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VBM技術測量高原地區正常人腦結構的形態

學問君 人氣:1.01W

目前研究表明,高海拔適應與大腦結構的改變有關,包括某些區域皮層灰質體積和白質結構的改變,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一篇探究高原地區正常人腦結構形態的論文範文,給大家閱讀借鑑。

VBM技術測量高原地區正常人腦結構的形態

青藏高原號稱“世界屋脊”,是我國面積最大,海拔最高,居住人口最多的高原地區。缺氧是高原環境影響人體的最關鍵的因素之一。近年來,有關高原低氧對腦部影響的文獻報道比較多,例如對慢性高原病患者腦部的病理生理及神經影像學表現進展[1]做一綜述;研究發現,慢性高原病患者灰質體積增加的腦區爲右側舌回、後扣帶回、雙側海馬及左側顳下回[2];平原移居至青藏高原地區並適應生活2年的正常成人的不同腦區灰、白質結構發生變化[3];也有學者發現,長期生活在海拔2600~4200 m地區的正常成人下達平原地區1年的腦灰白質結構發生改變[4].但是久居高原從未下達平原地區的正常成人的腦結構的變化尚未報道。

基於體素形態學測量(voxel-based morphometry,VBM)技術是一種全自動化、客觀進行全腦形態分析的技術,能夠定量和全面的評估大腦結構差異[5];此技術已經廣泛地應用於研究多種疾病導致的腦形態學改變[6].筆者應用優化的VBM技術,對高原及平原地區正常成人進行全腦結構的形態學測量,分析全腦結構變化。

 1、材料與方法

1.1 臨牀資料

1.1.1 研究對象蒐集兩組正常成人蔘與本次研究,並均爲漢族人;高原組共計16例,來自兩代以上均出生並長期居住在高原地區[居住海拔高度平均爲(3628.88±295.72) m]的正常成人,其中男8 例,女8例,年齡18~24歲,平均(21.81±2.07)歲;受教育時間平均(11.69±0.48)年。平原組共計20例,其中男7例,女13例,平均年齡(21.85±1.90)歲,居住海拔高度平均爲(391.72±373.24) m;受教育時間平均(13.50±3.56)年。兩組的平均年齡和受教育時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值分別爲0.96和0.59)。

所有受檢者在檢查時均就讀於青海大學醫學院,到青海後1周內進行MRI檢查,檢查前均瞭解了檢查內容和意義並簽署知情同意書,並由青海省倫理委員會批准。

1.1.2 納入標準和排除標準納入標準:(1)常規頭顱MRI掃描無其他腦實質病變;(2)患者無MRI檢查的相關禁忌證;(3)臨牀各項檢查確認無精神異常等;(4)均爲右利手。排除標準:(1)有慢性高原病;(2)被確診的腦神經失調;(3)過去有腦部損傷致意識喪失。

1.2 MRI檢查方法

應用3.0 T超導MR成像系統(PHILIPS),標準頭顱8通道相控陣線圈完成所有掃描序列;研究對象首先進行常規頭部MR成像獲得T1WI和T2WI;同時採用超快速場回波(TFE)序列獲取3D-T1結構像,TR 7.5 ms,TE 3.7 ms,層厚2 mm,層間隔–1 mm,矩陣256 × 256,激發角度7°,掃描全腦將連續獲得176層矢狀面圖像;所有的掃描均由同一名資深影像科醫師操作完成。

1.3 數據處理及統計分析

將所有被試的原始數據匯入個人電腦工作站,採用統計參數圖(SPM8)的嵌套軟件VBM8toolbox進行數據處理;計算和處理圖像矩陣在Matlab平臺上執行;數據處理包括:(1)對頭位偏差大的圖像進行位置校正;(2)每個被試3D-T1圖像分割成灰質、白質、腦脊液後,將所有被試者的MR圖像都配準至模板圖像,進行空間標準化處理;(3)採用半高全寬爲8 mm的三維高斯核進行圖像平滑,並對處理後的結果進行統計分析。採用兩樣本t檢驗進行比較(檢驗參數t>3.7459,P<0.05;校正),選取相鄰像素(voxels)大於389個以上的組塊(cluster)才視爲有差異的腦區,將檢驗結果疊加到T1結構圖的模板上,分析研究對象全腦結構體積的變化。

