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孔子不學禮無以立論文

學問君 人氣:6.62K

禮教恭儉莊敬,此乃立身之本。有禮則安,無禮則危。故不學禮,無以立身。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孔子不學禮無以立論文,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孔子不學禮無以立論文

篇一:孔子不學禮無以立論文

禮儀之邦——一直是中國引以爲傲的頭銜。從古至今,中國人就非常注重禮儀,隨着時代的發展,禮儀更加成爲了全民的素質要求和道德規範。

曾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商人看見一位衣衫襤褸的鉛筆推銷員,於是把10元塞到了推銷員的手裏就走了。走了沒幾步,商人覺得這樣做傷害了推銷員的自尊,於是連忙返回,抱歉地解釋道:“不好意思,我忘記了拿筆,請你不要介意!”最後,商人還鄭重地補充了一句話:“你和我都是商人。”幾年後,推銷員在一次社交場合上遇見了那位給予自己自尊和自信的商人,他對那位商人說:“我一直都覺得自己是一名推銷鉛筆的乞丐,直到你對我說‘你和我都是商人’爲止。謝謝您!”

我認爲,禮儀的本質就是以尊重爲本。尊重對於國家而言關係到國與國之間的關係和利益。在國際交往中,尊重是一切交往的前提。就如衆所周知的“晏子使楚”,楚王不尊重晏子,想盡辦法羞辱晏子,但是卻意想不到反被晏子羞辱。楚王不尊重齊國的國格,卻沒有考慮到羞辱別國的同時也貶低了自己國家的國格。因爲,國格代表着一個國家的地位和作用,絲毫不容侵犯。不尊重其他國家,同樣也得不到其他國家的尊重。由此可以看到,“禮”多麼重要!

不僅在國際交往中要懂得尊重,在社會交往中也應如此。一個人的禮儀更能夠體現一個國家的禮儀。在待人接物時態度親和,語言文明有禮,舉止端莊,形象整潔,這就是尊重他人的表現。一個國家要樹立良好的作風,必須依靠每個人的共同努力,懂得社交禮儀,不僅是自身品質的表現,也是維護國家榮譽的表現。

一個缺乏禮儀的國家,難以在國際競爭中脫穎而出,一個缺乏禮儀的人,難以在社會中建立良好和諧的關係,禮儀是現代社會交往的基本平臺,謹記子曰的“不學禮,無以立”吧!

篇二:孔子不學禮無以立論文

自古以來中國就是禮儀之邦,上下五千年,從西周視禮爲“國之大柄”到現代的“五講四美”;從荀子的“國無禮而不寧”到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設,禮儀一直是傳統文化的核心。更有“虛席以待”、“倒屣相迎”以及“程門立雪”、“三顧茅廬”等等以禮相待的成語和典故,在歷史上廣泛流傳。 如今,隨着社會進步,人們社交面的擴大,禮儀已成爲社會文明的標誌,人們的正常生活都離不開禮儀。在人際交往中,講究禮儀不僅是自尊的表現,而且是對他人的尊重。

什麼是禮儀?禮儀是長期的社會實踐生活中形成的人際間相互關係的一種表現形式。它在治國安邦、立身處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古人云:"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禮儀的重要性。“禮者,即爲尊重自己、尊重別人;儀者,即爲規範的表現形式。禮儀,就是尊重自己、尊重別人的規範的表現形式”。兩千多年前的先哲傳來充滿歷史沉澱而深邃的經典“不學禮,無以立。”在耳邊迴盪。 那麼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們經常會提到商務禮儀,那麼,什麼是商務禮儀?它的核心問題是什麼?商務禮儀是在商務活動中體現相互尊重的行爲準則。商務禮儀的核心是一種行爲的準則,用來約束我們日常商務活動的方方面面。商務禮儀的核心作用是爲了體現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尊重。這樣我們學習商務禮儀就顯得更爲重要。我們可以用一種簡單的方式來概括商務禮儀,它是商務活動中對人的儀容儀表和言談舉止的普遍要求。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是孔子思想的經典名言。我們學習商務禮儀的'目的不應該僅僅停留在一般的待人接物的層面上,我們還應該對禮儀進行深層的分析。“禮”即“禮”的道德行爲規範,它包括禮貌、禮節、禮儀,還有沒有它的價值和意義呢?答案是肯定的。 “禮”是人類文明的表現形態之一,這就要求在管理中,在人與人的交往中,務必要講禮貌、禮節、禮儀等。講“禮”是人類歷史發展的要求;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亦稱“禮義之邦”,有講“禮”的優良文化傳統。爲了適應歷史的發展,我們務必要“學禮知禮”,“立於禮”,以促進社會商業文明的發展。

篇三:孔子不學禮無以立論文

“不學禮,無以立”只有簡單的六個字,卻含義深刻。禮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從古至今,源遠流長。做什麼事情,先學會做人! 《論語》中說:“不學禮,無以立”。就是說 不學會禮儀禮貌,就難以有立身之處。他懂得謙讓,懂得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懂得使別人快樂,懂得別人的快樂就是自己最大的幸福。如果一個文化程度很高,但不懂得禮儀的人,那他也是一個對社會毫無用處的人。因爲道德常常能填補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卻永遠也填補不了道德的缺陷。

孔子說:“做人要有禮貌,沒有禮貌,怎麼來做人啊!”夫子的確是夫子,兩千五百年前的老師就是這樣教書育人,很是敬佩不已。禮儀是作爲一個健全人所必須的素質,一個人如果連這一點也不能做好,儘管道貌岸然,也只是個有缺陷的人。

孔子“不學禮,無以立”出自:子曰:"不知命,無以爲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說有一天孔子站在庭院裏,他的兒子孔鯉“趨而過庭”,什麼叫“趨”呢,“趨”就是小步快走,是表示恭敬的動作,在上級面前、在長輩面前你走路要“趨”,低着頭,很快很快地這樣走過去,這叫“趨”。那麼孔鯉看見父親孔子站在庭院裏面,於是低着頭“趨”,孔子說:“站住,學詩了嗎?”“沒有”。“不學詩何以言(你不學詩你怎麼會說話)?”“是”,“退而學詩。”又一天,孔子又站在庭院裏,孔鯉又“趨而過庭”,孔子說:“站住,學禮了嗎?”“還沒有”。“不學禮何以立,不學禮你怎麼做人?”“是”,“退而學禮。”

孔子是儒家的創始人,他的重要主張就是“克己復禮”,這具有一定的時代侷限性,帶有一定封建色彩,這個“禮”可以理解爲“禮數”,也就是君臣有別。也就是說天子的吃穿用度是這些,你作爲臣子、平民就一定不可以超過這個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