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教育學論文開題報告範文精選

學問君 人氣:1.09W

論文題目: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教育學論文開題報告範文精選

本題目研究的現狀: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教師應做到以下幾點:

(1)教會學生創造性地學習。培養創造思維,必須重視學生創造性學習。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是互相影響、互爲因果的。教學生創造性學習,

一要教學生學會探索求異;

二要教學生學會開放性學習,注重從多方面獲取知識;

三要教會學生學會用理論指導實踐,多參加與本學科有關的科研活動、生產實踐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

(2)充分發揮教師的激勵作用。鼓勵學生進行超越教師思維軌道的有價值的思維活動,引導學生主動發問,提倡學生質疑問難,鼓勵學生大膽提出有合理因素的猜想,並善於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

(3)加強學生思維鍛鍊。培養求異思維,

一是要提倡學生自由思考,大膽想象,靈活變通;

二是要講究提問的內容和方式,提供更多的訓練求異思維的機會,使學生不僅習慣於單向思維,而且要善於進行多向思維,更好地誘發學生求異思維,以利於學生創造思維的發展。思維訓練的基本方法有:

①探究法。鼓勵學生勤動腦筋,刻苦鑽研,深入研究,主要表現在深入研究課程內容,做到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②聯想法。在教學中要提供多種機會,對學生進行發展聯想力的訓練。

③實踐法。引導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在社會實踐中探索新思想,追求新知識,培養思維能力。

④討論法。引導學生對某個問題進行討論或辯論,各抒己見,研究爭辯,提高他們的求異思維能力。

⑤比較法。

現實意義:教育創新是國家發展、民族振興的重要基礎。一個國家或民族要發展、要振興就要用新思維來應答新的歷史提出的新問題,沒有創新,就會導致民族的落後。從歷史上看,中華民族是富有創新精神的民族,中國數千年的各種發明創新數不勝數,更有聞名四海的四大發明。當今是知識經濟時代,一個國家國民素質的高低,掌握知識的多寡,擁有人才的數量,特別是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能力,將成爲決定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國際競爭和世界格局地位的`關鍵因素,而國民素質的提高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育創新。

在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有很重要的意義:在“課程安排”和“教學內容”必修和選修中都安排了“研究性課題”,這些課題要求學生以獨立或小組合作的方式完成,有些課題需要在教師的適當指導下完成。教師要在課題研究活動中着重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和實踐能力,包括收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語言文字表達能力,以及團結協作和一定的社會活動能力,尤其要鼓勵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研究性課題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學習爲基礎,注重培養的是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能力,具有較大的靈活性,需要教與學傳統方式的改變,需要師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教學相長的教學過程,有效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教與學的重心不再僅僅放在獲取知識、掌握知識結論上,而是轉到學會學習與科學研究、掌握學習和研究的方法上,使被動的接受學習轉向主動的探索性學習。這對於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完善學生的基本素質無疑是有着重要意義的。

在教學內容中,如生物科學技術發展史上的重大發現和發明的內容,有利於使學生了解生物科學認識的模式,發展學生的創造能力。二是反映當代生物科學發展的最新成就方面的內容,如選修本中的“現代免疫學的應用”“人類基因組研究”等。在這些成就中,可使學生先在理論上獲得突破,再透過實踐探索實現技術創新。這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更體現了對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能力的關注。

論文提綱:

1。 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的理論要求

1。1 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理論界定與涵義

1。2 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基本原則

1。3 改進教學方法

2。 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的實際操作

3。培養思維能力的方法

4。在生物課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的應用

4。1 例析生物學發展史上的科學探究過程

4。2 針對科學探究的基本要素,狠抓探究基本環節的訓練

5。 新編高中生物教材體現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途徑分析

6。 STS 教育與創新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主要參考文獻:

[1]程萍。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研究[J]。科技資訊,2009,(17)。

[2]楊珍。捕捉教學資源 培養思維能力[J]。才智,2008,(16)。

[3]孫龍敏。生物教學與創新能力的培養[J]。 河南教育,2005,(04)。

[4]俞志斌。生物教學中引發學生探究的策略[J]。中學生物學,2004,(01)。

[5]劉真。關於高中生物教學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思考[J]。生物學通報, 2000,(03)

[6]李芬。淺談中學生物教學與STS教育[J]。太原大學教育學院學報,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