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舞臺人物的個性化塑造—我演杜麗娘

學問君 人氣:4.69K
舞臺人物的個性化塑造—我演杜麗娘
舞臺人物的個性化塑造——我演杜麗娘
“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
像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時了”一樣,這些文字已成爲中國文學史上最經典的文字。讀到它便會想到那個因夢生情至死的杜麗娘。而提到杜麗娘,自然會想起湯顯祖的《牡丹亭》。這部大作和其主角杜麗娘已被譽爲“百戲之母”的古老崑劇藝術的代表劇目和代表人物。
400年來,崑劇演出史上涌現了無數的杜麗娘,她們一代代的傳承發展,樹立了讓後輩仰頸望嘆的經典。學演杜麗娘是每一個崑曲閨門旦演員的必修課,但每個人演來又不盡相同。十餘年來,我在經歷、體味着名家前人的典範時,心中常會生髮出這樣的自問:我該演怎樣的杜麗娘呢?
“這一個”杜麗娘:我對舞臺人物個性化的追求
馬克思曾經說:一百個觀衆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這裏談到的是“觀衆個性化審美”的問題。觀衆在審美過程中,由於各自生活感受的不同,對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同一演員塑造的同一個戲劇人物的認識是不盡相同的。這種因受衆體的不同而產生的審美結果的不同,在演員表演過程中也同樣存在。同一齣戲,同一個劇中人物,不同演員演來都有差異,是“各自心裏認知後表現出來的‘這一個’”。
《牡丹亭》既是崑劇的頂巔之作,也稱得上是中國古典戲曲的最高典範之作。其中尤以《驚夢"尋夢》兩折爲甚,不僅是崑劇表演的範本,亦是《牡丹亭》的靈魂所在。這兩折戲,杜麗娘是絕對的主角。在這兩折戲裏,劇作家以不多的筆墨,基本完成了對杜麗娘的人物個性塑造:出身和社會地位規定她應該成爲具有三從四德的賢妻良母;她的人生第一課是《詩經》的首篇《關雎》,因爲傳統說法認爲它是“后妃之德”的歌頌,是最好的閨範讀本,她卻直覺地認出這是一支戀歌;在婢女春香的慫恿下,她偷偷地走出閨房。“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春天的大自然喚醒了她的青春活力;她生活在籠罩着封建禮教氣氛,幾乎與世隔絕的環境中,眼睜睜地看着青春即將逝去,她卻無能爲力,不由自主,只好把熾熱的感情壓制在心中。
我希望在塑造杜麗娘時,表現出來的是我所認知的“這一個”,我所追求的“這一個”,是在繼承的基礎上對人物的再創造,“是屬於我自己的個性化的塑造”。
成長中的“杜麗娘”:舞臺人物個性化的尋找
初學《牡丹亭》還是在我的學生時代,算起來“杜麗娘”這個舞臺人物已伴我渡過了十數載春秋。單《驚夢》和《尋夢》我前後跟張洵澎、樑谷音、華文漪、張繼青、沈世華等前輩名家逐個潛心學習過,發覺每位老師演來大體看似相似,實際上許多細微之處拿捏得各有巧妙不同。我想觀衆喜愛一齣戲除卻戲本身的魅力外,更愛的是演者各自風格化的技藝!我眼中的“杜麗娘”是個被愛的夢幻魔障了的和情的火焰燃燒着的“人”!吾輩重演《牡丹亭》既要保持崑劇藝術的精華與神韻,又要傳達鮮明的現代氣息與精神。也就是說,此次的杜麗娘既要擁有濃郁醇厚的古典風韻,又要通達現代人的心靈和感知。因此怎樣塑造好杜麗娘這個人物形象是全劇的關鍵。
《閨塾》一折是杜麗娘首次出場。她既是個太守千金,一方面要保持大家閨秀的莊重,同時又不失一個十六歲青春女孩活潑的天性。隨着幽雅的音樂,杜麗娘悠然浮現。在上場門一個小亮相,我先用閨門旦的臺步緩緩走向花道——在快走到舞臺中間時,變換了臺步的節奏,改用小圓場來突顯杜麗娘“眼見春如許”後那種少女天性的釋放。而後又用一個亮相後的停頓調整一下狀態,略微低下頭作“乖乖女”狀,去向父母問安。
《驚夢》中隨着悠揚動聽的“步步嬌”,杜麗娘在閨房的妝臺前優雅、愉悅地梳妝打扮,看得出她是爲“遊園”而裝扮,更是爲走出閨房、投入自然而心潮澎湃。“嫋晴絲吹來閒庭院,搖漾春如線……”這段戲,我着重強調了形體動作,用身段造型的美,來表現杜麗娘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