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人是情感的存在

學問君 人氣:2.5W
人是情感的存在
人是情感的存在 儒家哲學有一個顯著特點,就是重視人的情感,如果同西方哲學進行比較,這一點顯得十分突出。所謂“重視”,就是把情感放在人的存在問題的中心地位,舍此不能談論人的存在問題;反過來,要討論人的存在及其意義、價值等重要問題,必須從情感出發,從情感開始。對於人的存在而言,情感具有基本的性質。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稱儒家哲學爲情感哲學。這是儒家的傳統(現代新儒家例外)。

一、中西哲學的一點比較

西方哲學也有自己的傳統,這就是理性主義。西方哲學中有一句名言:“人是理性動物。”所謂“理性”,是一個涵義廣泛的概念,但有一個最基本的涵義,就是指人的理智能力,進而演變爲認識能力,當今人們稱之爲“智能”。這一傳統一直延續到現代,以至人們討論現代社會的“現代性”時,不能不和理性主義聯繫起來。這是有道理的。

西方也有另一種傳統,這就是“人文主義和經驗主義”。17、18世紀出現了一批思想家,如盧梭、狄德羅、休謨等人,普遍關心、重視人的情感問題,並把情感同人的道德聯繫起來;後來的叔本華等人甚至把情感特別是“同情”視爲道德的共同基礎。這一傳統同理性主義傳統似乎是“背道而馳”的,但實際上是相輔而行的。直到康德出來,爲“認知理性”(理論理性)與“實踐理性”劃了界限,才使爭論的問題有一“結果”。但這一“結果”並不意味着問題的解決,而是開始了新的爭論。

首先,康德本人雖然提出了“道德情感”的問題,但由於西方長期以來形成的情感與理性相分離的傳統(康德並未克服這一傳統),使他在建立理性主義的道德哲學即道德形上學時,又將“道德情感”排除在道德理性之外,認爲“道德情感”只是心理的、經驗的,不能成爲道德形上學的基礎。

其次,從康德到現代西方哲學,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和分化,其中,現代分析哲學(艾耶爾、卡爾納普等人爲代表)批判了康德的形而上學,卻提出了“情感主義倫理學”。這種倫理學一方面認爲,倫理道德是由人的情感所決定;另一方面又認爲,情感是純粹私人的、主觀的,因而倫理道德也是主觀的,沒有共同的價值標準。目前,這種理論之所以受到批評,就因爲它否定了倫理道德的普遍性。

與此形成對照的是,儒家哲學從一開始就從人的存在問題入手,賦予情感以特殊的意義,居於重要地位。人是怎樣的存在呢?在儒家看來,人首先是情感的存在,就是說,人是有情感的動物,用現在的語言來表述,情感是人的最基本的存在方式或存在樣式。人的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問題,首先要從這裏尋求解決。這當然不是說情感是惟一的,人除了情感,再也沒有別的,而是說,人就其爲人而言,首先是情感的存在,情感具有內在性,直接性,而且對於人的其它活動具有重要影響和作用,甚至起核心作用。

儒家創始人孔子,就很重視人的情感活動,在他看來,人的最本真的存在就是“真情實感”。所謂“真情”,就是發自內心的,毫無掩飾和僞裝的真實情感;所謂“實感”,就是實有所感、真實存在的,不是虛幻的或憑空想象的。這裏涉及到身與心、形與神的關係問題。人們常說,中國哲學特別是儒家哲學是神形(即心身)合一論,從孔子的“真情實感說”就能看出這一點。“真情”必須是有“實感”的真情,“實感”必須是有“真情”的實感,“真情”和“實感”是不能分開的。只有“真情”與“實感”統一起來,合而爲一,纔是一個真實的存在,真實的生命,真實的人。人首先是真實的存在,但無生命的存在物也是真實的存在,在這一層次上,人與萬物是一樣的;其次,人是有生命的存在,但一切有生命之物也都是有生命的存在,在這一層次上,人與有生命之物也是一樣的;最後,人要成爲真實的人的存在,這就需要有人的“真實情感”,這種“真實情感”是人所本有的。人的形體存在是時空中的存在,人的情感活動是非時空的,超時空的,但由於它同時空中的形體存在不可分,因此,它是具體的,不是抽象的,是有內容的,不是空洞的形式。
TAGS: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