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名著讀後感>

《童年隨之而去》讀後感

學問君 人氣:2.97W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童年隨之而去》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童年隨之而去》讀後感

《童年隨之而去》讀後感1

初讀木心先生,恰是《童年隨之而去》這篇。開篇幾句便頓使我仿若穿越了時空回到了孩提時代,又仿若少年時“隨”魯迅先生坐着烏篷船搖曳在江南的水鄉。平日裏繁忙中的各種匆匆與焦躁頓作煙雲般消散......

不知先生何時寫就這篇文章。開篇即描繪了一個十歲的兒童眼中的平和的舊中國的江南。把一個名門望族家的女眷們浩浩蕩蕩進山進香的場景描寫的如孩子春遊遠足般的悠閒。孩子眼中,什麼“祭祖”,什麼“焚疏頭”通通不重要。他自顧自己的新鮮有趣,只顧自己可以遠離那深宅大院,遠離那位“前清中舉的飽學鴻儒”的家庭教師。免得自己在書房裏“用中指蘸了水,在桌上寫個‘逃’字,”又無奈得“呆視着水漬幹失,心裏有一種麻麻地快感”。

文章的主題是寫一隻“碗”。由於要在“睡獅庵”中住多日,起初的新鮮好玩漸漸消退後,百無聊賴的先生不再願意吃齋飯,老法師特意贈送了一隻名窯的“小盂”,“青藍的可愛”,“盛來的飯也似乎變得可口了”。或許是加之母親的誇讚“是越窯,這隻叫‘盌’,色澤特別好”,讓十歲的孩子“每次餐畢,自去泉邊洗淨,藏好”,且用“棉紙包了,放在枕上”爲了臨走時隨時放在箱裏,自此先生對此碗的鐘愛可見一斑。待到歸期,畢竟是小孩子歸家心切,等全家走過崎嶇的山路到了很遠的岸邊才發現忘了帶上那碗。慈愛的母親無論如何也無法讓執着的孩子放棄自己的寶貝,等到年輕的船伕千辛萬苦把那碗取回來,他才“道了謝,捧着,走過跳板”。自此,“櫓聲欸乃,碧波像大匹軟緞,顯得異常寧適”,水中及岸邊的景色亦如先生的心情般美妙了起來。

不過“越窯”也好,“青藍的可愛”也罷,在孩子手裏久了,都是玩具而已。先生“用碗舀了河水順手潑去,陽光照得水沫晶亮如珠”突然,脫手,碗飛了!讀到此處,我絲毫沒有爲那隻碗的名貴而可惜,只是如先生一樣,眼前浮現出“那碗,像一片斷梗的荷葉,浮着氽着,向船後漸行漸遠”的.景象。而先生當時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對母親說,尤其是那船伕!一個純潔、善良的童真之心躍然紙上。

彷彿一切都已結束,是母親的一句輕輕地話,讓先生銘記終生,更讓我至今久久悠長的回味:“(碗)就是沉了,將來有人會撈起,只要不碎就好!不要想了,這種事以後多着呢。”先生說最後一句對他是可怕的預言,而我們每一個人的一生中又何嘗不是“這種事”多着呢?比越窯的碗,珍貴千倍萬倍的物和人,都一樣會脫手而去,有的甚至碎了!

世間多少人對多少事和物悔之不得,更悔得之又失。有人總想得而不捨,有人更爲失後強求鋌而走險!豈不知“得失從緣,心無增減”。得與失之間,當守住那顆純潔、善良、感恩的心,否則隨“失”而去的就不僅僅是我們的童年和青春了!

反覆拜讀琢磨先生此文,不爲追尋那逝去的時光,只爲拉住那顆已隨成長漸行漸遠的童心!

《童年隨之而去》讀後感2

與木心先生的《童年隨之而去》文字相逢實屬偶然,但世上的相遇皆是久別重逢。在微黃的書卷間,一隻思想的蝶雍容棲止花間;於氤氳的墨香中,一顆芬芳的心款款綻放,吐露一瓣心香。

幼時的木心先生極厭那一套的繁縟禮節,在同家人來山上做佛事時,他對和尚住在“睡獅庵”中深感不解,更對佛事時的跪拜心生不滿,骨子裏攜着的不羈自由,恰似一縷月魂照耀了其人生的漫漫前路。但再細品其文,行文間卻仍透着孩童的懵懂稚嫩,滿目的飛檐紅壁,青煙在誦經聲中穿梭着繚繞着上升,“儼然一座尊榮古剎,‘我’目不暇接,忘了‘庵’字之謎”。如此的三心二意,不就是孩子的天性。初品木心先生的文字,只爲他的文筆而嘆,清新靈動似荷葉上盈盈的一顆露,卻也抵得上蓮的搖曳生姿;淳厚平實又有如秋季裏一樹半開的木樨,香不濃時亦攜嫋嫋的溫情。但這些文字細讀依然是淡的,淡得不見分毫情感的渲染,只由讀者着色,怎樣的心境,便生怎樣的文字,或嗔,或怒,或悲,或喜,唯心而已。

文中最動人的是那隻青藍顏色的小盂,“像一片斷梗的小荷葉,浮着,氽着,向船後漸遠漸遠……”母親面對脫手的碗只是輕嘆,“這種事以後多着呢。”這是預言,亦是結局。木心的童年隨那浮氽的盂而去,而我的童年又藏匿在哪一段時光中?是否有輕萌的鵝黃的香樟芽?是否有鄉里鄉鄰的笑聲樂語?但終歸是蘊蓄着繾綣的深情,才能令人們時常追憶懷念。

我的童年始終離不了家中的土竈和一張矮木幾。土竈常燉着紅燒肉,待到一層層的肉香溢滿心間,便是紅燒肉出鍋的時刻,肉燉得恰到好處,瘦而不柴,糯而不肥,琥珀似的醬汁淋在濃郁鬱的肉上,灑一把翡翠蔥花,激起的香氣令人食指大動。土竈燒菜都是用草秸木柴,火勻而綿柔,而現在的煤氣竈火力盛,菜不多久就能盛盤上桌,早已失了那份小火慢燉的細緻,舌尖上的記憶的逝去是時間的流逝,亦是童年的一去不返罷。

再談到矮木幾,幼時住在鄉下時,晚飯常在門前解決,一張矮木幾,一席陰涼地,一張張熟面孔,便促成了一頓晚飯,鄉鄰們常送來自家的菜蔬,一碗白飯上不消片刻便滿眼全是各式的菜,百家菜蔬,百類口味,全都是同一種深情,生性膽小的我也會笑着接受,道一聲感謝,換一杯暖意,這是我童年最美好的時刻。

童年大抵是每個人內心的柔軟,因爲格外珍貴,所以加倍珍惜。童年終會過去,但是我們依舊能留下些什麼,是那浮氽的青藍的碗,是那令人乏味的“大勇與小勇論”,是那冗長的佛事,還是那土竈,那張矮木幾……

但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若我們日後想起,能笑一笑或嘆一聲,這些都是好的,因爲我們還記得。記得,就夠了。回首一望,是爲更好地堅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