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股市周內效應再檢驗

學問君 人氣:2.62W
股市周內效應再檢驗

摘 要:周內效應是股票市場特有的現象。根據近一年波動較大的股票行情,對數據收益率 計算 描述性統計量,利用Kruskal-Wallis檢驗考察周內效應的存在性,並利用Mann-Whitney檢驗收益率周內效應的模式,作出對周內效應的分析。
  關鍵詞:周內效應;非參數檢驗
  
  1 問題的提出
  
  股票市場的周內效應也稱星期效應,指股票市場中一週內各交易日收益率、風險率存在的差異。通常,如果股票市場一週內的某一天或者某幾天的收益率明顯高於(或低於)其他交易日,或者收益波動性明顯異於其他交易日,則說明該股票市場具有周內效應。
  Cross(1973)在對1953年到1970年期間標準普爾500指數的研究中,發現星期五的平均收益最高,而星期一最低。French(1980)發現在1953到1977期間標準普爾500指數存在同樣的現象。Deim和Stam-baugh(1984)用更長時期的數據進一步證實了他們的結果。此後,研究者又用除美國以外的其他國家的數據對這一異象進行了驗證。如Jaff和Westerfield(1985)對四個 工業 國家股票市場的“周內效應”進行了研究。研究結果顯示英國和加拿大市場與美國市場相似,最低日平均收益率發生在星期一。而在日本和澳大利亞,最低的日平均收益率發生在星期二。Solnik和Bousguet(1990)以及Barone (1990)分別發現巴黎證券交易所和意大利股票市場最低的收益也同樣存在“周內效應”(Connel,1985)。
  奉立城(2000)較爲系統地研究了 中國 股票市場的“周內效應”,他對中國股票市場1992到1998年的日平均收益進行“周內效應”的實證分析,並發現滬市有顯著爲正的“星期五效應”及顯著爲負的“星期二效應”,並由此認爲上海股市比深圳股市更沒有效率。Chen,Kwok和Rui(2001)的研究證實中國股票市場在1995年1月1日後存在負的`“星期二效應”。
  
  2 模型的假設
  
  2.1 股票指數的選擇
  現階段股票的綜合指數衆多,本文選擇上證180指數。該指數在編制方法的 科學 性、成分選擇的代表性和成分的公開性上有所突破,同時也恢復和提升了成分指數的市場代表性,從而能更全面地反映股價的走勢。
  2.2 收益率的確定
  收益率的計算採用R?t=p t -p t-1 /p t-1
  計算,其中,P t 爲第t天的指數,R t 爲第t天的指數收益率
  2.3 數據來源
  樣本選擇2006.01.09~2006.12.29一共47個星期的上證180指數收益率,數據來源爲搜狐財經網。
  
  3 研究步驟與方法
  
  3.1 收益率分佈狀況分析
  計算收益率序列的均值和標準差,對其進行簡單的描述性統計分析。
  3.2 周內效應存在性的檢驗-多樣本Kruskal-Wallis檢驗
  利用K-W檢驗對週一到週五的收益率進行檢驗,以確定週一到週五的收益率分佈有沒有顯著差異。
  3.3 考查周內效應模式-Mann-Whitney檢驗
  利用Mann-Whitney檢驗對週一到週五五個總體分別進行成對檢驗,探測周內效應模式。 [next]   4 實證分析
  
  4.1 基本統計分析
  一週無個交易日的描述性統計量如下表:
 
  直觀比較可以看到,週一的收益率均值最大,波動也最大,週四的收益率均值最小,而波動最小的是週二。
  4.2 周內效應存在性的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