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審計職稱論文

學問君 人氣:2.57W

在職稱制度改革的進程中,高等學校加強激勵機制執行的內部制度建設,實行人性化的管理以及形成優勢的高校文化;適應新形勢和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需要,在處理好個體利益與社會效益關係的基礎上,形成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和高等教育全面持續發展需要的職稱制度至關重要。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審計職稱論文,希望能讓對審計更加了解。

審計職稱論文

一、現場審計流程管理

實施審計現場管理,主要是在審計過程中對審計人員、審計數據、審計方法等加以管理和控制,提高審計效率,加強審計的監督職能。其主要控制、管理階段可分爲審計計劃階段、審計實施階段以及審計複覈階段。

審計項目是審計機構或人員受託或根據授權,在規定期限內向委託方或授權人提交審計報告的一項具體審計任務,是現場審計的對象。審計任務完成後,審計機構或人員向受託或授權機構出具最終交付的工作成果――審計報告,對審計事項發表意見。

審計項目一旦確立後,其一般工作流程是:審計機構要組織成立臨時性的審計組作爲項目團隊,明確審計組組長作爲項目負責人,審計組透過制定計劃、組織實施和收尾三個階段,最終出具審計報告。在計劃階段,審計組先期對被審計單位進行審前調查,對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進行初步評價,在此基礎上,判斷確定重要性水平和可接受審計風險,確定審計範圍和重點審計內容,制定計劃階段的可交付成果――審計實施方案。在實施階段,審計人員按分工,各自完成分配的工作,如貨幣資金審計、往來款項審計、收入審計等,取得相關審計證據後編制審計工作底稿,實施階段可交付成果,包括其佐證資料――審計證據,提交給審計組長,經組長審覈透過,方爲工作完成標誌。在收尾階段,透過彙總審計工作底稿,是否滿足審計計劃中確定的重要性水平和審計風險,如果超過可接受審計風險,那麼就要進一步增加工作量和擴大審計證據量,達到審計風險控制水平,出具審計報告,收尾階段可交付成果。審計現場一般工作流程可以圖表描述如下:

從上述審計現場工作流程中可見,現場審計的每一個過程離不開管理,即透過計劃、組織、控制和領導等管理職能活動,把負責審計項目任務的審計組所擁有的人力、物力、財力和知識資源優化配置並充分利用,使之發揮最大效果,以期實現審計項目目標。

二、審計準備階段的控制

在審計準備階段,主要控制要點有三:

1、配備與審計項目相適宜的審計組成員。審計部門應該根據審計項目的性質和複雜程度、被審計單位規模的大小、審計人員的客觀性等因素指派具有必備知識和技能的審計人員。審計是一項人力和知識雙密集的工作。完成一個審計項目,必須具備一定專業知識和一定數量的審計人員。審計人員的數量和質量是影響審計項目人力資源的第一要素。從數量上講,一個審計項目所需人員是有限的,超過這個數量,其對審計項目時間管理影響的邊際效用遞減。但在這一個數量限度內,人數越多,審計項目時間管理就會越少,反之越長。所以審計人員的增加在一定數量內,會減少審計項目整體所用時間,假定人員的分工合作是正常高效率的,那麼因審計時間減少所減少的成本會大於追加審計人員所增加的成本,但超過這一定點,隨着審計人員的增加,審計人員的整體效率降低,造成審計時間減少所減少的成本開始逐漸小於審計人員增加帶來的成本。如圖2所示:

從審計人員質量來講,主要表現爲業務知識和業務技能兩方面。業務知識主要包括審計知識、計算機知識和所審計事項的相關知識、法律法規等,業務技能主要是指上述知識的運用能力,重點表現爲專業判斷水平(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審計經驗)、計算機審計能力。專業判斷水平綜合體現了一個審計人員所佔用的業務知識及其運用能力也是審計人員質量中權重最大的一個指標。我們常說某某審計經驗豐富,實質上就是表達這個審計人員的專業判斷水平較高。

