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博客園(Blog)”建設與管理的思考與實踐

學問君 人氣:9.52K
“博客園(Blog)”建設與管理的思考與實踐
 “博客園(Blog)”建設與管理的而思考與實踐
     一、博客園(Blog)基本概念
 
     (一)什麼是博客(Blog)
     Blog的全名應該是Web log,中文意思是“網絡日誌”,後來縮寫爲Blog,而博客(Blogger)就是寫Blog的人。從理解上講,博客是“一種表達個人思想、網絡連結、內容,按照時間順序排列,並且不斷更新的出版方式”。簡單的說博客是一類人,這類人習慣於在網上寫日記。
 
     (二)什麼是博客(Blog)學習方式
     筆者認爲:博客(Blog)最初僅作爲一種交流工具,但其對知識的積累、管理、共享、反思的功能卻有非常大的可拓展空間,尤其是在教育教學及學校管理方面。當把博客(Blog)作爲一種行爲時,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種學習方法或途徑。我們把所有基於博客(Blog)學習的方式都稱爲博客(Blog)學習方式。
 
     (三)博客(Blog)學習方式的優勢
     博客(Blog)對學習者個體知識的促進越來越明顯,越來越多的學習者開始採用這種方式進行學習。具體說來,博客(Blog)學習方式具有如下優勢:
 
      1.零技術起點,無技術瓶頸
     博客(Blog)本身不是一門很高深的技術,對博客(Blog)的使用也不需要很高的技術支援。博客(Blog)用戶的申請和email的申請一樣簡單,博客(Blog)的書寫僅僅需要文字的輸入和儲存,博客(Blog)的訪問和網頁的訪問一樣。隨着人們資訊素養的提高,這些技術要求都可以稱爲“零技術”起點。它爲每個人開放,沒有技術門檻,這是它越來越受歡迎的原因之一,也是其在作爲資訊時代一種學習工具的前提。
 
      2.便於共享、評價、組織和管理
     共享是博客(Blog)與生俱來的特質,而超連結和RSS技術則是博客(Blog)共享的技術保證。同時留言功能使得發表評論簡單易行,基於時間序列的內容記錄方式非常有利於知識的組織和管理。作爲一種基於網絡的學習方式,博客(Blog)在共享、評價、知識的組織和管理上的優勢是其他工具所不可比擬的。
 
      3.有助於學習者反省能力的提升
     博客(Blog)以時間來組織內容,同時也是在記錄學習者的學習“足跡”,而這種記錄方式是非常方便回顧和反省的,正是反省使得博客(Blog)能夠超脫其他工具淺層次的“共享”功能。學習者可以在相關的論壇中發表自己的知識和見解,其他學習者可參考,亦可做出評論,而該學習者在羣體的分享和交流中就已經取得進步。同時隨着其博客(Blog)的不斷積累,學習者還可以在閱讀自己博客(Blog)主題的過程中複習或品味過去所寫的內容,修正自己理解的偏差,從而產生更多的體會和感受。這是一個反省學習的過程。反省是元認知的核心內容,而元認知又是每個身處資訊時代的人必須具備的素質。在培養學習者的反思能力上,博客(Blog)擁有其他工具所不具有的優勢。
 
     二、博客(Blog)在學校教育教學中的應用
 
     博客(Blog)引入學校教學並不是取代傳統的課堂教學,而是充分藉助於博客(Blog)在交流及培養學習者反思能力方面的優勢,使得師-生、生-生、師-師交流能突破時空壁壘,以彌補傳統教學中交流缺位的問題。
     建構主義提倡學習是學習者個人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的過程。博客(Blog)在教育中的應用潛力非常大,我們透過在學校的實踐中已經充分感受到這一點:
 
     (一)學生學習記錄的電子檔案
 這是目前博客(Blog)在教育中應用最多的場合。這種博客(Blog)常用於學生對於教學的反饋、家長對學校教育的協作、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情況的彙報、研究性學習的學習資源收集整理,學生社團的興趣愛好活動的合作空間。這種方式可以讓教師和家長更容易瞭解和跟蹤學生的學習進度。透過博客(Blog),能真實地展示學生知識積累和認知提高的軌跡,更確切地說反映智慧生命(每一個個體都應該是一個智慧生命)的成長過程。
 我在本校的校園內部論壇的使用中,就讓它承擔了一種記錄電子檔案的作用。目前我校論壇中就以班爲單位開發了一批專門的版區,對應各個班級。即便這些班級已經畢業,但相關的版區仍舊繼續保留。學生在學校的學習生活中的不少內容就可以在相關的版區中得到體現。
 
