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論泛珠三角人口流動與城市化發展

學問君 人氣:5.66K
內容摘要:作爲中國最大的人口區域和人口流動最活躍的地區,泛珠三角地區的人口流動對區域城市化帶來了積極影響,而同時在這個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社會保險、人才流動限制、再社會化教育、勞動力效率以及城鄉協調發展等問題,本文對這些問題作出了分析並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人口流動 城市化 泛珠三角
  
  泛珠三角地區人口流動及城市化的現狀
  
  人口與勞動力的流動,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社會各界廣爲關注的一大社會現象。隨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國人口與勞動力的流動也隨之變得頻繁,並構成了影響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泛珠三角的流動人口包括沿珠江流域的廣東、湖南、廣西、四川、雲南、福建、貴州、海南、江西九個省份加上香港和澳門地區的流動人口,其覆蓋區域人口超過4.53個億,佔全國人口的35%;面積200.5萬平方公里,佔全國面積的五分之一以上;2000年生產總值38846.3億元,佔全國的33.3%。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顯示:2000年全國遷移流動人口已達12107萬,其中省際遷移流動人口4242萬(限於資料,暫不包括港澳臺地區),佔全國遷移流動人口的35%。在全國省際流動人口中,流入廣東1506萬人,佔全國該類人口的34%。形象地說,每三個在國內跨省流動的人當中就有一個是奔廣東而去的。而流入廣東的人口中,90%以上是聚集在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城鎮區域,如此大規模的人口流動使泛珠三角地區的經濟發展和人口結構發生了一系列深刻的變化。因此,對整個泛珠三角區域流動人口和勞動力市場的分析和研究將會使我們更好地把握人口流動的發展規模,積極探索出符合人口發展規律、與區域內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城市化新路。
  城市化是人類文明化的必然要求和必然過程,也是現代化的必然過程。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的經濟發展,一定會促進城市化。因爲按照經濟規律和人類發展規律,人需要交流,商品同樣需要流通。交流和流通必須要聚集,但是聚集需要一個載體,開始是鄉村,後來發展到城鎮,然後再發展到大城市。城市作爲載體,又有着反作用,各種要素的聚集能產生規模效益,使人們在交流過程中交流成本更低。規模效益、集聚效益反過來又促進我們的經濟發展。
  儘管中國的城市化起點很低,甚至還走過一段彎路,但根據2004年聯合國的不完全統計,中國的城市人口比例在過去的25年中幾乎翻了一倍,超過40%。而19世紀的美國花了差不多50年,也就是兩倍於此的時間,才實現了同樣的發展。毫不誇張地說,中國的城市化速度是全球最快的。而當今,廣東人口城市化水平達56%,珠江三角洲地區人口城市化水平超過70%。
  
  人口流動對泛珠三角城市化的影響和對策
  
  人口流動給城市化的影響
  必須承認,我國城市化進程超出我們自己的預計。流動人口涌入城鎮對經濟的發展還是起到了促進作用,也確實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三農”問題。然而時至今日,我們的城市仍然缺乏接納大批進城農民的充分準備,而農民進城的準備顯然也不充分。因此,一些問題的出現也就不可避免。這些問題分別表現爲:第一,客觀存在的二元勞動力市場使流動人口無法取得與城裏人同樣的勞動力資格和地位;第二,流動人口在城市所遭受的各種歧視性待遇使勞動力的融和出現不穩定的隱患;第三,缺乏在城市生活的穩定收入以及必要的觀念習俗,流動人口常常被邊緣化,無法真正的融入城市生活圈;第四,不具備城市戶籍,使得流動人口無法平等地享受子女上學、醫療養老等社會福利,遊離於城市社區管理體系之外。
  所以,當我們大力提倡推進城市化,加速流動人口轉移的同時,必須對城市化的質量予以重視,採取切實可行的對策,真正讓從土地上轉出來的新移民能夠在城鎮和其他市民一樣,共享城市化帶來的成果。
  
  人口流動問題的解決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