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增值稅轉型對消費型增值稅全面改革的啓示論文

學問君 人氣:6.52K

引言

增值稅轉型對消費型增值稅全面改革的啓示論文

稅收是國家組織財政收入的主要形式和工具,是國家調控經濟的重要槓桿之一.增值稅作爲我國第二大稅種,其對我國宏觀經濟的調控作用不可忽視.增值稅對宏觀經濟的影響可以透過以下因素反映:國內生產總值(GDP),經濟增長,就業,投資和對外貿易.

1 消費型增值稅改革

1.1 第一階段增值稅改革 從1979年開始,借鑑國外增值稅施行情況,我國增值稅經歷了試點、在部分產品生產環節擴大試行和在商品盛產、流通環節全面實施三個階段.首先試點的幾個行業是:農業配件、汽車、船舶製作、機械等行業;計徵方法由期初實行的“購進扣稅法”統一爲“扣稅法”,採用價內計稅.它在調節經濟、組織財政收入等方面發揮了其他流轉稅不可比擬的作用.

但是,隨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逐步確立,暴露出一些問題,如:實行面太窄、稅率檔次多、計算較複雜等,它已越來越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最終成爲了經濟的進一步增長,優化產業結構,進一步增加財政收入的阻力,以增值稅改革爲中心的我國新稅制改革已經迫在眉睫.

1.2 第二階段增值稅改革 1994年的增值稅改革是我國增值稅發展的一個飛躍,生產性增值稅全面推行.爲規範稅制,參照國際上的通用作法,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國務院1993年12月13日頒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財政部1993年12月25日製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現行增值稅制是在1994年l月1日起在全國範圍內統一施行.透過改革,計稅形式由價內稅改爲價外稅;徵稅範圍上全面在工業生產環節實施並延伸到商品批發和零售及加工、修理修配等領域:分設17%、13%和零稅率三檔稅率;實行憑增值稅專用發票註明稅金抵扣制度;內資、外資企業統一徵收增值稅等.新稅制的確立使我國的流轉稅制進一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最終確立了增值稅在我國稅收體系中的主導地位.

1994年稅制改革確立的生產型增值稅,基本上適應了當時經濟發展和體制改革的需要.當時我國生產力水平較低,綜合國力較弱,國家財政實力不強,實施生產型增值稅可以起到穩定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作用,又由於1994年我國宏觀經濟態勢是投資過熱,國家宏觀調控的目標是實行經濟的“軟着陸”,因此選擇生產型增值稅可以控制固定資產的投資規模,促使宏觀經濟健康穩定的發展.

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生產型增值稅的弊端越來越明顯,已經不適應新形勢下我國經濟進一步發展的要求.首先,生產型增值稅不允許抵扣外購固定資產的進項稅,會造成以後各環節的重複徵稅,加重了消費者的負擔,不利於啓動消費市場.其次,生產型增值稅不利於資本密集型和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資本密集型、高新技術產業固定資產投資大,生產型增值稅的固定資產稅金不予以抵扣,使得企業負擔加重,不利於資本密集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最終會影響產業結構的優化.再次,生產型增值稅不利於我國進出口貿易的發展,生產型增值稅下出口產品成本增加,造成出口退稅不徹底,這必然使我國出口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大爲削弱.基於上述原因,我國增值稅改革迫在眉睫.

1.3 第三階段增值稅改革 2004年7月1日起,我國的增值稅轉型工作首先在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八個行業開始試行,允許企業抵扣進項稅的固定資產範圍僅限於新增的機器設備等部分(廠房、建築物等不動產除外).抵扣的原則以稅收增量爲限,即企業外購固定資產必須在有增值稅增量的前提下才能抵扣.2005年又進一步完善了試點方案,研究提出了豁免東北地區各類企業1997年以前歷史欠稅的實施辦法,明確了東北地區工業企業固定資產折舊的稅收政策,爲下一步增值稅轉型的全面推開積累了經驗.

這次消費性增值稅的試執行,對東北地區的經濟起到明顯的刺激作用.據測算,增值稅轉型將爲東北地區的企業減稅100億元左右,考慮到因轉型帶來的投資超額增長,企業減負將更多.這對企業節約資金,加快發展將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2004年,東北三省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5133.9億元,同比增長12.3%,增幅高於全國平均水平2.8%;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共完成增加值4869.6億元,比2003年增長19.7%,是連續多年來增長速度最快的一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328億元,同比增長35.5%;招商引資效果顯着,利用外資59.4億美元,同比增長83.6%,高於全國平均水平70%.其中,遼寧省國內生產總值完成6872.7億元,同比增長12.8%,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固定資產投資、實際利用外資3項增幅超過了東南沿海平均水平.

