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將企業內部審計職能推向社會是提升內審質量的必由之路

學問君 人氣:3.23W
將企業內部審計職能推向社會是提升內審質量的必由之路
【摘要】 文章採用調查問卷的方式,透過對山西省國有企業的調查,分析了企業內部審計存在的問題。從轉變觀念、機構改革、人員素質、內外溝通風險控制幾方面探討了內部審計外部化的必要性和實現途徑。
   【關鍵詞】 內部審計;外部化;措施
  
  內部審計外部化是一個系統的工程,首先要結合企業的發展需求對內部審計外部化進行決策分析,然後根據需要選擇適當的形式 。
  我國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和企業風險意識的增強,使得內部審計在企業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一方面,企業對內部審計“內向性增值服務”的要求越來越高;另一方面,對絕大多數企業的內審部門而言,無論在硬件設施還是在人才、技術、管理等軟件條件方面都無法滿足現代企業對內審的要求,這種矛盾的日益激化,直接威脅到了企業內部審計的發展,有必要將內部審計外部化。
  內部審計外部化是指組織將其內部審計職能部分或全部透過契約委託給組織外部的機構執行。上世紀90年代,內部審計外部化的做法在西方國家就已屢見不鮮,這爲解決我國企業內部審計存在的`瓶頸問題,提高我國內部審計部門的綜合業務能力提供了一個新思路。
  
  一、企業內部審計現狀堪憂
  
  筆者曾向山西省國有企業發出100份調查問卷,對其2006年的內部審計情況進行調查,共收回有效問卷49份。透過分析,發現企業內部審計存在以下問題:
  首先,內部審計機構設定不夠完善。有48家企業設立了內部審計機構並配備了專職內部審計人員,只有1家未設定內部審計機構,說明山西省國有企業認識到了內部審計的重要性。但只有17家設立了獨立的內部審計機構,僅佔總數的35%,其他的32家與紀檢監察部門或者財務部門合署辦公,這是機構改革、縮編人員的結果,並非從內部審計制度職能需要考慮。另外有5家企業建立了審計委員會,僅佔總數的10%。
  其次,內部審計機構地位不夠高,獨立性較差。調查顯示,26%的內部審計機構受公司財務經理領導,57%受總經理領導,17%受董事會領導。
  第三,內部審計職能和工作範圍需要進一步明確。根據調查資料,49家企業全部開展了財務收支審計,73%的企業開展了財務預算審計,並且有離職情況和基建項目的企業都分別開展了經濟責任審計和基建工程審計,但只有18%的企業開展了經營績效審計和12%的企業開展了內部控制審計。由此可見,大多數企業內部審計人員的工作範圍仍是傳統的“經濟監督”審計,對管理活動審計相對較弱。
  第四,內部審計人員整體素質有待提高。從內部審計人員的專業素質配置看,內部審計人員中來自審計專業的只佔7%,絕大多數來自會計專業,而其中熟悉計算機技術和法律及其他相關專業知識的人更少。公司中從會計、財務、管理部門轉到內部審計部門的現象突出。
  從內部審計人員的素質培訓來看,主要是會計繼續教育及參加CPA考試的形式。國家審計部門及內部審計師協會舉辦的各種專題性質的培訓班沒有得到企業內部審計人員的積極響應。
  從內部審計人員數量上看,25%的企業只有1個內審人員,38%的企業有2—3個內審人員,雖然對於大型集團公司來說可以根據需要臨時調配下級公司人員,但是二級、三級企業就很難有效完成內審工作。   二、內部審計外部化的實現途徑
  
  (一)必要性
  內部審計外部化可以提高內部審計的獨立性;有利於內部審計領域的拓展以及方式的轉變;有利於降低企業成本;有利於企業充分利用外部優勢資源,集中精力追求更具戰略意義的目標,從總體上提升競爭優勢。因此,當前推行內部審計外部化很有必要。
  (二)形式
  1.從國外的實踐來看,內部審計外部化有4種實現形式,即作爲內部審計補充、審計管理諮詢、合作內審、內審職能全部外部化給會計師事務所。無論企業選擇哪種方式,都應結合企業自身的管理需要和成本來決定。但是成本將不再是企業管理層作出決定的唯一依據,審計服務的有效性,即能否在相同的成本條件或更低的成本支出下提供更高質量的服務,將成爲重要的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