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音樂和美術論文

學問君 人氣:8.65K

音樂是在時間過程中顯示的訴諸聽覺的一門藝術,基本手段是用有組織的樂音構成有特定精神內涵的音響結構形式。它很難對客觀現實進行再現和描述,但是卻極善於抒發感情和情緒;而美術是採用造型手段塑造視覺形象和衆多藝術類型的總稱。下面是小編爲您帶來的音樂和美術論文相關內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音樂和美術論文

透過兩個月的音樂欣賞課程,使我學習和接觸到更多的音樂知識,每每在欣賞着動人優美的旋律時,我的心情都很放鬆,身心得到淨化,音樂給予我很大的精神享受。

我是學美術專業的,對音樂也有着很大的愛好,對於音樂和美術的關係,我有一些理解和看法。

(一)音樂作品是給人聽的,但一部成功的音樂作品卻可以讓聽衆在優美的旋律中看到一幅幅動人的圖畫,喚醒那業已逝去的美好事物的回憶,引起人們對未來的憧憬。

繪畫是給人看的,一幅神形兼備的美術作品卻可以讓人們彷彿聽見些什麼,人們在美術家所渲染的意境中,領略到一種令人心曠神怡的調子,這種富有詩意的調子輕輕地扣動人們的心扉,引起人們的美感,而久久不肯離去。像我們在李可染的山水畫中依稀可聞其山泉汩汩之聲;看了徐悲鴻的奔馬圖彷彿聽見駿馬自遠而近的“鐵騎突出刀槍鳴”的音響;凡是看過潘鶴的作品《艱苦歲月》的人,都不會忘懷那長征途中的小紅軍爲悠揚的笛聲所陶醉的神情。難想象一個對音樂毫無感受的人,能創作出這樣好的美術作品來。

著名的現實主義繪畫大師列賓是非常熱愛音樂藝術的,而且深切地體驗到這兩種藝術之間的微妙的血緣關係。他經常把在音樂中得到的啓發和靈感運用到美術創作中去。恰當運用音樂藝術,使在創作過程中視覺、聽覺和諧活動,更好的提高作畫水平。選擇一些適合的輕鬆愉快的音樂,得以感染,在音樂聲中想象,在無形中受以啓發,畫起來更有勁,有利於技能表現和創造性發揮。

(二)我們在上音樂欣賞是老師給我們放了不少著名樂曲,像在聽《二泉映月》的時候,使我感受到了“墨點無多淚點多”的傷感之情,引起思維上的通覺。我可以透過在欣賞中國古代繪畫前,播放一些古典音樂,創設一種藝術氛圍,就能使人自覺地由日常生活的自然態度轉向審美態度,擺脫實用的功利觀念的束縛和外界的干擾,在濃烈的欣賞氛圍中逐步進入神與物遊、洞幽發微的勝境。像列賓在評論荷蘭畫家倫勃朗的作品時,十分精闢地闡發了美術與音樂的關係。他說:“倫勃朗的畫始終帶有空氣的透明的影子,像是美妙的管絃樂,它的和絃的聲音在畫的全部後景上顫動着。”正如列賓所說的那樣,當我們在欣賞倫勃朗的作品的時候,總感到如一羣矯捷柔美的芭蕾舞演員在燦爛的陽光下舞蹈一樣。使人感到變化無窮,感人肺腑,這不正是我們在貝多芬、德彪西等音樂大師作品中感受到的嗎?那和諧而多變的旋律、扣人心絃的藝術效果,不是和我們在美術作品中所感受的美感有許多共同之處嗎?

在談到美術與音樂的親族關係時,使我不禁想到黑格爾在《美學》中一段言簡意賅的話:“音樂和繪畫都有密切的親族關係,部分地由於在這兩門藝術裏內心生活的表現都佔較大的比重,現在的藝術教學,在材料處理方面,繪畫可以越過邊境進入音樂的領域。”美術與音樂雖然屬於不同的藝術門類,但它們都受到共同的藝術規律的制約,因此它們之間有許多相同或相似的特點。任何一位從事某一種藝術專業的人,都應該注意各種不同的藝術門類之間的內在聯繫,以及它們之間相互借鑑、相互滲透的關係,這樣才能把藝術探索的步伐滲透到事物本質的深處去,在藝術的教育大海洋裏觸類旁通,相得益彰,取精用弘,以最好的藝術成就貢獻給一代代學子。