      (二)課堂教學的輔助管理
 教師可把教學的綱要、學習方法指導、作業發佈到博客(Blog)上,對學生的作業進行評價以及提供學習資源連結的在線門戶。學生定期瀏覽老師的博客(Blog)相關主題,就可以從中及時瞭解相關課程資訊。
 我校已經部分班級和教育具備了在課堂上藉助博客(Blog)輔助教學的能力。尤其是在語文學科上,博客(Blog)爲學生們提供了一個開放、豐富、自由的平臺,使學生可以在相對比較短的時間內,高效率的完成面向整個班級的討論。而教師也可以參與其中,爲學生排疑解惑,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三)協作學習
      學生之間透過博客(Blog)的交流主要是爲了培養他們的協作學習能力和反思能力,而這兩種能力在資訊時代的今天是非常重要的。具體操作是:教師提供一個任務或話題,讓學生共同參與。學生獲取話題或任務後,自己查閱資料,把自己的想法觀點張貼出來,以和他人交流,同時要閱讀別人的博客(Blog)主題,並積極反思和修正自己的觀點。當然話題或任務也可由學生提出,且這種交流範圍不僅侷限於一個班級或一個年級,只要對該內容感興趣的同學都可以參與。而在該過程中,教師的任務是對交流的調節和控制。
      研究表明,學習者從學習夥伴那裏學到的知識不比課本上少。從這種意義上講,學習者本身也是學習資源,而博客(Blog)則是這種資源的載體,它所記錄的經驗心得對他人往往很有啓發和幫助。透過博客(Blog)進行協作式學習在提高學生能力的同時也能保證任務完成的質量和速度。
 
     (四)家校溝通平臺
 博客(Blog)鼓勵父母和其它社會成員共同參與到學校的'討論中。博客(Blog)的參與者不僅僅是學生,還有老師與家長。這種方式讓學校內部的成員之間,學校內部成員和外部成員之間,個人(教師,學生,家長)與學校之間可以進行更好的溝通、進行相互之間的協作。這種博客(Blog)使得成員之間加深瞭解,老師和家長更瞭解學生的思想,縮小彼此之間的代溝。
 目前,我校已經準備爲部分班級家長開放校園內部博客(Blog)帳號,並對初步構建一個比較透明與快速的家長與學校,家長與教師之間的溝通平臺進行嘗試。具體的效果,將會在未來的實驗與研究中得到體現。
 
     (五)學校知識管理
     博客(Blog)爲隱性知識管理提供了工具,博客(Blog)提供獨自的思考空間,使隱性知識得以用文字表達出來。博客(Blog)聚集了各種零碎的知識,使教師和學生的隱性知識得以自然地轉移到博客(Blog)中
     目前,我校已經利用博客(Blog)建設了一系列的電子倉庫,其中包含了許多教師與學生的原創文章。而部分教師和同學也有意識地將自己的作品進行整合,並形成系列。未來,我們還將在這一方面加大力度,並配合學校博客(Blog),最終構建出一個豐富的資源與知識平臺。
 
     (六)教師職業訓練
 作爲教師職業培訓的數字檔案和學習記錄,透過該種博客(Blog)主題內容,既可以使教師相互之間進行協作和交流,也可以對教師進行遠程的培訓。許多教師可以透過博客(Blog)方式與其它教師分享自已的教學體會和經驗。
 目前我校每月都要定期進行鍼對教師的相關職業培訓,尤其是資訊技術素養與資訊技術與相關課程整合的培訓。利用博客(Blog),教師們可以擁有一個收集資料的平臺,並進行相互間的交流,提高培訓的實際效果。
 
     (七)教育敘事研究
     在博客(Blog)上,即事書寫,是一種常見的書寫形式。通常以教育隨筆的形式,記敘教育、教學實踐中的事件、細節或引發的感想。以博客(Blog)形式進行教育敘事研究,能脈絡清晰地展示教師對教育實踐的觀察和反思過程,一方面爲教學研究積累豐富的原始素材和案例,更爲重要的是有力地促進了教師本人的專業發展。
 
     (八)支援基於項目或問題的研究性學習
     由老師或學生提出某個研究項目,透過博客(Blog)進行研究過程的管理和研究過程的共享。如研究的內容、支援的資源、時間進度、團隊分工、研究過程階段性成果等資訊都可及時進行博客(Blog)發佈。研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更可以發佈在博客(Blog)上,尋求多方的幫助。
 
      (九)用博客(Blog)拓展學生學習興趣
     透過博客(Blog),學習者能逐步形成個人的學習興趣生態圈,例如,學生可以連結感興趣的主題或相關領域優秀者的主題,透過閱讀博客(Blog)上相關留言或發表評論等方式與與他們建立廣泛的社會關係。這樣,學生不但可以分享到他們已有的研究成果,而且能夠分享到他們的經驗和思想,從而使得自己某一方面的學習興趣和知識結構實現跨越式的提升和發展。
 
 三、博客(Blog)教育教學使用上的一點疑惑
 
 博客(Blog)在學校教育教學與管理上的作用與價值已經無庸質疑,但由於博客(Blog)具有高自由度,高開放度等特點,使得博客(Blog)如何被合理有效的管理也成爲了一個值得思索的問題。尤其是當學校的博客(Blog)發展到一定的程度,爲了更大的發揮其效益,就需要又學校內部的封閉博客(Blog)轉變爲面向互聯網的開放式博客(Blog)。這也必將會給博客(Blog)的管理增添許多困難。如何揚長避短,在最大程度地發揮博客(Blog)的優點的同時,又避免一些我們不願意看到的情況出現,也是我們未來重點思索與研究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