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析我國要約收購的特殊性

學問君 人氣:1.04W
淺析我國要約收購的特殊性
內容摘要:現代西方公司控制權市場理論的主流學派以爲,在由公司各種內外部控制機制構成的控制權市場上,公司內部控制機制不能發揮其主要作用,需要作爲外部控制機制的收購才能形成最爲有效的控制機制,由於透過公司間的收購能給目標公司股東帶來利益。本文以該理論爲背景,研究在我國現階段要約收購這一外部控制機制對目標公司股價產生的影響。透過對成商團體被要約收購事件進行實證研究發現:在我國目前的市場條件下,要約收購併不能爲目標公司股東帶來超常收益。  關鍵詞:要約收購 股東收益
  
  公司控制權市場是不同的利益主體透過各種手段收集具有控制權地位或委託表決權,以獲得對公司控制而相互競爭的市場。在這個市場上,公司的控制權可以進行交易,交易的方式主要有吞併、收購、要約收購與委託書收購等。從微觀上講,公司控制權市場是現代市場經濟體制藉以解決企業的委託代理題目,實現激勵相容,進步資源利用效率的重要外部機制。從宏觀上講,作爲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功能模組,控制權市場的運作效率,決定着資本市場的規模和整體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影響着金融深化的程度。有效的公司控制權市場還能有效地降低資本市場中的資訊噪音,吸引外部投資者將儲蓄轉化爲有效投資,加速資本市場的發展。
  本文以現代西方公司控制權市場理論爲理論背景,以成商團體被要約收購事件爲典型案例,着重分析要約收購對目標公司股東收益產生的影響,爲如何建立我國公司控制權市場理論題目提供實證上的依據。
  
  公司控制權市場理論的主流觀點
  
  現代企業治理結構理論以爲,爲了進步企業的經營治理水平,企業需要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現代企業治理制度。而這種制度的建立將引起企業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這種分離導致股東與治理者之間形成了一種委託代理關係。在這一委託代理關係中,作爲委託人的股東總是希看作爲代理人的治理者能夠從股東利益最大化出發來治理公司。但是,由於股東和治理者之間對企業的經濟活動存在明顯的資訊不對稱,同時代理人爲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而會從事一些損害股東利益的行爲,因此股東必須透過一定的控制機制對治理者進行監視和約束。公司的控制機制包括內部控制和外部控制兩部分,前者主要指公司治理者內部競爭、董事會的構成和大股東的監視等;後者則指代理投票權競爭、要約收購或吞併以及直接購進股票等。無論是以董事會構成爲代表的內部控制機制還是以代理投票權競爭、收購(要約收購或吞併)爲代表的外部控制機制,均可視爲不同治理者之間對公司控制權的爭奪,由此構成了公司控制權市場。
  
  西方學術界按照內部控制和外部控制的框架來構建公司控制權市場理論,以當時在羅切斯特大學的Jensen、麻省理工學院的Ruback、芝加哥大學的Dodd、哈佛大學的Asquith和Mullins、密執安大學的Bradley等人爲主,形成了現代西方公司控制權市場理論的主流學派。該學派以爲:在由公司各種內外部控制機制構成的控制權市場上,公司內部控制機制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只有作爲外部控制機制的收購纔是最爲有效的控制機制。外來者(收購方)對公司的收購非但不會損害公司股東的利益,實際上還會給收購雙方股東帶來巨大的財富。Jensen以爲,股票價格是衡量收購對公司影響的最好方法。對於捲進收購事件的公司,無論是收購方公司還是被收購方公司的股票價格都會得到超乎平常的進步。Dodd和Ruback以要約收購爲分析原點,透過對1973-1976年期間發生的172次典型要約收購事件分析後發現:不論要約收購成功與否,在收購事件前的十二個月裏,收購方公司的股東能獲得相當明顯的正超常收益率,而被收購方公司在事件發生日也都能從要約收購事件中獲得相當大的超常收益率。Asquith對1962年7月到1976年12月期間211家成功被收購的公司和91家未成功被收購的公司作了深進分析後發現:在被收購前480個交易日裏所有這些公司都只能實現負超常收益率,但當公告被收購時,目標公司的超常收益率極大,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公告日成功和未成功被收購的公司的超常收益率分別爲6.2%和7.0%。按照西方公司控制權市場理論的主流觀點,公司間的收購是一種能夠給目標公司股東帶來利益的、有效的外部控制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