2、結果

VBM分析顯示高原地區正常成年人與平原組相比:(1)高原組較平原組的左側後扣帶回、左側顳上回灰質體積增加(表1,圖1);(2)高原組較平原組的右側島葉灰質體積減低(表2,圖1);(3)高原組較平原組的左側丘腦、右側額上回、左側豆狀核、左側枕葉白質體積增加(表3,圖2)。

3、討論

一個世紀以來,從臨牀方面對腦缺氧後的生理學、組織解剖學、神經化學等進行了大量的宏觀和微觀研究;但從影像學的角度上報道較少。

研究表明高海拔環境(低溫,低壓,紫外線,寒冷,脫水)下的土着居民和移民在呼吸道和心血管方面產生了適應性的改變,這直接與氧氣的運輸有關[7-10].大腦是人體的控制中心,透過其傳入反饋,心血管和呼吸道系統的適應性改變作用於大腦,也可能引起相應腦結構的改變[11].另一方面,中樞神經系統是高度氧化的,它不可避免的遭受含氧量低的壓力。血紅蛋白濃度以及動脈血氧飽和度的變化使大腦血流的氧輸送發生改變,最後導致腦結構的積累性改變[12-14].許多研究者對高原地區居民的研究主要注重於腦葡萄糖代謝率[13]和腦自身調節[15-16].但到目前爲止,高原地區的居民腦部結構的適應性改變仍然不清楚。

目前研究表明,高海拔適應與大腦結構的`改變有關,包括某些區域皮層灰質體積和白質結構的改變;根據Zatorre等[17]的研究發現,正常成人灰質增加可能與以下幾個方面有關:神經細胞的增加、膠質細胞再生、突觸發生及血管生成。然而,灰質的減少可能與缺氧新陳代謝副產物和低氧環境下穀氨酸能神經細胞釋放的穀氨酸鹽增多有關[18].本研究結果示,高海拔地區正常成人較平原組左側後扣帶回、顳上回灰質體積增加;前腦島葉灰質體積減少;說明高原正常成人的此腦區對缺氧極爲敏感。

後扣帶回是默認網絡中心節點之一,是情節處理和工作記憶的重要構成部分;顳上回是視聽覺中樞的一部分。登山運動員[18-22]、生活在適度海拔高度的世居者[23]以及高海拔移民的後代[24-25]中有短期記憶,視覺結構,程序學習,工作記憶的減弱並且反應時間的增加情況,該區域灰質增加也可能解釋上述機制,到目前爲止爲什麼發生及怎樣發生還不完全清楚。

島葉皮層已被證明與心血管疾病控制有關[26-28],前腦島在呼吸困難中起重要作用[29],呼吸困難常常發生在對高海拔低氧的適應過程中。最近,Paulus等[30]提出一種假設:前腦島在高海拔環境中處理自身平衡穩定是必需的;有氧代謝能力與右側前腦島灰質有很強的相關性[31],高海拔地區居民在生長髮育期間需氧容量降低[32-33],因而島葉灰質體積減少。所以,筆者推測居民在適應於高海拔會有前腦島部灰質的減少。

白質由神經纖維構成,位於大腦皮質與基底核之間。彌散張量成像是研究腦白質的方法之一,但本文章採用基於VBM方法測量腦白質體積的研究。本研究結果顯示,白質體積增加區域爲左側丘腦、右側額上回、左側豆狀核、左側枕葉。丘腦與腦內許多結構有着豐富的纖維連接,並且是腦的中繼站,起着過濾器的作用,透過排除多餘或者無關的刺激來傳遞重要的或相關的資訊。前額葉的主要功能是記憶、判斷、分析、思考、操作,人類完成進階認知任務主要與前額葉有關。左側豆狀核與右側運動和神經傳導有關。

枕葉爲視覺皮質中樞,以上白質的改變可能與情感的調節、認知功能、地處高原環境、基因和生活環境等有關。

我們初步探討了長期低氧對高原地區正常成人腦結構的影響,證明了高海拔適應性與腦部結構改變有關;但本研究樣本量較小,沒有設計認知功能測試,本研究中對結果的解釋主要依靠其他學者的研究結果。今後,筆者將擴大樣本量,行腦認知功能測驗等,爲高原地區正常成人腦結構改變提供更多證據;增進我們對高原長期低氧改變腦結構的全面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