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新經濟時代就業的基本特徵

學問君 人氣:6.9K
新經濟時代就業的基本特徵

論文關鍵詞:新經濟  技術進步  就業 
  論文摘要:隨着現代通訊與資訊技術的突飛猛進,在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已形成新經濟的雛形,目前它正在向發展中國家擴展。關於科技在勞動力就業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歷史上不同的階段有所不同。它對就業的影響,在西方經濟學家中也見仁見智。本文研究表明,就業問題實質是人類工業文明的產物,在技術進步較快條件下,人力資本積累在經濟增長與就業中的作用得以凸顯,勞動力轉移呈現出新特點,一些知識密集行業投資於勞動的份額相對於物質資本增加更快,從而造成這些行業資本有機構成呈現出下降的趨勢。這樣機器大工業時代的資本有機構成有提高的趨勢,就可能將演變爲新經濟條件下資本有機構成提高與下降並存的態勢。 
    關於新經濟的定義,目前學術界尚未形成一個明確、統一的概念。有些學者指出,“新經濟”存在“寬”、“窄”兩種含義,“寬”的含義是指起源於美國、擴展於世界的新技術革命引起的經濟增長方式、經濟結構、以及經濟執行規則的變化;“窄”的含義只是指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美國經濟的持續增長①。目前較多的觀點屬於前一種,即從知識經濟角度來對新經濟進行定義,認爲新經濟是以知識爲載體,以微電子技術、資訊技術、生物技術等爲主要手段,以技術創新爲動力,面向全球化競爭的新經濟形態。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着現代通訊與資訊技術的突飛猛進,網絡技術爲當代世界經濟開闢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在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已形成新經濟的雛形,目前它正在向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擴展。從我國的情況來看,伴隨着新經濟時代的日益臨近,知識、技術因素逐漸成爲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企業對勞動力的僱傭及使用方式也在發生根本性變革,如分散生產使企業走向小型化、扁平化,企業對“知識工人”的需求激增等等,經濟執行中的這些變化客觀上要求新的就業理論來予以解釋。 
  1早期關於技術進步對就業影響的觀點 
    關於科技以及知識因素在勞動力就業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歷史上不同階段的看法有所不同。一般認爲,在機器大工業的初期,勞動者人力資本在生產過程中作用較小。機器是作爲勞動力的替代物出現的,因此當時的技術進步是偏向物質資本型的。對於知識、技術因素在勞動力就業中的作用問題,新古典增長理論、結構增長理論等早就有所研究。其中,新古典增長理論從生產函數的角度進行了分析,透過對資本、勞動、技術等不同生產要素之間比例關係的研究,來推斷技術因素對勞動力就業的效應。該理論把技術進步視作獨立於勞動、資本等常規要素之外的一個單獨要素。在存在技術進步的條件下,技術進步會引起總產量的增長。如果總產量增長了,技術進步就不一定使得就業人數減少,技術進步對就業的長期積極效應會抵消其短期負面效應。這是新古典理論的基本觀點。而對於技術因素在勞動力就業中所起的作用間題,結構增長理論則僅限於從生產函數角度來分析,它更加側重於從產業結構角度進行分析,即透過對若干產業部門之間相互關係的研究來說明技術進步的種種效應。該理論的代表人物庫茲涅茨認爲,技術進步從兩個方面對產業比例產生影響:一是技術進步導致產品需求的變化。就是說,技術進步使得某些產品的需求增加,某些產品的需求減少,從而使整個產業結構發生變化;二是技術進步不僅提高了已有產品的生產能力,而且還開發出全新的產品,使經濟中出現了新的產業部門。由這兩方面因素引起的產業結構變化必然影響到就業結構。從新古典增長理論、結構增長理論的這些觀點中可以看出,在一個相對長的時期內,技術進步因素對勞動力就業的效應未必是消極的。 
      1965年D.J.羅伯遜在《技術變革的經濟影響》中闡述技術進步對就業的作用,川他分析道,採用新技術,只要它意味着能夠節約生產成本,就會被認爲是正當的。而在節約生產成本方面,通常只指節約勞動成本而言,而對於資本的節約卻被忽視。假定單就勞動成本來說,技術的進步會引起失業,而且這是從企業角度來考察的。從節約資本來說,技術進步就不一定會減少對勞動力的需求,而很可能會增加就業機會。這是因爲:第一,技術進步需要採用機器,也就是要生產機器、操作機器、維修機器,這都會增加對勞動力的需求。第二,技術進步中,所減少的主要是非熟練工人和半熟練工人,但熟練工人和職員的需求人數則是增加的。第三,如果技術進步引起的社會總產量的增長大於社會人口的增長,那麼實際收人會增加,而且工時亦會縮短,從而導致服務業就業人數的增加。羅伯遜的上述分析價值體現在,考察技術進步的就業效應,不能只就個別企業而言,而應從整個社會再生產過程來分析。 

    後來美國經濟學家哈維·布魯克斯對技術進步的長期效應和短期效應進行了分析,並進一步指出,在考察技術進步的效果時,不能只看到或者誇大其短期效應,從而忽視其長期的積極效應。在論述技術進步有利於增加就業時,他寫道:“如果投人物中勞動成本的節約會在產品的消費者價格中反映出來,此種節約就會導致購買力的解放,這反過來將對需求,由此對就業,以致對經濟發生作用。 
與就業有關的問題不在於提高了生產率的公司或產業會失去多少工作崗位,而在於由此解放出來的購買力所提供的工作崗位比失去的工作崗位是更多還是更少,在於新創造的工作崗位比失去的工作崗位是更好還是更壞。”f21布魯克斯的分析創新之處在於,他是從技術進步釋放出的購買力,即增加社會總需求的角度對技術進步的客觀效應作出解釋。 
    關於技術進步對就業的影響,在西方經濟學家中也存在着一些悲觀的觀點,例如將機器人擺在與工人對立的位置,認爲機器人奪走了工人的工作,工人只得接受低的工資。對此,理查德·維德予以駁斥[[3],他指出:機器人所替代的工作通常是那些“從事單調勞動的工人,這些工作對體力的要求多與對智力的要求”。機器人有時所做的工作還是對人們有危險的工作。在這種情況下,被替換下來的工人最後會把機器人作爲一種解放自己而去做高報酬工作的手段予以歡迎的。可見,機器人的使用實際是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