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我國製造業人力資本的技術結構與技術創新

學問君 人氣:2.97W
我國製造業人力資本的技術結構與技術創新
摘要:文章在研究我國製造業發展現狀及技術結構現狀的基礎上,分析我國製造業中人力資本的技術結構不平衡問題,提出作爲我國現實和長遠優勢的製造業,要進行以技術創新爲核心的產業升級。當前不僅需要尖端技術人才,更需要基礎性技術人才,只有合理構建適應製造企業技術特徵的人力資本結構,纔可能保持我國製造業的持續創新能力。   關鍵詞:製造業;人力資本;技術結構;技術創新
  
  一、製造業人力資本的技術結構
  
  技術都是由人來開發和應用的。人力資本作爲技術創新的主體是分層次的,人力資本擁有的技術不同,其所處的技術結構層次就不同。一般來說,在產業發展的過程中,結構性稀缺度大的某一層次或幾個層次的人力資本往往成爲最重要的制約因素。
  製造行業因其自身的產業發展特點,呈現一定的技術結構特徵和技術創新要求。從擁有的技術水平角度,與多數製造業的技術結構相對應,人力資本可分爲三個層次(如圖1),上層爲尖端技術研究人才,也可稱爲學術型人才;中間層爲應用研究人才,也可稱爲工程型人才;下游即生產操作的技能型人才,也可稱爲基礎型人才。尖端技術研究人才基本屬於技術導向,重視尖端技術的突破。例如軍事武器的研製,有時不計成本。中間層的應用研究人才主要從事應用研究;最下層的技能型人才是實現產業化的最後環節,這兩個層次的人才基本以市場爲導向,注重技術轉化爲產品後的市場效果。
  不同企業類型,有着不同的技術結構,也就需要不同層次的技術人才。當一個企業的技術結構呈現明顯低高度、大寬度特徵時,意味着它需要更多的基礎性人才和中間應用型人才。這是當前大多數製造企業技術和人力資本結構的常態。
  
  二、我國製造業人力資本的技術結構現狀
  
  (一)我國製造業技術結構特徵
  自20世紀末以來,世界製造業出現了在全球範圍佈局產業鏈的新趨勢。發達國家繼續保持高尖端技術的壟斷地位,同時在全球範圍內進行新一輪製造業資源的優化配置,而我國成世界製造業大規模轉移的首選之地。這主要與我國豐富並受過一定教育與訓練的人力資源、巨大的市場潛力和綜合配套的製造業生產能力等因素密不可分。當前我國製造業技術結構分佈呈現出以下特徵:技術結構的高度較高,技術的寬度也較寬,同時應用型技術和基礎性技術薄弱不紮實的問題日益嚴重。製造技術結構有較高的高度是因爲我國在原子能技術、空間技術、高能物理、生命科學等尖端技術上有相當的水平。技術結構有較寬的寬度,是因爲我國在人均國民收入較低的情況下已建立了較爲全面的基礎性加工工業,特別是機械裝備工業體系。
  但目前我國應用開發型技術創新不足、基礎性技術老化問題卻日顯突出。技術結構不平衡,基礎性技術厚度薄,應用型技術創新能力弱。寬廣的基礎性技術對製造業技術結構動態支撐作用越來越弱。表現爲設計技術、可靠性技術、製造工藝流程、基礎材料、基礎機械零部件和電子元器件、基礎製造裝備、儀器儀表及標準體系等發展滯後,制約了製造業的發展。以汽車製造業爲例,雖然近兩年汽車產品令人目不暇接,但絕大多數爲引進品種或稍加變動的車型,真正意義的'自主開發產品還沒有問世。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基礎技術不過關。比如汽車的外觀設計圖我們可以輕鬆地畫出來,但每個零部件的擺放組裝卻達不到要求的程度。
  
  (二)我國製造業人力資本的技術結構特徵
  我國製造業人力資源豐富,但人力資本短缺且技術性結構呈現不平衡特點。
  一方面表現爲與製造業技術適應的人力資本金字塔結構中,學術型人才豐富而工程型和技能型人才相對缺乏(如圖2)。“十一五”期間,我國專利申請總計近160萬頃,但轉化率不足25%,與發達國家70-80%的轉化率相比存在着巨大的空間。可見我國尖端技術人才並不缺乏,僅僅是由於人力資本的技術性結構不平衡造成了尖端技術資源利用效率的低下。我國的科學家和尖端技術人員,絕大部分就職於國有科研院所、大學院校,他們的科研和技術成果,又絕大部分被列爲職務成果,束之高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