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轉型的實踐研究論文

學問君 人氣:2.03W

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是我校“專業綜合改革、深度轉型發展”的五個試點專業之一。專業轉型的目的就是使專業教育更好地滿足人才培養目標實現的需要,爲培養高質量的人才提供合適的軟、硬環境。近幾年來,我們從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體制機制建立、培養模式探索、培養方案設計、教學內容與方法改革、師資隊伍建設、實訓基地建設等諸多方面,進行了較爲系統的研究與實踐,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轉型的實踐研究論文

1人才培養目標

採取寬口徑、強能力、重應用的模式,立足常德、面向湖南、輻射全國,培養和造就能適應國民經濟發展,具備包括無機非金屬材料、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程領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在各種材料的製備、加工成型、材料結構與性能測試等領域從事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工藝和設備設計、技術改造及經營管理等方面工作,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高層次、高素質的科學研究與工程技術應用性創新人才。

2體制機制改革

2.1建立以就業爲導向的校企合作材料人才培養機制

我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設定的基本宗旨就是要爲地方經濟發展服務,因而專業發展方向應與區域產業集羣發展趨勢相適應。近些年來,湘西北地區在材料加工製備方面發展很迅速,形成了高分子通用纖維與高分子特種纖維、塑料管道、複合型材、過濾器件、各類無機粉體材料、陶瓷等方面的集羣產業。以地方經濟發展需要爲導向,確立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對應的人才培養方向,因此,我院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確立了有機高分子材料、無機非金屬材料兩個培養方向。

利用我院與地方40多家相關企業簽署的產學研合作協議,建立了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實習實訓基地,構築了以學校爲主社會參與的新的人才培養體系,打破了制約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的瓶頸,將“產業一專業一就業”(即“三業”)三者密切關聯起來,形成了以就業爲導向的、高素質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爲目標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機制,同時,在校企“供需”合作中真正形成了“資源共享、利益共贏”的多贏局面。

2.2建立“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培養機制

培養和造就一支“雙師型”教師隊伍是材料專業轉型發展的基本保證。然而,我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招聘的博士基本上從學校直接到學校,企業中實踐經驗不足。爲此,需要建立“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培養機制,即要求每位專業課的老師聯繫一到兩個企業,並不定期地到企業中參與生產實踐,保證每位專業教師每年在企業的時問不低於2個月,爲企業解決生產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同時,豐富教師的實踐經驗,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此外,還聘用了一批企業工程技術人員爲學生上課,特別是爲學生上實踐訓練課,指導學生設計、創新,與師生一道研究解決生產實際問題。

3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3.1優化課程體系,實施“3十1”人才培養模式

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要按照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要求,合理設定課程平臺和課程模組,調整課程設定,整合教學內容,打破重理工輕人文、重專業輕基礎、重知識輕能力、重技術輕素質等片面的教育觀念。我院以往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比較注重學生學術研究素質的培養,而在學生的實踐能力的培養方面相對比較薄弱。材料專業轉型後的人才培養方案,加大了學生實踐教學的權重,使專業實踐能力訓練課程佔整個大學專業課程的50%以上。建立了“3+1”人才培養模式,即學生在學校接受理論與基本實驗課程教學3年,最後1年將生產實習、畢業實習與畢業論文及設計結合在一起,半年在校內訓練,半年在工廠裏實踐;強化了課程模組、課程羣的設定與建設,加大了教學內容的改革與調整力度,使教學訓練儘可能“突出(地方)特色、突出現代應用、突出基礎理論、突出技能訓練”。

3.2建立多層次、多類型的實習基地

按照我院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我院安排了三大類實習,即需要學生初步瞭解的低層次的認知實習、對學生的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要求比較高的生產實習、具有職業素質綜合培養的高層次的畢業實習。同時,不同的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和職業規劃不同,需要選擇不同的材料企業進行實習。因此,建立多層次、多類型的實習基地是非常必要的。我院用3年時問建立了20餘個的省級、市級(校級)多層次、多類型的實踐實訓基地,較好地滿足我院材料專業200人以上的實踐訓練。同時,透過加強技術創新平臺建設,開展與材料類企業、協會和社會團隊的橫向聯合和深度合作,3年內建立了5個省、市級技術研究中心、工程技術中心、創新訓練平臺,強化技術集成與創新,既提高了師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又提升了我院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