然而,仍然存在些許問題,例如,截止2005年,吉林省的GDP佔全國GDP的1.98%,稅收收入佔全國稅收收入的1.4%,與2003年時吉林省GDP佔全國的1.95%,稅收收入佔全國稅收收入的1.63%相比較,稅收收入在全國的比重下降了0.23個百分點,而2004年和2005年正是吉林省實施增值稅轉型的兩年,因此可以看出,增值稅轉型確實對吉林省的稅收收入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1.4 增值稅改革新舉措 國務院決定自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國範圍內實施增值稅轉型改革.此次全國增值稅轉型改革方案在以下幾個方面作了調整.①增值稅一般納稅人新購進設備所含進項稅額不再採用退稅辦法,而是採取規範的抵扣辦法,和原材料一樣,按正常辦法直接抵扣其進項稅額.此次轉型改革在全國所有地區推開,取消了地區和行業限制,爲了保證增值稅轉型改革對擴大內需的積極效用,轉型改革後企業抵扣設備進項稅額時,不再受其是否有應交增值稅增量的限制.②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由4%和6%的徵收率統一降低至3%.③礦產品增值稅稅率由13%恢復到17%.④取消進口設備增值稅免稅政策和外商投資企業採購國產設備增值稅退稅政策.允許企業抵扣購進設備所含的增值稅,標誌着我國增值稅由生產型增值稅過渡到了消費型增值稅.此次改革將消除當前生產型增值稅制產生的重複徵稅因素,降低企業設備投資的稅收負擔,有利於鼓勵投資和擴大內需,促進企業技術進步、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2 增值稅改革中出現的問題

縱觀增值稅改革歷程,各個階段政策的運用在起初都有其必然性和可行性,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經濟形勢的改變,增值稅政策面臨着不斷完善的需求.爲了更好的解決問題,下面總結一下在增值稅改革過程中,在宏觀經濟方面,都出現了哪些主要問題.

2.1 對經濟增長的負面影響 實行消費型增值稅,可能刺激外延擴大再生產.外延擴大再生產就是在生產技術、勞動效率和生產要素質量不變的情況下,依靠增加生產要素數量以及擴大生產場所來擴大生產規模.長期以來,我國實現擴大再生產的方式基本上是以外延型擴大再生產爲主.當前,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正在艱難地啓動.消費型增值稅將對外延擴大再生產有着較強的刺激作用.另外,目前投資較熱,消費性增值稅的實施還還將進一步促進投資,在這樣情況下,實施消費型增值稅短期內會對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帶來負面影響,將加大未來通貨膨脹的風險.據統計數據顯示,2007年我國通貨膨脹指數爲4.8,而2008年已經高達5.9.

2.2 對產業結構調整的負面影響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口徑,增值稅轉型所涉及到的實際上是採掘業、製造業、電力煤氣自來水生產製造業、批發零售貿易餐飲業(扣除餐飲業)四個行業,其中只有批發零售貿易餐飲業(扣除餐飲業)屬於第三產業.所以,增值稅轉型所涉及的主要是第二產業.

若第二產業固定資產進項稅額抵扣節省下的現金用於再投資,在投資乘數的作用下,第二、三產業的產值比重關係會改變,進而改變原來相對合理的發展趨勢.這無疑會進一步加劇我國三次產業結構不合理.從第二產業投資看,雖然比重較高,但內在素質不高,低水平產品供給過剩,而高水平產品供給不足,增值稅轉型所引發的投資熱,有可能會進一步惡化當前的數量型、低水平重複建設問題.

以重慶市爲例,從表1、2可看出,從2003年,重慶市對第二產業尤其是製造業和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供應業的投資不斷加大.從相對數講,採礦(掘)業、製造業和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供應業的固定資產投資佔全社會總投資的比重逐年上升.因此,增值稅轉型後,受益最大的是第二產業.

另外,從表3可看出,第二和第三產業的產值絕對數呈上升趨勢,這兩大產業及三大產業產值合計之和在五年間的年平均增長率增長迅速,但同發達國家第一產業產值比重一般在5%以下,第二產業比重一般在30%上下,第三產業一般爲60%左右的結構狀況相比,存在相當大的.差異.發展趨勢上,第三產業比重從2003年開始下降,發展趨勢較爲不合理.

2009年全國範圍內實施消費型增值稅後,這一影響會在全國範圍內擴大,使我國產業結構進一步調整.

