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回到童年去度假-童話的現象學解讀

學問君 人氣:2.16W
  

【內容摘要】童話作爲文學體裁是兒童文學中的一種,然而童話不只屬於孩子,許多成年人也需要童話。童話的本質在於它構築了一個與現實世界完全不同的童話世界,它既是通往過去的,也是指向未來的。人們對童話的需要來自對現實世界的超越性要求,也源於人類早期經驗中把握世界的方式對他們產生的心理影響。童話的最高價值在於它的真實,這種真實不同於現實生活的“在者”的真實,更接近於海德格爾的“存在”真實。

回到童年去度假-童話的現象學解讀

【關鍵詞】童話世界;超越性要求;把握方式;真實。

通常說起童話,人們的直覺反應就是想到孩子。童話是屬於孩子們的,他們有七色花,有格林童話、也有安徒生和醜小鴨,還有最近的哈里波特。可是,真實的情況是這樣的嗎?有的人也許會補充說,童話也屬於曾經的我們,在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的確,真實情況的一部分是這樣的,那麼另一部分呢?這讓我想起了那部著名的法國童話《小王子》。《小王子》是聖·德克旭貝里(也譯作安東尼 ·聖修伯里、聖愛克蘇貝里或者安託萬·德·聖埃克絮佩裏)的作品,它寫於1943年。如果在互聯網上搜尋關於它的介紹,就能看到許多關於它的數據。比如:全球閱讀率僅次於《聖經》的最佳書籍,全球發行量已超過5億冊,譯本至少在102種以上。這些數據告訴我們一個有些讓人驚訝的事實,也可以引用關於這部童話的另一種介紹來描述:“它是一部寫給成年人的童話故事”。真實情況的另一部分就是:這個世界上除了孩子,許多成年人也在看童話;不僅是在他們小時候看,長大之後也看;不只是重溫他們小時候看過的童話故事,也看新的、可能是專門寫給他們這些大人的童話。真實的情況就是,人們需要童話。

在開始關於童話這種現象的全面考察之前,首先我要弄明白什麼是童話。《辭海》對童話的解釋是:“……兒童文學的一種。透過豐富的想象、幻想和誇張來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對兒童進行思想教育。一般故事情節神奇曲折,生動淺顯,對自然物往往作擬人化的描寫,能適應兒童的接受能力。”[1]這種從文學體裁的角度對童話的解釋,讓我們瞭解了作爲大的文學現象的一部分的童話是什麼樣子的,也瞭解到了想象、幻想和誇張對它的重要性。不過,這些似乎還不足以解釋人們爲什麼需要童話,和人們需要的童話到底是什麼的問題。那麼把視線轉向童話本身來試試,看看童話裏面都有什麼。鄉村、農場、城堡、公主、巫婆、精靈、士兵、小女孩、會說話的各種動物和植物、能實現願望的花、能畫出真東西來的毛筆、騎上去可以飛上天的掃帚,甚至是別的小行星上面來的小王子……這些東西里面有的在現實裏(或者說在歷史上的現實裏)就能找到,比如農場、城堡、公主、士兵、小女孩和小行星;可是我們沒見過動物和植物說話,也沒見過會飛的掃帚,更沒見過用氫氣球做太空旅行的叫做小王子的小男孩。這些顯然不是我們眼中現實世界裏面的存在物,它們違背了人們對於這個世界的基於理性和邏輯的認知。那它們又是從何而來的呢?這些雖然不曾在現實世界裏面出現,卻又是似曾相識的,來自我們記憶深處的某個地方,在那裏這些似乎就是我們對世界的印象的一部分,它們以記憶碎片的形式被儲存下來了,而存儲了這些碎片的地方的時間座標就是童年。也許這樣我們就能知道了,童話是一個用真實的和想像的材料共同搭建起來的孩子眼中的活的世界,當這個世界被以文學的形式再現出來,就是童話。童話的世界,和我們所在的這個真實的或者說現實的世界相比,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海德格爾認爲“作品存在就是建立一個世界”[2]童話的本質和魅力就在於它構築了一個和我們所生活着的現實完全不同的世界,人們看童話,就是進入了一個新的世界;同時,又因爲童話是以孩子的眼光去創造和發現的世界,人們看童話,也是回到一個過去的舊的世界。童話就是一個不同的世界。

童話世界與現實世界不同,在於對世界的把握方式不同。童話是孩子眼中的世界,孩子們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去捕捉關於他們眼前的這個世界的資訊,再去建造一個屬於他們的世界。他們不知道什麼是認知,更不知道什麼是理性和邏輯,他們甚至分不清現實和想象的差別。對於一個孩子,世界可能就是一片葉子、一隻蜻蜓、或者天空中的一團雲彩,或者這些東西的簡單混合物。在這個世界裏面,所有的東西都可以是有生命的,有思想和有感情的,那是一個活的世界。與之相對或者說相反的是屬於成年人的現實世界。(在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我所說的孩子和成年人不只是年齡上的區分,而是一種認知方式或者生存方式的區分,比如一個成年人可以擁有孩子的心境,擁有自己的童話世界,而一個孩子,在他長大的過程中也可能失去童話世界,而完全進入現實世界。)現實世界裏面,人們對世界的把握方式有兩種,一種是認識性的,把世界作爲客體和對象來加以認識。另一種是實踐性的,它遵循價值原則和功利原則,旨在處理好自己和作爲客體和對象的世界的關係。而這兩種把握方式其實並不是他們選擇的,在某種意義上說,它們是被賦予的,或者被強加的,伴隨着每個人受到的教育和他們的成長,這種把握世界的方式漸漸成了他們的內在本質,於是童話的世界消失,世界失去了生命,成爲嚴謹的、豐富的卻也是對象化了的現實世界。一個人對世界的把握方式,決定了他擁有什麼樣的世界。孩子滿懷生命熱情的眼睛裏面,有一個充滿各種可能的活的世界,他們自己就是這世界的一部分,這世界也是他們的一部分。成年人的眼中也有一個世界,他們用冷靜的眼睛去認識這個充滿秩序和法則的世界,他們在世界之外,世界也在他們之外。作爲文學體裁和文學現象的童話,則是那些還沒有完全失去童話世界的成年人對於童話世界的懷念和再現。

現在,知道了童話是什麼,就要解決另一個問題了——人們爲什麼需要童話?人們生活在自己的現實世界裏,他們在現實世界裏面呼吸,喝水,吃飯,睡覺,學習,工作。他們爲什麼需要童話的世界呢,爲了放鬆和娛樂嗎?可是他們有雜誌、電影、電視節目、健身房和遊樂場,這些都比童話更能讓一個工作疲憊的成年人感到快樂。爲了顯示對過去曾經有過的生活的懷念嗎?那麼從前的玩具、舊相片,日記和回憶錄就能實現這個目的,並且會更生動更具體。爲了探尋人的意識和心理更深層次的奧祕嗎?可那樣讀童話就不是現在我們看到的是一種需要,而變成一種工作了,那顯然不是我所要研究的作爲人類生活中一種現象的童話了。那麼到底是爲了什麼,人們要對這個並不屬於自己的童話世界顯示出這麼大的興趣和熱忱呢?這可能要從更廣闊的範圍和更深的層次上去尋找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