(三)以20世紀著名的抽象主義大師保羅·克利爲例,他的一生更完美地詮釋了音樂與美術的關係。

20世紀是一個多變的世紀,在藝術史上也不例外,產生了很多的藝術流派,也產生了很多具有影響的藝術家,但是個性突出,風格明顯的藝術家就不多了,而保羅·克利卻是一個例外。“不要去想所要描繪的形態,只要去想它的形成。”這是保羅·克利所說的藝術創作理論。就是說藝術家創作作品時,不要在表面做文章,更重要揭示出物象的本質。這樣的話聽起來很平常,但是要使文字的東西變成圖像就沒有那麼簡單。如果要把音樂的聽覺藝術美感透過視覺的紙上藝術美感表現出來,就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了。但是保羅·克利一生都在研究着這兩方面的結合,誠然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在世界藝術史上描繪出了一個嶄新的藝術形態。

保羅·克利1879年生於瑞士伯恩的一個小鎮。他的父母都是音樂教師。音樂在保羅·克利的成長中有着重要的影響。保羅·克利從小就有着音樂的天賦,可是他偏偏走上了造型藝術這條路。但是也正是由於音樂的緣故,陰錯陽差造就了保羅·克利藝術創作上的成功。在他的作品裏面觀者可以很明顯地感覺出作品中的強烈節奏感。不管是在物象的色塊組織上還是點線的結合上,都是對音樂聽覺藝術的圖像解讀。說到這裏,與保羅·克利同時期的偉大藝術家康定斯基就不能不提及,保羅·克利和康定斯基同教授於包豪斯學院。包豪斯學院是西方一所比較現代的藝術學院。培養了很多現代型的藝術家,學院藝術理論對現在也很有影響。康定斯基是這所學院的藝術理論導師。其在《論藝術中的精神》中曾明確地論證了音樂與美術的關係。美術中的點、線、面相當於音樂中的節奏和旋律。美術中長短的線條就是音樂中的快慢節奏。美術與音樂一樣,以其本身的因素傳達着情感。在一定情況下保羅·克利是受了很大影響的,在理論的運用上,也是比較成功的一個。保羅·克利很完美地結合了聽覺藝術與視覺藝術的美。在1932年的《前往帕那蘇斯山》作品上有很好的體現。整個畫面由一些鋼琴鍵似的筆觸,兩黑一黃的三條線條組成。初看無疑就是一些色塊的組合,給人的感覺很平常。但是當我們細細地品味每一色塊的時候,就像是在聽着一曲交響樂。輕重、濃淡的色塊調子都化成了快慢、強弱的視覺音樂。

其次,保羅·克利深厚的素描造型功底是其藝術創造能取得成功的一個重要方面。米開朗琪羅曾說:“掌握了這種東西(素描)的人,可以相信自己佔有着一筆巨大的財富。”保羅·克利可以說是深諳其中的祕密,在素描上做足了功夫。在保羅·克利22歲的時候就考察了意大利文藝復興藝術,這爲他的成功做了很大的前提。意大利的古典藝術對他造型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幫助。他是一個藝術家,確切地說他更是一個素描造型家。其在35歲之前都是在研究着素描造型。深厚的素描功底爲其以後的創作打下了很堅實的基礎。在創作中,保羅·克利有時候就用一根簡單的線條就把人物形象表現出來。如作品《美麗的園丁》,就是幾根簡單線條的組合,而一個服務生的形象就表現了出來。點、線在保羅·克利的畫筆下都已化成了音樂的音譜,只要用眼睛去審視馬上就會有演奏的效果。

再者,保羅·克利天生擁有色彩的天賦,他把色彩玩活了。“我被顏色所主宰,我不需要去抓住它,顏色永遠控制着我??這是幸福時刻的感受,顏色和我已經合爲一體??我是畫家。”這是保羅·克利對色彩的感言。在初見他的色彩畫時,也許不會有什麼特別的感受。因爲在“野獸派”中色彩已經被玩得很好,很有視覺的衝擊力。但是保羅·克利的色彩完全是不同於他們的。“野獸派”玩的是色彩的表面感覺,而保羅·克利是對色彩內涵的把握,是對音樂與美術的結合點在做理性的思考。

