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機械材料與熱處理教學革新論文

學問君 人氣:1.86W

1優化教學內容

機械材料與熱處理教學革新論文

我校所開《機械工程材料及熱處理》課程總學時爲48學時,內容知識面廣,涉及金屬學的基本知識、鋼的熱處理、機械工程常用金屬材料(包括碳鋼、合金鋼、鑄鐵、有色金屬、粉末冶金材料)、高分子材料、陶瓷材料及複合材料、機械零件選材及工藝路線分析等內容。由於教學時數的限制及材料加工技術的快速發展,《機械工程材料及熱處理》無法將目前所有的新材料、新工藝及時傳授給學生,必然要在教學內容上進行整合優化。依據“厚基礎、寬口徑、綜合交叉、注重實踐”的課程體系改革原則整合如下:首先,對於教材中一些理論過強、崗位實用性較低的內容進行壓縮,例如,材料的晶體結構和熱處理原理。其次,要重點講授實際應用較多的材料和熱處理工藝,着重培養學生合理選材和制定熱處理工藝的能力。第三,爲適應現代企業的發展和職業崗位的需求,要及時更新和補充新材料、新工藝和新技術方面的知識內容,例如納米材料、真空熱處理等,這樣使課程體系更完整,而且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透過整合優化,本課程的教學內容既保證了《機械工程材料及熱處理》的科學性、理論性和系統性,又能培養學生運用材料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

2新增設計性實驗

實驗教學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可以幫助學生鞏固和加深理論知識,實現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結合,更重要的是透過實驗,全面培養學生的實驗動手能力、創新意識和團隊精神。《機械工程材料及熱處理》課程原有實驗均屬於簡單的驗證性實驗,學生沒有參與實驗設計和實驗準備,課堂上只是很機械地模仿和驗證,學習積極性差,不利於科學思維的培養。爲了克服這些不足,我們增加了設計性實驗。設計性實驗是讓學生自主設計實驗,可以以一個簡單的零件或產品爲對象,透過分析工況條件和失效方式,根據所學理論知識並查閱相關資料,選擇合理的材料並確定正確的熱處理工藝。在設計性實驗中,學生成了主體,教師只是指導者,重點考查設計方案的可行性,並啓發學生完善實驗方案。實驗方案可行後,學生根據自己設計的實驗方案,準備好實驗材料,熟悉實驗儀器和設備,獨立進行實驗操作,最後,分析實驗結果,並書寫實驗報告。透過增加設計性實驗,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提高了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還大大提高了設備的利用率。

3教學方法改革

傳統的教學方法是以教師、書本、課堂爲中心的應試教學,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性不高、學習效果差。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採用啓發式、匯入式、討論式、案例式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去引導學生思考分析各類問題,使學生由被動的單向接受知識轉爲主動的探索知識,對提高教學效果,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起到重要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於設定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和學習,透過列舉形象生動、貼近生活的具體案例來講述教學內容,豐富教學內容,例如,在講授材料牌號時,先問學生:“自行車、汽車上的零件都是用什麼材料做的?”這樣,教師就能很自然引出某種材料,然後再問學生:“爲什麼每種零件所採用的材料不一樣呢?”經過學生的討論,再和他們一起分析零件的工作狀況和失效方式,正是因爲它們的性能要求不同,採用的材料也就不一樣了,這就是材料的“成分、組織、性能”之間的關係,貫穿了這根主線,使分散的教學內容系統起來。同時活躍了課堂氣氛,加強了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

4教學手段改革

(1)多媒體教學+板書。傳統的課堂教學是以教師講解爲主,輔以少量模型教具以及黑板上畫圖等方式,難以描述清楚微觀、動態的變化過程,如,金屬的結晶過程,學生感到抽象、枯燥。採用多媒體教學圖聲並茂、形象、生動、直觀,可以將微觀的內容宏觀化,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了學生對基本理論的理解,又節省了教師的書寫時間,加大課堂教學資訊量,從而提高了教學質量。爲此我們採用PowerPoint與Flash兩種軟件製作本課程的課件,但課件畢竟只起輔助作用,在課堂中起主導作用的是教師,多媒體只不過是學習和教學的一種工具,教師教學觀念、教學思想的現代化,要遠勝過技術手段的現代化。對於知識體系的連貫性以及一些重難點而言,還是需要進行板書教學,這樣講解起來,學生可以很清晰地知道教師的講解思路,對於問題的理解也就更透徹。爲此我們採用的教學手段爲多媒體教學+板書。在使用課件教學時,教師一定要隨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和資訊反饋,根據所反映出的問題及時地給予解惑並及時調整授課方式和內容。

(2)網絡輔助教學。爲了便於學生課後加強對本課程的學習,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我們利用網絡輔助教學,網絡教學具有師生互動的優勢,體現以人爲本自主學習的特點,可以突破時空界限,延伸課堂空間。使用E-mail聊天等方式可以實現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一對一的交流,當學生遇到疑難問題時可以透過發送郵件向教師請教,教師收到後可以分別做出回信解答。同時,爲了讓學生們感到這門課程的重要性,課後給學生布置一些與時事相關的網絡作業,比如:“2008年竣工的鳥巢所用材料的牌號、性能和熱處理工藝是什麼?”推薦他們去中國材料網、中國模具論壇、熱處理論壇等網絡查找答案,然後在課堂上向全班同學彙報,這樣既鞏固了課堂上所講的理論知識,拓展了學生的學習視野,又鍛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從教學效果來看,網絡教學作爲教學的補充,不僅可以優化教學模式,而且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

5考試方法的改革

課程考覈是課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可以透過考試,對學期所學課程進行系統的、綜合的複習;教師也可以透過考試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檢查自己的教學效果。傳統的閉卷考試爲了兼顧知識點的全面性,會出現許多記憶性考點,使一些學生平時不用功,期末進行突擊,大量背誦應付考試。爲了達到教學目標要求,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概念、原理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將期末一次終結性考覈成績評定方式改革爲:平時成績(佔50%)+閉卷期末考試(佔50%)的考覈方式。平時成績是對學生平時學習狀態的評價,包括課後作業(佔總成績的10%)、課堂提問回答(佔總成績的10%)、網絡作業(佔總成績的10%)、實驗(佔總成績的20%)。課後作業是根據本課程概念術語多、內容涉及面廣、理論抽象等特點,要求學生經常進行訓練,才能加深理解和記憶。課堂提問回答主要是瞭解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和鍛鍊學生的應變能力。網絡作業主要培養學生網上查閱資料、總結和表達的能力。實驗是考查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期末考試主要考查學生的臨場應變能力以及對基本知識的掌握、熟練和理解的程度,考試內容要充分體現教學大綱的基本要求。考覈方式的改變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分析與創新能力的發展。

6結語

課程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環環相連,環環緊扣,不可只改其中一項,而忽略其餘。我們學校《機械工程材料及熱處理》課程的教學改革從2007級學生開始,透過幾年的教學實踐,解決了課堂上死氣沉沉、學生不願意上課的重大難題,使學生對本課程的學習由被動變主動,既掌握了本課程的基本理論知識,還培養了應用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作爲教師,我們應不斷總結教學經驗、相互學習和交流,深入實踐,瞭解本學科的前沿知識和新的生產動向,與時俱進,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模式,爲社會培養出更多的高素質技術應用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