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探析鍼灸對脾虛證腸道局部免疫的作用機制

學問君 人氣:2.47W
探析鍼灸對脾虛證腸道局部免疫的作用機制
摘要: 從免疫角度解釋脾虛的科學內涵及腧穴對其調節機制,主要體現爲:(1)從外周免疫和腸道局部免疫功能兩個角度探討鍼灸與脾虛證的相關性;(2)提供鍼灸特定穴能夠補脾氣(增強免疫功能)的實驗室數據;(3)從細胞分子水平確定特定穴對免疫的調節水平。


關鍵詞: 鍼灸;脾虛證;腸道局部免疫;綜述

  研究發現在脾虛患者及動物模型的機體變化中,細胞免疫、體液免疫、局部免疫功能均呈低下狀態[1~12],而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也往往具有中醫脾虛證的典型特徵。

  1 脾虛證與免疫功能低下的互爲因果作用

  現代免疫醫學研究爲脾虛證研究提供了大量依據,檢測指標已達到分子和細胞水平,將脾虛動物所見與臨牀資料相互驗證,相互補充,相互促進,進一步推動脾虛本質研究不斷深入。實驗表明[13~16],在脾虛時機體的細胞免疫包括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NK細胞活性功能、淋巴細胞轉化率、細胞因子等功能皆低下,因此認爲細胞免疫紊亂是中醫脾虛證的一個重要表現。外周血總T細胞和輔助性T細胞百分數明顯低於正常,CD4 8 比值異常。對消化系惡性腫瘤脾虛證患者T淋巴細胞亞羣分佈關係的初步觀察表明,患者CD3 、CD4 降低,CD8 顯著升高,Ts 處於高活性狀態,TH 比例失調,提示患者細胞免疫功能紊亂。脾虛證模型大鼠T淋巴細胞轉化率、T淋巴細胞增殖功能均顯著降低,而脾虛證病人進行PMN(中性白細胞)化學發生測定及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測定結果也表明脾虛證患者免疫功能異常主要表現爲細胞免疫功能的降低。
目前研究認爲[17、18],腸粘膜固有層漿細胞是生成B細胞的前體,當脾虛時,漿細胞生成B細胞減少,導致B細胞產生的IgA與分泌成分SC結合率下降———SIgA局部合成率降低,造成腸道局部保護性免疫降低。故脾虛證體液免疫功能低下,脾細胞DNA和IgM合成不足,脾B細胞增殖能力下降。近年研究發現,缺乏B細胞的小鼠經免疫後,胃粘膜雖無IgA B細
胞存在,卻仍可獲得免疫保護;同時,胃粘膜出現較多的CD4 T細胞。因此認爲上述保護機制無需抗體介導,而是受MHC-Ⅱ類抗原限制的CD4 T細胞介導的細胞免疫應答在發生作用。由此可以得出T細胞的表達情況直接影響SIgA的作用,則CD4 T細胞在SIgA介導的局部粘膜免疫反應中起到了粘膜免疫佐劑的作用。有研究表明,當細胞免疫功能低下時機體出現氣虛、陽虛、陰虛、血虛、五臟虛損的.共同表現,而體液免疫功能低下時機體則出現氣虛、陽虛的共同表現。因此,補“脾氣”是治癒該證的治本之法。

  2 腸道免疫調節作用的發揮途徑

  神經—內分泌—免疫調節網絡是近年來從鍼灸學角度研究免疫功能變化的重要途徑之一,它調節着機體的內在平衡,參與機體的綜合抗病能力,探討脾虛與該調節網絡的整體關係,有助於揭示脾虛證免疫學變化的本質。目前普遍認爲,中醫的脾胃是一個以消化系統爲主的多系統(免疫、神經、內分泌、血液等)、多功能的綜合單位。胃腸道屏障功能正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它與機體的消化功能和免疫保護功能密切相關。因此,應用現代免疫學和分子生物學技術,從胃腸道的保護功能着手來研究脾虛證胃腸道粘膜免疫功能的變化,是揭示“脾旺不受邪”及“脾主運化”的重要途徑,渴望從鍼灸學角度出發把脾虛證免疫學研究推向分子和基因水平[19]。有文獻研究認爲,腸道平滑肌功能的改變依賴於腸道中T淋巴細胞的變化,這一結論支援腸平滑肌功能受免疫系統調節的概念。它揭示鍼灸腧穴發揮作用,除目前一致認同的神經—內分泌—免疫途徑以外,還可能直接透過免疫調節系統發揮作用,也爲鍼灸具有雙向性調節腸道平滑肌運動的理論提供另一個理論依據[20],從一個側面反應了對細胞免疫與腸道運動之間可能存在直接的聯繫,鍼灸可能在其中發揮了有效的調節作用。腸道和相關淋巴組織是構成人體以SIgA爲主要抗體的公共粘膜免疫系統的主要器官,當抗原刺激其中之一時,可同時在另一淋巴組織產生相同的特異性SI-gA免疫反應,爲脾虛證與腸道局部免疫提供了免疫學證據。以消化系統疾病爲例,臨牀上以脾虛證爲主的慢性腹瀉、腸易激綜合徵、潰瘍性結腸炎等腸道疾病常伴發免疫功能低下。同樣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也常伴見消化功能的異常或處於亞健康狀態,這些研究均顯示了脾虛與免疫之間聯繫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