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析層次分析法在勞動價值與分配製度衡量中的應用

學問君 人氣:1.31W

論文關鍵詞:勞動價值 分配制度 層次分析法

淺析層次分析法在勞動價值與分配製度衡量中的應用

論文摘要:層次分析法在社會科學、能源系統、城市建設規劃設計、經濟管理、教育資源管理、科研成果評價等諸多領域顯示其應用價值。就衡量勞動價值而言,利用層次分析法理論我們可以得出:決定勞動價值的三個要素間的依次順序爲創造價值量、技術含量和成本投入量。決定分配方案的四個要素間的依次順序爲勞動價值或勞動貢獻、勞動成本、勞動者崗位、勞動者資歷。在實踐中,只有區別了不同的崗位、職能、單位類型、執行機制以及增收能力,採取靈活的方式進行改革和規範,才能解決灰色收入問題,實現事業單位收入分配合理化。

衆所周知,價值創造與價值分配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人類社會的基本經濟活動,是社會生產和再生產的主要環節。價值分配主要研究價值創造出來以後在各個要素所有者之間進行分配的原則,這種原則決定了社會分配製度。在現今市場經濟條件下,繼續深化對勞動和勞動價值理論的研究與認識,理清價值創造與價值分配之間的關係,並不斷深化分配製度創新是十分必要的。

一、衡量勞動價值量的層次分析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表明勞動創造價值,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按要素分配所依據的不是勞動價值理論,而是市場經濟的分配原則,這種分配原則變化的前提是衡量勞動價值體系理論支撐。通常,勞動價值的衡量決定着價值分配體系,但價值分配體系並不以價值創造爲直接依據,它是隨着經濟關係性質的變化而進行調整的。

目前,衡量勞動價值的體系主要是定性理論體系,我們認爲,應該建立衡量勞動價值的定量分析理論體系,例如用層次分析方法構成的`理論體系。所謂層次分析法,是著名美國運籌學家薩迪(y)於上世紀70年代初期提出的,它是一種定量與定性結合的方法。層次分析法的主要思想是將人的主觀判斷用定量的形式表示出來,把複雜問題分解爲各層面的因素,按照支配關係形成層次結構,透過兩兩比較的方式確定因素對層次的依賴關係矩陣,用矩陣的特徵值、特徵向量的代數理論建立確定決策方案的層次排序,最終得出決策或判別結果。這種解決決策問題的數學模型方法應用十分廣泛,已經在能源系統分析、城市建設規劃設計、經濟管理、教育資源管理、科研成果評價、社會科學等諸多領域顯示其應用價值互。

就衡量勞動價值而言,利用層次分析法理論我們可以構造如下層次結構:

這裏的層次結構由兩個層次組成,具有如下內涵:假設勞動價值(LDZ)由成本投人量(CBZ)、創造價值量(CZZ)、參與創造價值技術含量(JSZ)決定。而影響成本投人量的有勞動時間(LDT )、勞動強度(LQD )、勞動等級( LDJ )三個因素;影響創造價值量的有勞動時間(LDT)、勞動強度〔LQD)、崗位作用(GZY )三個因素;而影響技術含量的有勞動時間(LDT')、勞動強度(LSD)、勞動等級(LDJ)和崗位作用(GzY)四個因素。按照這個層次結構模型並利用Saaty方法,我們建立了各層次間的正互反矩陣。例如,在考慮第一層次時,考慮成本投人量(CBZ)、創造價值量(CZZ)、技術含量( JSz)彼此間相對勞動價值而言的影響程度(定性描述),其影響程度是透過9個整數值及它們的倒數來表示(定量描述),於是構成一個三階正互反矩陣。可以透過判斷所得矩陣的一致有效性與按照Saaty建立的隨機指標體系來確定所得矩陣的合理性和一致有效性。對第一層次的每個因素及第二層次中相關的因素,同樣可以得出各個正互反矩陣(其中的矩陣階數由因素個數決定)。透過計算所有矩陣的最大特徵值及相應權向量,最後計算出決策總排序的權重向量,進行層次分析得出如下結論:決定勞動價值的三個要素間的依次順序爲創造價值量(51%)、技術含量(26.5%)、成本投人量(22.5%)。這裏的百分比決定了三個要素對勞動價值的權重,它表明決定勞動價值的最主要因素是創造價值量,其次是技術含量,最後是成本投人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