2、把好審前調查關,確定審計的重點領域。審前調查是保證審計質量的重要環節。對於一些重點審計項目,更要花足夠長的時間搞審前調查,做深入細緻的調查研究。

3、制定切實可行的審計實施方案。審計方案是審計實施的基礎,是保證審計工作取得預期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檢查、控制審計質量和進度的基本依據。審計方案關係到審計的深度、效率和效果,也關係到責任和風險,做好這項工作,可以使審計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按照審計公正性和質量控制要求,任何一個審計項目不可能由一個人去完成。這樣由所有參加審計項目的人員就會組成一個項目團隊(通常稱之爲審計組)。由於團隊的存在,就會產生管理學稱謂的一系列組織管理問題。在一個項目中,我們稱之爲團隊管理。團隊管理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團隊整體效率。因此,團隊管理成爲影響人力資源的又一重要因素。和管理學中所有組織管理的核心內容一樣,審計項目的組織結構主要是對分工和協作的處理。分工是指根據審計項目方案來確認的總體任務,按照“貢獻相似性”和“關係相近性”原理,把總任務分解分配到相應的審計小組中去,協作是指透過建立和貫徹溝通與合作的規範,創造和維持團體的協同效果。有效合理的組織結構,可以爲審計人員創造理想的工作環境,促使其保質保量地完成好分配的審計任務,充分發揮其合作意願和合作能力,從而滿足複雜多變、運用多種知識技能和資訊、不斷創新的審計工作需要,提高工作效率。實踐表明,審計項目具有組織穩定性差(即完成一個審計項目後其組織結構即行解除)、資訊溝通量大、工作靈活、創新性強等特點。科學的審計作業分工和組織結構,必須適應和滿足審計作業的這些特點。爲此,科學的審計分工應強調審計人員的參與和協商一致,使其成爲一個上下有機結合的過程,將總任務分解爲若干個互有區別但彼此聯繫的分任務,再將分任務分配給不同的審計小組或人員去執行。在組織結構上,採用矩陣式結構,即先依照“貢獻相似性”的管理原則,將相似會計覈算內容分成一組,如將應收應付款審計分爲往來審計,最終分配到具體審計人員,再依照“關係相近性”原理,按審計目標建立組與組之間溝通的負責組(人)。

從管理學的組織結構設計原理分析,這一結構適應性強,符合審計作業的要求,有利於加強各組之間、審計人員之間的協作配合,有利於總結新的審計方法,有利於完成新的審計任務和激發審計人員的創造性。這一設計既體現了職責分工,同時也體現溝通和協調機制,引入和強化了合作的意願和相應的工作能力。

三、審計實施過程中的控制

在審計實施過程階段是審計的主要實施階段,主要控制點如下:

L、落實項目審計責任制。在具體審計項目的實施階段,要按審計項目管理制度的規定,嚴格內部審計工作程序,明確項目組長和各級審計人員的工作職責,明確項目組長對審計項目的工作質量負主要責任。

2、發現內部控制的重大薄弱環節,應擴大測試範圍。在實施現場審計時,審計人員根據審計具體方案中確定的審計步驟,運用審計技術方法對業務程序進行測試,在測試過程中,收集有用性、相關、重要的審計證據。審計人員在審計內部控制制度時,如發現被審計單位人員職責分工不嚴,存在嚴重混崗等嚴重缺陷時,應充分意識到該證據的重要性,保持應有的職業警惕,對這一重大隱患執行擴大測試,實施進一步的取證,以確定工作人員是否利用機構內控不嚴的漏洞,實施了違法違規行爲。

3、規範審計工作底稿的編制。在審計工作底稿上要反映出審計人員的.工作軌跡和專業判斷的過程,有利於把好審計證據的質量關,審計人員既要做好審計過程記錄,又要記錄審計的主要成果和查出的重點問題。

4、嚴格執行復核程序。內部審計應建立審計組長和審計部門負責人兩級複覈制度。各級都應具體明確複覈內容和承擔責任,層層把關,級級負責,確保每一個審計工作符合內部審計準則的要求。

5、加強對內部審計人員的現場指導和檢查。項目組長要及時瞭解審計人員審計工作情況,會同審計部門負責人研究解決審計工作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對各層次審計人員的審計工作給予實時的充分的指導、監督和複覈,這是做好審計過程質量控制的關鍵因素。

6、建立審計報告的簽發制度。審計報告由項目組長起草,審計部門負責人審覈。審計報告簽發前,必須徵求被審計單位意見,加強雙方的溝通。

四、審計報告階段過程控制

作爲審計的收尾工作,審計的報告階段過程控制也十分重要,主要控制點有如下三點:

(1)及時總結審計工作。每一個審計項目結束,內部審計部門負責人要及時組織項目組長對本次審計工作進行總結,簡要闡述本次審計工作中發現的重大疑難問題和採取的相應措施,指明今年類似審計工作中應注意的事項。在複覈、總結的過程中,首先應當執行分析性複覈程序。分析性複覈不僅被運用於審計計劃階段和報表項目審計階段,也可用於審計報告階段對會計報表進行總體複覈,以幫助註冊會計師評價審計過程中形成的審計結論的恰當性和會計報表整體反映的公允性。在對會計報表進行總體複覈時審計人員應執行以下程序:①應當全面審閱會計報表及附註,考慮針對實質性測試中發現的一些差異或未預期差異所獲取的證據是否充分、恰當;這些異常差異或未預期差異與審計計劃階段的預計之間的關係。②將分析性複覈應用於會計報表上,以確定是否還可能存在其他的異常或未預期的關係。如果這種異常或未預期的關係存在,則審計人員必須在完成審計外勤工作時再追加實施額外的審計程序。

