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制度創新:民營企業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

學問君 人氣:8.68K
制度創新:民營企業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
[摘 要] 民營經濟已成爲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目前我國民營企業的發展還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要使民營企業能夠持續穩定發展,只有堅持制度創新,改善現行體制和企業內部治理結構中的各種制約因素,才能使企業跨上新的發展平臺,順利完成企業形態的轉變,實現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 制度創新;民營企業發展;途徑
   
  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市場經濟的基本制度是所有制主體和利益主體的多元化,這一基本制度使我國民營經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並日益成爲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已經被普遍認同的觀點是:民營企業的發展狀況將直接影響到我國經濟未來的整體競爭力。
  
  一、民營企業發展的現狀
  
  經過近30年的改革和發展,我國民營經濟克服了基礎薄弱和先天不足等劣勢,已成爲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民經濟GDP中民營經濟所佔比重已達到61%,擁有的資產佔全社會資產的比重已超過20%,民營企業產值已“三分天下”甚至“二分天下”,並逐漸顯露出它在優化資源配置、進步經濟效益以及維護供需平衡、擴大就業、穩定社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成爲國民經濟中最爲活躍的經濟增長點。目前,民營企業的發展正從發展初期向發展中期轉變,正向着更公道、更科學的方向發展。從民營企業的形成來看,目前我國的民營企業主要有如下幾種形式:一是從個體戶起家,逐漸積累發展起來,或直接由家庭成員投資興辦的家庭式企業;二是朋友、同事參股合資開辦的合夥企業;三是國營或集體企業透過買斷轉型的企業等。其共同的特點是企業的所有權回一個或少數幾個投資者所有,其企業股份不斷分散化、社會化。從現實情況來看,民營企業還是企業中的弱勢羣體。在經濟潮起潮落中,少數民營企業能夠捉住機遇,決策得當,從而越過了初創期的艱難,實現了超常規的發展,一躍成爲企業明星。但是,多數民營企業還處於創業後的成長期,有待於在競爭中壯大和發展。與此同時,有不少民營企業成立後不久就消失了,也有一些企業雖一時赫赫有名,但卻並未逃脫曇花一現的命運,如“三株”、“巨人”、“飛龍”、“太陽神”等,更有爲數不少的民營企業在市場的夾縫中慘淡經營。因此,民營企業從總體上看,固然有其市場化程度高、經營靈活、社會負擔輕等上風,但中國民營企業在其發展過程中,也的確存在一些題目,並且生產週期都不長。國內理論界對這種“短壽”現象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中國民企易“短壽”的更深層次的原因與中國傳統文化有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企業法人的發展思路,由於企業家的發展思路是企業的靈魂,這對民營企業來講是十分重要的。
  
  二、影響民營企業持續發展的原因
  
  1.治理水平低下
  我國目前的很多民營企業都選擇了家長式治理模式,治理體制主要表現爲“家族”和“親緣化”特徵,實行集權化領導、獨裁式決策,經營者既是資產所有者,也是資產經營者。一項研究資料顯示,家庭式企業的壽命一般爲2-3年左右,在延續第二代的家庭企業只佔39%,而能延至第三代的企業更少,只有15%。在制約家族企業長盛不衰的諸多原因中,很重要的一點是家族式企業的產權結構妨礙着家族式企業的發展。國有企業最大的題目是產權不明晰,而家族企業卻不存在這個題目,但是他們卻面臨着另外一個同樣十分嚴重的題目,即產權的過度集中或是說單一化。產權單一不利於企業形成一種開放的系統,從而使社會資源不能有效地進進企業,企業很難藉助於外力實現根本性的進步。產權單一的另一個弊病是決策的非***化。由於產權的高度集中,事實上沒有人有權也沒有義務糾正企業決策人可能出現的錯誤。
  2.人才機制不靈活
  大多數民營企業家都非常重視人力資源,但現實條件下大多數民營企業卻面臨着嚴重的人才危機和信任危機,其根本原因就在於企業家落後的“資本僱傭勞動力”觀念和強盜邏輯,以爲員工和企業的關係只是勞動力的僱傭關係,很多民營企業家以爲只要有高薪,市場上多的是優秀人才,而沒有從思想意識上真正重視人才和維護他們的人格尊嚴。加之一些民營企業任人唯親的用人方式,使優秀人才難以真正融進民營企業。因此,在民營企業工作的人才通常持打工心態,只關心眼前利益,對企業沒有認同感和長期紮根的觀念。經濟學家吳稼祥在《體制保障還是人格保障》中指出:“有多大的人格辦多大的企業。”對於一個民營企業來說,要想羅致真正的人才,民營企業家自身首先必須有一個博大的胸懷、遠大的目標和分利於民的境界。民營企業家應主動拋棄“山河爲我打,企業爲我有”的陳舊觀念,充分確立“智力資本”在企業的地位,透過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改造,建立企業內部的共同利益平臺,使那些能夠爲公司創造價值的人才能夠在公司處於“明顯”地位。這是民營企業家走向成熟的一個標誌,也是民營企業走向長盛不衰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