2.3 增加就業壓力 我國目前主要是勞動密集型企業佔多數,消費型增值稅的採用,擴大了固定資產的需求,導致資金需求量增大.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由於其資本有機構成高,所需生產人員減少,造成社會就業壓力大,同時對就業人員的知識水平和技能要求的提高,使一部分人失去就業機會,同時在就業選擇上可選擇性減小.

2.4 對短期財政收入的負面影響 由於稅基的縮小,增值稅轉型將直接導致稅收收入的增長率的降低,而我國稅收收入作爲財政收入的最主要來源,最終會影響到我國的財政收入.如圖1.

從2004—2008年稅收收入及其增長速度來看,雖然稅收收入是增長的,但2005年和2006年的稅收收入增長速度均低於2004年,而2004年和2005正處於增值稅改革試點推行的初期.由此可得,在增值稅改革短期時間內,會對稅收收入產生減速影響,最終是對我國的財政收入有減速增長的短期影響.

從2009年消費型增值稅全面推廣以後的情況看,全國財政收入3月爲4402.21億元,同比降0.3%,比2008年同月減少13.74億元.一季度累計全國財政收入14642.05億元,比2008年同期減少1329.29億元,下降8.3%.分析人士認爲,這主要因爲經濟增長放緩,企業效益下滑,財政收入來源減少;另一個原因就是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進行結構性減稅的原因.

3 解決辦法

3.1 減少增值稅對財政收入的影響

3.1.1 國債應該彌補一部分因稅收減少而產生的支出缺口,以實現發行國債和稅制改革的相輔相成.

3.1.2 對於存量固定資產,爲了保證增值稅轉型在全國範圍內順利實施,可採取兩種處理方案:一是不予抵扣,這有利於減輕財政壓力,但仍不能解決出口企業徹底退稅的問題,不利於企業的國際公平競爭;二是將存量固定資產的增值稅分離出以後,作爲待扣稅款先掛在賬上,根據增值稅轉型後的財政狀況再分期消化,這既不影響增值稅的徹底轉型,又不會形成轉型初期對財政的過渡衝擊.

3.1.3 增值稅轉型過程中的關鍵問題就是要設法彌補財政收入缺口.這方面我們可以借鑑其他國家實行消費型增值稅的成功經驗.例如比利時實行抵扣的過渡措施,允許抵扣外購固定資產的部分稅款,不準抵扣的比例逐年減少,直到全額抵扣;挪威、奧地利和荷蘭過渡時期單獨對資本品投資徵收特別投資稅;瑞典採用低稅率抵扣政策,採用列舉和規定的方法對不允許抵扣的資產進行剔除;在借鑑西方國家現成經驗的基礎上,同時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可以制定出適合自己的增值稅轉型方案.

3.2 規範增值稅的稅收優惠,健全增值稅出口退稅機制

3.2.1 規範增值稅的稅收優惠 在推行增值稅改革的同時,應規範增值稅的稅收優惠.增值稅作爲體現稅收中性原則的稅種,本來就不應該有太多的稅收優惠.實行消費型增值稅後,原有的一些優惠規定,已經失去了保留的意義,而且現行的“先徵後返”、“即徵即退”等種類繁多的稅收優惠方式都是不規範的做法,應予以取消.同時要廢除區分一般納稅人和小規模納稅人的做法,以減輕中小企業的稅收負擔,使大量小規模納稅人不再被排斥在增值稅鏈條之外,給企業創造公平競爭的稅收環境,使中小企業能迅速發展,增加更多的就業機會.增值稅轉型後,對稅收優惠要嚴格控制,並採取國際通行的優惠做法,維持原有兩檔稅率以體現差別,對出口產品實行真正的零稅率,以便與國際接軌,增強出口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3.2.2 循序漸進的推進增值稅改革 增值稅轉型是一個複雜的工程,所以要循序漸進的分步實施,才能減輕對財政的巨大壓力並避免過度投資的情況.首先,可配合國家的產業政策,分行業實施,在一部分鼓勵發展的行業,如高新技術產業等先行實施,允許抵扣當年全部購進固定資產所含稅款,這樣既符合我國產業發展的要求,又能緩解財政壓力,還有利於平衡新老投資者之間的稅負;其次,在所有行業全部實行抵扣當年購進全部固定資產所含稅款,並逐年抵扣存量固定資產所含稅款,實行完全意義上的消費型增值稅.

3.2.3 調整投資結構,緩解就業壓力 要加快建立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現代企業制度,進一步確立企業的微觀經濟主體資格,使企業投資預算約束逐步得到強化,以此遏止對資金需求的巨大壓力,消除投資膨脹現象.對於就業問題,雖然資本有機構成提高,就業壓力增大,但在一定時期,投資總量增大,生產規模擴大,就業機會也在增多.並且,由於整個社會現代服務業的發展也會使就業總量增大.在這方面我們還可以考慮對勞動密集型行業予以適當的稅收優惠政策,矛盾緩解了再取消優惠政策.