這就是保羅·克利和他的“音樂藝術”。

(四)美術和音樂是相通的,都追求節奏感,需要你去用眼睛去發現它的美.用要心去感受它的美.偉大的人之所以偉大都是因爲有不平凡的經歷才磨練出來的吧.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處,想到昆蟲的語言;他想飛上天空,他想潛入蟻穴??”。可見,幻想是孩子們的天性,是他們純真心靈的一種大膽的無拘無束的表露,也是一種智慧聰穎的反映。美術需要幻想,而音樂能激發他們的奇思妙想。在美術中注入音

樂元素,既能創設情境、烘托氣氛,又能使人身心愉悅、和諧發展,更能激發人們的創作靈感、發揮創造力。音樂以其明快的旋律,能夠改變美術的沉靜氣氛;而美術則以其清晰的.畫面,也能使抽象的音樂語言增強形象性。

法國大作家雨果曾把音樂比作開啓人類智慧寶庫的鑰匙。把音樂“借”進繪畫裏,那些極富想象力的兒童作品,更是童心幻想的大千世界,使繪畫充滿着芳醇濃郁絢爛多彩的詩情畫意;把音樂“借”進繪畫裏,也可以使繪畫做到“聲中有畫,畫中有聲”,兩者和諧統一,從而既有利於身心愉悅、陶冶情操,又有利於發展多向思維、激發創作靈感。

(五)可見音樂與美術有着親密的姊妹關係,有時我們把音樂和美術稱爲“姊妹藝術”,它們之間的確也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

把音樂引進到美術欣賞課的教學,不僅能活躍教學氣氛,而且有助於學生對美術作品的理解,尤其是對一些抽象作品的理解。比如,有的教師在教學欣賞荷蘭畫家蒙德里安的作品《百老匯街的爵士樂》時,一邊放爵士樂,一邊讓學生去找尋畫與音樂之間的聯繫,並把感受表達出來。在音樂影響下,同學們面對畫面,很容易感受到畫中那錯綜複雜的直線和閃爍不定的小色塊形象地表達出爵士樂所特有的節奏感。這樣,抽象的繪畫語言就可以變成詮釋音樂的形象的視覺符號了。

音樂對人的情感能起到很好的渲染作用。而美術欣賞離不開情緒的調動,沒有充滿感情色彩的欣賞過程,必然得不到情感的體驗,認知的效果也將大打折扣。在講解美術形象的本質特徵這一問題時,爲了避免陷入枯燥的理論闡述與抽象的概念教學,我們可以拿羅中立的油畫《父親》這一成功地塑造了藝術形象的典範之作爲例來進行欣賞和分析。首先,讓同學們討論,應該給這幅畫取一個什麼畫名,才能使這一形象更具藝術感染力。經過思考,大部分人都給這幅畫取了畫名(多數都取名爲《老農》),但不知是否確切,很想知道原畫的名稱,因而產生了心理上的期待。這時,並不直接把答案告訴他們,而是讓他們進一步欣賞。接下去透過多媒體的手段,以琵琶演奏的民歌《父老鄉親》爲背景音樂,在飽含深情的樂曲聲中,加上解說詞,渲染氣氛,深化、拓展了人們的繪畫想象力。

在欣賞過程中,由於音樂和畫面同時出現,聽覺和視覺的共同衝擊,人們的感受更加直觀,情感得到了昇華。解說詞引導人們從畫中的老農形象想到中國的農民階層,由農民再想到養育中華兒女的“父親”,進而想到祖國這一農業大國的命運。在這一情感的體驗過程中,人們深切的體會到爲什麼這幅畫要取名爲《父親》才更有藝術感染力。從而也更好地認識到,創造美術形象就是要創造出透過具體生動的個性,來表現事物的共性與普遍真理的形象,也就是創造藝術典型。

由此看來,各種形式的藝術之間的關係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滲透的、影響的。研究某一門藝術,在熟練地掌握本專業的過程中,不妨將自己的藝術視野更加開拓一些,涉獵面更加廣泛一些,正如俄國偉大作家契柯夫所說:“各種學習彼此的關聯十分密切,人們只是爲了研究的方便才把它們分門別類罷了。而事實上,各種知識像一張網似的,網孔與網孔之間互相關聯。越向知識的領域走前一步,就越體會到各種部門知識的血緣。”音樂與美術之間的關係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