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夾縫中的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

學問君 人氣:2.79W

【內容提要】 我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目前存在兩個重大不足。其一是對馬克思恩格斯的哲學思想研究不夠,在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解上分歧嚴重;其二是有脫離生活實際的傾向,遠遠沒有成爲時代精神的精華。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中有“經院化、貴族化”的趨勢。中國社會發展的實際進程與社會政治穩定的需要,市場經濟帶來的中國人的“單向度化”,從兩個方面制約了哲學家們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這是形成上述不足的重要原因。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出路在創新。爲此必須加強對馬克思恩格斯哲學原著的研究,必須下決心面對生活實際,“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爲中心”。

夾縫中的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

【關 鍵 詞】馬克思主義哲學/存在問題/研究空間/思想創新

如何評價今日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已然成爲學術界熱烈議論的話題。從總體上看,馬克思主義哲學失去往日的繁榮,日益被邊緣化,這是不爭的事實。原因是什麼?哲學家本人自然要對此負責,但“人是環境的產物”,依我看,這與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所處的環境有關。這些年來它一直生活在夾縫之中,哲學家的人格被扭曲,空間也因此而被壓縮,研究陷入困境並不在情理之外。造成困境的原因雖然有客觀的一面,但走出困境的希望卻在哲學家主觀努力之中。從夾縫中走出來,天地寬闊。

一、“上不着天,下不着地”

“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是當前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總體狀況。“天”是指馬克思恩格斯的哲學思想,“地”是指中國以及世界當前的現實。馬克思主義哲學既要研究天,也要研究地,研究它們的結合——運用馬克思恩格斯的哲學思想爲解決現實問題作貢獻。這是它的主要任務。但是今天我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在這幾個方面做得都不夠好,上不着“天”,下不着“地”。

重新解讀馬克思恩格斯的哲學思想,建構新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是時代提出的任務。長期以來我們一直把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視爲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同義語,而且對此深信不疑。改革開放以後,人們對此很快提出質疑。上一世紀80年代初我國興起了一場關於人道主義和人性論的討論,許多哲學家主張人是馬克思主義的出發點與最終歸宿,其中已經包含着對原有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見物不見人的批評。80年代中期圍繞着馬克思主義哲學教材的編寫,實踐唯物主義思潮崛起,並且很快爲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基於實踐唯物主義新教材體系構想不斷涌現,馬克思主義哲學面目一新。實踐唯物主義思潮的興起固然與西方國家以及當時蘇聯哲學的影響有關,但更深層的原因在中國社會自身的變化。1978年開始的改革開放在呼喚市場經濟,市場經濟則需要並培養着中國人的主體意識。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強調世界的物質性、客觀性,是蘇聯社會主義改造中計劃經濟建設的產物。市場經濟由“看不見的手”控制,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掌握它的規律,只有充分發揮主體性、勇於實踐、勇於探索的人才能在市場經濟中獲得成功。時代需要新的、以弘揚人的主體性爲特徵的馬克思主義哲學。

適應這種需要,張一兵教授1999年提出的“回到馬克思”成爲獲得普遍反響的口號,哲學家們紛紛重新解讀馬克思恩格斯的哲學思想。但是,至今已有八年過去,哲學家馬克思恩格斯的面貌不是更清晰,而是更模糊了。以馬解馬、以恩解馬、以西解馬、以海(海德格爾)解馬、以中解馬,不一而足。還有完全根據自己的想象解釋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者馬克思、實踐唯物主義者馬克思、生存論者馬克思,甚至存在主義者馬克思、中國傳統哲學的繼承發展者馬克思,令人眼花繚亂。什麼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起碼是什麼是馬克思哲學,迄今衆說紛紜。人們各說各話,甚至什麼場合說什麼話(所謂“講壇哲學、論壇哲學”),互不交鋒,似乎重新深入理解並確定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含義這一任務根本就不存在。更讓人感到奇怪和不安的是,當前有不少論著名義上是在討論馬克思主義哲學,但實際上很少引用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引用的文獻主要來自西方的各種非馬克思主義哲學家。與此相關,其中的觀點很少有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文字依據,與其說是屬於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如說是屬於廣義的西方哲學或者只是作者的“私家哲學”。這不能不說是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中一個亟待解決的嚴重問題。

在近年來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評價中,一些學者提出,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最主要的問題是脫離實際,脫離了當前中國正在做的事情。他們對此提出批評,有的意見還很尖銳。如孫麾:“我們的哲學對我們的生活環境、對政治生活、經濟生活、社會生活、文化生活究竟有多大的智慧啓迪與理性穿透力?可否成爲時代精神的精華?我們的哲學還有精神焦慮、還有冒險精神嗎?以至精神力量能否推動和影響歷史變革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進程?這些問題的提出多少應該對貴族化、經院化的哲學家有所觸動,拉開純學術的幕,使哲學從天上降到地上,從書齋走向外面的世界。”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中存在“貴族化、經院化”傾向,問題夠嚴重了。

不論我們是否同意孫麾的具體說法,但他所說的問題,哲學界的確是存在的。

在今天的中國,學術界已經基本上形成了百花齊放的局面,哲學家享有以往難以想象的自由。但是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所謂“思想家淡出,學問家凸顯”。關注現實問題的人越來越少,即使研究現實問題,也基本上是簡單地套用哲學教科書上的常識對照、解釋現實而已,很少有顯出“精神焦慮”、富有“冒險精神”的`佳作。近年來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方面最有影響的成果,幾乎都是純粹學術性質的。人們的注意力普遍放在了純粹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上。一些著作專業性、學術性太強,只有爲數不多的“圈子裏的”哲學專門家,才能讀懂。所謂的“貴族化、經院化”可能指的就是這種情況。

哲學與宗教一樣,屬於距離生活實際最遠的意識形式。學術性、理論性是哲學的特點,任何時候都必須有一批人從事純學術的研究。即使從事實際問題的研究,哲學也要保持自己的理論特色,與具體科學有所區別。但是這不能作爲哲學家逃避現實問題的理由。哲學的形式是抽象的,它的理論指向卻應該是現實的、具體的,它應該爲整個社會以及個人認識與解決面臨的重大實際問題從世界觀方法論方面提供啓示或者指導。這一點對於馬克思主義哲學尤其重要。馬克思主義哲學以批判、改變世界爲宗旨,是關於人類解放的理論。今天的現實生活正在發生劇烈變化。貧富懸殊、兩極分化的問題如何解決?中國的發展能不能持續,中國這塊土地將來還是不是適合人類居住?全球化帶給人類的究竟是什麼,中國能不能和平崛起?值此物慾橫流之際我們的精神家園應該如何安置?怎樣構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當中國社會從上到下正在爲這些問題而焦慮不安的時候,如果哲學家,馬克思主義哲學家,躲進象牙塔,置身局外,顯然是不妥當的。關注現實問題是一切知識分子的良心與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