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簡述薩丕爾《語言論》論文

學問君 人氣:3.1W

語言在我們的生活裏已經是不可或缺的了,語言是不能脫離社會而存在的。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一篇語言學畢業論文範文,歡迎閱讀,供大家參考和借鑑!

簡述薩丕爾《語言論》論文

摘要

語言是純粹人爲的、非本能的,憑藉自覺地製造出來的符號系統來表達觀念、情緒和慾望的策略。語言先於思維,決定思維,思維由高度概括語言而得,語言的行爲依賴於思維的發展。語言的形成與種族、文化無關,但是語言脫離不了社會。

關鍵詞:

語言;思維;成分;符號;文化

一 薩丕爾(1884~1939)簡介:Sapir,Edward

美國人類學家,語言學家。美國藝術和科學院院士。1884年1月26日生於德國勞恩堡(今波蘭勒博爾克),1939年2月4日卒於紐黑文。薩丕爾5歲時移居美國。1907年起先後在加州大學、賓州大學從事研究與教學。1909年獲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1910~1925年任渥太華加拿大國立博物館人類學部主任。1925年起任芝加哥大學人類學與語言學副教授、教授。1931年到耶魯大學,任剛成立的人類學系主任。他擔任過美國語言學會會長和美國人類學會會長。

他發展了音位理論,根據語音的分佈模式分析語音,是形態音位概念最早提出者之一,他把在詞形變化表中能互相替代的音位都歸爲一類。在歷史比較語言學方面,他做了大量研究工作,探索語言之間的親緣關係。他提出結構壓力論,說語言變化(音位變化、形態變化)是由於受到語言本身固有的有關模式的影響。他根據吐火羅語的材料,按喉輔音假說研究古印歐語。他還認爲印歐語言和閃族語言可能同出一源。薩丕爾認爲不同語言的表達方式會對同一客觀世界提出不同的分析和解釋。他的語言人類學研究包括以下3個方面:美洲印第安民族及其語言、人類一般概念、文化和個性的關係。著有《語言論》和《薩丕爾選集》。

《語言論》是愛德華·薩丕爾的一部代表作。全書共分11章,主要論述語言的性質、形式、結構、演變以及它跟思維、種族、文化等方面的關係。

二 什麼是語言

對語言的定義始終是個學者爭論的理由,而薩丕爾卻有他獨到的見解,語言是什麼呢,它不像走路,語言是不能脫離社會而存在的。一個人出生在自然界同時出生在社會的懷抱之中,社會一定或大概會領導他走向社會傳統。沒有了社會,如果他還能活下來,無疑他還會學走路。但同樣可以肯定,他永遠學不會說話,就是說,不會按照某一社會的傳統體系來傳達意思。走路是一種機體的、本能性的功能,言語是一種非本能的、獲得的、“文化的”功能。同時他認爲“語言只是聲音符號的習慣系統”。因此他對語言下的定義是:“語言是純粹人爲的,非本能的,憑語言的成長要充分依賴思維的發展。

他假設語言是先理性地興起,但高度發達的語言符號不會在明確的概念和思想起源之前自己發達起來。正如工具生產出產品,產品反過來又改良了工具。當舊語言材料不足以形容一個新概念時,就會被改造,這個概念也因有了專屬的語言而獲得生命。正如抽象名詞的產生,正是思維推動了語言的發展的表現。”自由“”理想“是抽象概念,如果沒產生出屬於它們的名詞,使它們在人們心中反覆重現,也許人類就不會爲自由爲理想而奮鬥了。語言主要地是一個聽覺符號系統。說話時的運動過程只是一種手段來引起的。話者的聽覺。說話的目的是交際,當聽覺翻譯成印象或思維,交際纔算成功。”這個過程(即聽覺翻譯成印象或思維)的典型程序可以受到無窮的修改,或轉移成別的相當的系統,而不喪失它主要的形式特徵。其中最重要的修改時思想時語言過程的緊縮。修改得最少的形式是所謂“自言自語”或“出聲思想”,這都是自己對自己的交際。進一步的緊縮,則是默語,此時語言表達的衝動被極致在肌肉中或運動神經的某點上。索然看不見發音動作,聽不見聲音,但運動神經的興奮卻是常有的。還有一種非典型的修改,即視覺代替聽覺來執行上述過程。那一般只出現在專用眼鏡度讀書的人。此時的書面語和口語是點對點地相等的。但從根本上說,聽覺運動是存在於潛意識裏的,即使是不用聲音印象閱讀或思想的人,到底還是要靠聲音。薩丕爾把聽覺符號比作商品和服務,把視覺符號比作流通媒介,證明聽覺符號的在思維中的根本地位,他得出瞭如下結論:除了正常言語之外,其他一切自主地傳達觀念的方式,總是從口到耳的典型語言符號的直接或間接的轉移,或至少也要用真正的語言符號做媒介。因爲語言符號能在不同官能、不同技術之間轉移,所以單隻語音不是語言的基本事實,概念的分類、概念的形式構造和概念的關係纔是語言的基本事實。語言的一般現象中,最突出的是普遍性。每個民族都有充分發展的語言,而且許多原始的語言具有超乎想象的表達力,現在被固定化和系統化的現代文明人的語言在它們面前黯然失色。其次突出的是多樣性,即一種想法可以用多種形式來表達。由語言的普遍性和多樣性,他相信,語言室人類極古老的遺產,比物質文明的的最低級發展還早。借自覺地製造出來的符號系統來傳達觀念、情感和慾望的策略。“在後面薩丕爾又提出語言是一種”表達作用的工具“。這樣,薩丕爾的語言定義全面的包括了前人認爲語言是一種交際工具和語言是一個符號系統這兩種觀點,並且把兩種觀點有機結合起來。不過他的`側重點顯然是語言的社會性質這方面,”因爲它純然是一個集體的歷史遺產,是長期相沿的社會習慣的產物。