3.3完善教學管理,建立監控系統

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措施能否順利實施,除了有行之有效的人才培養方案與課程體系外,還需要建立一套科學的理論課教學評價體系、實驗課教學評價體系及實踐與實訓教學教、考、評體系。即要在校、院兩級建立教學管理與監控系統。建立課堂聽課與實踐檢查制度,使校與院以最直接的方式獲取課堂和實踐教學的實際情況;利用教學督導組,對教學過程的各環節進行監督,及時糾正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建立學生評教機制,掌握教師教學的狀況;建立學生資訊員制度,及時反饋和解決教與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4教學內容與方法改革

4.1課程體系構建

材料專業轉型後的課程體系分爲大類基礎課程平臺、專業課程平臺和專業特色課程平臺。整個課程體系中,實踐環節58個學分,佔整個課時的35.4%,其中,集中實踐有軍事訓練、金工實習、認識實習、創新實驗、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等。爲了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的課程體系中,安排學生在基地(企業)集中訓練的時問爲28周。

4.2課程內容改革

①專業課程。轉型前的人才培養方案,其專業基礎課程中四大基礎化學(有機化學、無機化學、分析化學、物理化勃佔有很大的比例,而且無機化學與物理化學部分內容重複。結合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設有高分子材料和無機非金屬材料方向特點,在課程內容改革方面,着重強調有機化學和無機化學基本知識教學,刪除無機化學與物理化學部分重複內容。對於部分理論性比較強而實踐中難以應用到的內容與課程,如“固體物理”,在新的人才培養方案中不再出現。“高分子化學”,“高分子物理”、“材料科學基礎”和“材料工程基礎”爲專業主幹課程,在加強專業基本知識教育同時,增設工程案例分析方面的內容,每門課程不少於8個課時,目的在於提高學生知識運用能力。

②專業特色課程。專業特色課程的設計結合學生自身興趣愛好和職業規劃,目的在於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就業適應能力。根據地方院校的特點,爲了達到這一目的,課程內容改革的重點是拓寬專業基礎課的覆蓋面,使學生畢業以後不管到材料專業的任何領域工作,都能透過自學來掌握所需的知識。以往,有許多專業基礎理論,在不同專業方向的工藝課中都重複出現,此次改革中,我們把工藝課中理論性強、各專業方向都涉及的內容都集中到專業基礎課來學習,這就爲大幅度地減少專業課學時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4.3教學方法改革

①校內理論教學與校外企業實踐教學相結合。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這就要求培養對象應具備較強的材料與產品設計、製造的實踐運作技能。這種偏重於校內理論講授的教學模式,雖然對學生掌握材料科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有一定的成效,但是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卻得不到相應的發揮,不利於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離社會需求的高素質、高技能材料人才相差甚遠。在課程尤其是專業主幹課程教授時,抽出10% -20%的課時,由老師帶領學生深入到產學研基地,面對實物(生產工藝過程和設備)教授,必要的時候可以讓學生進行實踐操作。而且可以聘任企業實踐經驗豐富的進階技術人員爲授課教師。透過校內理論教學與校外企業實踐教學相結合,不但加深了學生對基本知識的理解,而且能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和知識運用能力。

②傳統教學與研究性教學相結合。傳統教學的目的在於“傳道、授業、解惑”,是以繼承前人積累的知識爲主的“繼承性”教學。而研究性教學是激發學生思考、運用基本知識進行創新的一種教學方法。兩種不同的教學方式都具有自身的特點,研究性教學必須以知識積累爲基礎,傳統教學對學生知識的積累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知識積累後不運用與創新,則失去知識本身的價值。將傳統教學與研究性教學相結合,在掌握紮實的基本知識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知識運用創新能力。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的“高分子物理”已被校列爲研究性教學課程,今後,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每年申報1-2門課程爲研究性教學課程,努力提高學生知識運用與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