3.2.4 借鑑國外經驗 西方國家05年的稅制改革實踐證明,在增值稅改革的準備階段和實施階段,突破增值稅改革困境和協調改革矛盾的主要方法是:政策妥協和延期實施,保證增值稅改革實現曲折前行.寬領域消費型增值稅具有優良的財政收入能力,但是其畢竟屬於經濟利益的重大再分配,需要綜合考慮政治因素、各方面經濟承受和財政收入等影響因素.世界各國尤其是國土面積最大的幾個國家,在認識和採納消費型增值稅過程中,面對國內維持現狀的政治和經濟影響因素的強大影響,增值稅改革的決策是異常痛苦的過程.在增值稅改革的過程中,世界大國的增值稅制具有強烈本國色彩,均將是否符合本國政治和經濟利益放在改革考慮因素的首位,因此不能將個別國家增值稅改革經驗作爲國際慣例直接進行套用,世界增值稅改革規律要求中國增值稅改革要有延期實施的耐心和政策妥協的勇氣,同時要認識我國增值稅改革的曲折和艱鉅.具體來說,可以做一下借鑑:

完善出口退稅制度 現行增值稅的出口退稅制度應與增值稅的轉型擴圍相適應.在比較健全的法律制度下,我國出口退稅制度主要需要在如下幾方面予以完善.首先,科學調整出口退稅率.與鼓勵出口的補貼不同,出口退稅是一項中性制度,因此,對出口退稅應實現“徵多少,退多少”,退稅率和增值稅的適用稅率應保持一致.目前我國出口退稅財政壓力比較大,對不同的產品實行不同的退稅率,出口退稅率成爲國家在外貿領域裏的一項重要的宏觀政策工具,這一做法將國家有限的財政資金用在需要重點發展的領域,起到了產業導向的作用.但是,這不符合“稅收中性”原則,應逐步科學調整出口退稅率,使其與徵稅率一致.其次,擴大退稅範圍.除國家禁止和限制出口的以外,凡出口商品,不論是來料加工、進料加工,還是國內採購,都實行出口退稅,從而消除不同加工方式、不同商品在出口退稅待遇上的差別.使更多的產品和納稅人在一個公平、合理的稅收環境下進行競爭,提高我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擴大增值稅徵稅範圍 國際經驗證明,一個好的增值稅制度,稅基要寬、範圍要廣、免稅要少.我國現行的增值稅徵稅範圍主要集中在產品的生產、流通和銷售,尚不能覆蓋到貨物和勞務的所有領域,既影響了增值稅促進市場經濟作用的發揮,也影響了其組織收入的功能,在實踐中產生了許多弊端.目前我國正從傳統的工業經濟向現代工業經濟過渡時期,世界經濟正處於由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時代轉變的階段,無論從我國還是國際趨勢看,我國第三產業都將得到迅猛發展,如不改變現行增值稅的徵稅範圍,增值稅的稅基將會不斷下降,與經濟發展難以同步,長此以往,將衝擊增值稅的主體地位.實際執行中,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基本上都把商品和勞務的銷售納入增值稅稅基,這有利於公平稅負和稅收徵管.而我國現行增值稅範圍包括銷售和進口貨物,從事加工修理修配勞務.這就基本放棄對勞務的徵稅,使增值稅與營業稅管轄權限出現衝突和矛盾,在實施中無法明確準確界定兩者的權限,給納稅人偷稅、漏稅以可乘之機,而且若增值稅抵扣率和徵稅率不統一的情況下,會造成稅負失衡而加重了下一環節的稅收負擔.但增值稅範圍的擴大並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在擴大範圍之前還要考慮由於擴大增值稅範圍對原來徵收營業稅的企業稅負會帶來較大的變動,以及由於營業稅的減少而導致的以其作爲收入來源之一的地方稅收減少的影響,建議採取分階段逐步擴大徵收範圍.

總之,消費型增值稅實施不是增值稅改革的終結.在全球金融危機、世界經濟下滑的大背景下,增值稅改革對加強徵收管理、拓展徵收範圍、清理優惠政策、簡化增值稅稅率、鼓勵小規模納稅人轉變爲一般納稅人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它不僅提供加快中國稅收立法進程的契機,還引導產業結構調整,強化企業激勵機制,推動企業發展,促進經濟增長,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有序發展發揮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