在語言和思維之間的關係這個理由上,薩丕爾在第一章裏說得雖然不很明確,但是已經有語言模式決定思維模式的傾向。他在談到語言成分的時候說,語言成分是“一個概念的符號;或者說,是一個可以順手把思維包裝起來的膠囊”又說語言“更像一條現成的路或是車轍”他甚至暗示語言先於思維。他說:“正像數學推理非藉助一套適當的數學符號不能進行一樣,沒有語言,思維的產生和日常運用未必更能想象。”

三 語言的成分

薩丕爾認爲語言成分大體上說來就是“詞”。詞可以分成表示基本概念或者主題的“根本成分”和表示附加作用的相當於構詞形態或構型結構。可是他又認爲不能從概念的角度來給詞下定義。他認爲“詞只是一個形式,一個有一定模型的東西,按照本語言的特性所能容許的程度,把完整思維的概念質料包括的多一點或者少一點。”

他認爲切分詞的最好策略是“一個詞是從句子分解成的,具有孤立作用的,最小對的叫人完全滿意的片段。不能把它切開而不打亂作用;切開之後,這一部分或那一部分,或兩部分,留在我們手上,像是無可奈何的孤兒。”薩丕爾也看到詞還表示慾望、志趣、感覺,但是他認爲這些是個人色彩,是不那麼重要的。

拓展:

《語言論》讀後感1000字

這個暑假,我選擇《語言論》作爲課外專業知識的補充書籍。凡是進行語言研究的人,就避免不了接觸布龍菲爾德的《語言論》,因爲他向我們全面地闡述了語言的發展歷史,以及關於語言研究的各方面,而我今天重點講的是其中方言地理學的內容。

方言研究有三種主要方式,分別是音位研究、詞彙研究、句法研究,而這也正與研究任何語言一樣。

許多方言都是沒有文字的,只靠一代人一代人口頭傳授,因此應位研究是極其重要的一部分,每個村莊或者至多兩三個村莊叢集的地區,會有自己的特殊方言土語。就以贛州的客家方言爲例,一個鄉乃至一個相鄰的村鎮之間的方言有時便會差異極大,因此在本村小學上學時,學生一般會講當地方言,但升學到初中高中後,同學之間的談話便以普通話爲主,因爲用方言談話,對方不一定聽得懂。有趣的是,各地方言也會產生同化現象。每個說話的人經常調整他的言語習慣來適應那些同他交談的人,而調整言語習慣,最通常的情形是改變某些言語形式的使用頻率,卻並不拋棄任何舊形式,仍帶有其以前的語言特色。打個比方,一個常年說方言的人,跟外地人交往時,通常會以普通話與他人對話,但仍帶有本地方言的特色。

但音位研究並不是最老的,方言研究中最老的是詞彙研究,如sh蒐羅那些不同於標準用法的形式和意義。在此研究過程中,發現地方方言偶爾儲存了一兩種古老的特點,但這種古老特點在標準語言中卻不再存在了。讀後感·舉個例子,在我國某些地區方言中,仍儲存有名詞作動詞的古漢語特點,如水衣服,水碗筷等等,這在普通話中是不成立的,應說成用水洗衣服,用水洗碗筷。此外一些名詞也有些微不同,如普通話中的公雞在某些地區是雞公。

一門語言,除了語音、詞彙之外,還需要語法,方言也不例外,方言的句法研究,也是重要的一方面,普通話遵循主謂賓定狀補謂前爲狀,謂後補定語放在主賓前的規則,但某些地方放,但某些地方方言土語中卻並不是如此。

此外由於方言土語種類頗多,地域差異大的人極難聽懂對方語言,於是在某些特殊的歷史條件下,從地方方言中興起了標準語。但標準語絕不是地方方言的現代形式。正如我國現在推行的普通話是以北京方言爲基礎,同時也從大小地區方言吸收了許許多多方式而形成的漢語,這爲我國統一語言,對外交流作出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