其次,在完成實質性測試之後,審計項目經理應當對審計工作底稿進行全面複覈,並在此基礎上撰寫審計總結,概括地說明審計計劃執行情況及審計目標是否實現。審計總結一般應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公司簡介,闡述被審計單位的背景資訊及重大會計政策的變更情況;二是審計概況,主要闡述審計過程、審計計劃的執行情況(包括所採用的審計方法、審計計劃執行偏差及其原因等)、審計的總體評價、審計前後主要財務指標,即應引起部門經理和主任會計師注意的重大事項(包括關聯方交易、財務承諾、期後事項等);三是審計中發現的主要問題和建議的重要調整及事項;四是審計結論,說明擬出具的審計報告的意見類型及對審計單位經營管理的評價與建議。

再次,應完成審計工作底稿的二級複覈。審計項目經理對審計工作底稿的全面符合通常應在審計現場完成,以便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爭取審計工作的主動。在完成審計外勤工作時,則需審計部門經理對審計工作底稿實施二級複覈。二級複覈及時對審計項目經理符合的再監督,也是對重要審計事項的重點把關。其主要內容包括以下7個方面:①複查計劃確定的重要審計程序是否適當,是否得以較好實施,是否實現了審計目標。②複查重點審計項目的審計證據是否充分、適當。③複查審計範圍是否充分。④複查對建議調整的不符事項和未調整不符事項的處理是否恰當。⑤複覈審計工作底稿中重要的鉤稽關係是否正確。⑥監察審計工作中發現的問題及其對會計報表和審計報告的影響,審計項目組對這些問題的處理是否恰當。⑦複覈一審會計報表總體上是否合理、可信。

然後審計人員應當評價審計結果。主要是爲了確定將要發表的審計意見的類型以及在整個審計工作中是否遵循了獨立審計原則。爲此,應完成如下四個工作:一是對重要性和審計風險進行最終評價,該過程可透過兩個步驟完成:①按會計報表項目確定可能的審計差異即可能錯報金額。按會計報表項目確定的可能的錯報金額由三部分組成:透過交易和會計報表項目的實質性測試所確定的未更正錯誤;透過運用審計抽樣技術所估計的未更正預計錯報以及透過運用分析性複覈程序發現和運用的其他審計程序所量化的其他估計錯報。②確定各會計報表項目可能的錯報金額的彙總數(即可能錯報金額)對會計報表層次重要性水平和其他與這些錯報有關的會計報表總額(比如流動資產或流動負債)的影響程度。二是對被審計單位已審計報表進行技術性複覈;對已審計會計報表進行技術性複覈,可以透過填列和複覈會計報表的檢查清單的方式來進行。不僅可對那些經常容易被忽視的審計方面起到提醒的作用,還有利於監察審計證據的充分性和適當性。三是對被審計單位一審審計報表形成審計意見並草擬審計報告;在審計過程中,要實施各種測試。這些測試通常是由參與本次審計工作的審計項目組執行的,而每個成員所執行的測試可能只限於某幾個領域或賬項,所以,在每個功能區域或報表項目的測試都完成後,審計項目經理應彙總所有成員的審計結果並將這些分散的審計結果加以彙總和評價綜合考慮在審計過程中所收集到的全部證據。最後出具審計報告。四是對審計工作底稿進行最終複覈。最終的複覈是在完成審計工作、簽發審計報告前所進行的複覈。對審計工作底稿進行最終複覈這項工作,一般由會計師事務所的主任會計師承擔,是對整套審計工作底稿進行的原則性複覈。

(2)建立審計質量責任追究制度。從審計員到審計組長,再到審計部門負責人和總審計師、審計顧問,都應明確應該承擔的質量控制責任,質量控制的結果應與業績考覈掛鉤,沒有履行好責任就應該追究和處理,如告誡、批評、通報、取消評審資格等,透過獎優罰劣來提高質量意識和責任心。

(3)加強審計檔案管理。審計檔案是項目審計的主要載體,是審計業務基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內部審計人員可以充分利用審計檔案爲今後的審計業務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