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對老子無爲而無不爲美學思想的感悟論文

學問君 人氣:1.41W

論文關鍵詞:老子 無爲而無不爲 合目的性 合規律性

對老子無爲而無不爲美學思想的感悟論文

論文摘要:“無爲而無不爲”是老子美學思想的重要觀點,它不僅在當時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我們現在的學習,生活,以及世間萬物都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我們要吸收老子美學思想的精髓並把它很好的運用到我們的學習生活當中。

緒論

中國,作爲一個具有5000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其音樂美學思想在世界音樂美學史上也佔有重要地位。是與希臘,印度音樂美學三足鼎立的一門音樂學科。當談及中國古代音樂美學思想時,人們免不了會提及以孔子爲代表的儒家音樂美學思想和以老子爲代表的道家音樂美學思想。本篇文章我僅代表個人對老子“無爲而無不爲”的美學思想談一些自身的體會。

一·老子的簡介及“無爲而無不爲”的美學意蘊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春秋末期楚國苦縣人,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致力於“柔弱”“無爲”的個人道德修養。其主要著作《道德經》是道家學派最具權威的經典著作。關於“無爲而無不爲”的美學思想,老子視其爲化生萬物的法則,其中包含了對美的重要規律即自由與必然,和目的與合規律的理解。所謂的自然,即自來如此,本性如此。所謂“無爲而無不爲”,“無爲”並非毫無作爲,而是指道孕育,衣養萬物,並順物之性讓其充分發展,此外不再另有目的與作爲。“無不爲”是說道由“無爲”而成就了萬物生命和世界之美,最終達到目的。老子認爲:人只有處處順應自然規律才能取得自由。深刻的意識到了自由與必然的統一,合目的性與合規律的統一。如在《道德經》第34章這樣說:“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爲主。常無慾,可名爲小。萬物歸焉而不爲主,可名爲大。以其終不自爲大,故能成其大。“不名有,不爲主”指道化生萬物而不另有別的追求,它不以造物主自居。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爲(64章)完全遵循萬物之性而讓其生長,此外不另有自己的目的與作爲。此即“無爲”而正是由於“無爲”道又達到了“無不爲”成就了萬物的生長和世界之美“成功遂事”最終達到了目的。它不自以爲偉大,也不追求偉大,卻又成了真正的偉大,顯得無比偉大。也就是所謂的“成其大”.可見道之所以成功,在於它把自己的目的,追求完全融於萬物的本性之中,而不是在此之外令有追求。從目的與規律的關係說,目的是融於規律之中,而不是外於規律的。兩者相互滲透和統一。以宇宙萬物的生命運動來說,萬物各有其性,只有符合其生長規律,萬物才能各顯風采,世界才能成爲美的世界。反之,如果違背了萬物之性,拔苗助長,這就違背了自然規律,物性被扭曲或被扼殺,世界就變得醜陋,無美可言。可見,老子從萬物的生命運動中看到了大自然中一切事物的產生變化都是無意識的,無目的的,但其結果又都是合乎其某種目的的。自然並沒有有意識的要去追求什麼,達到什麼,但它卻在無形之中達到了一切,成就了一切。

二.“無爲而無不爲”美學思想對我們的啓發

從以上對老子的“無爲而無不爲”美學思想的簡單分析,我們不難看出,老子美學思想的精髓就在於他主張一切以自然爲主,合乎自然規律的去做每一件事,不能急於求成,要抱着一種“無爲”之心來用心去做每一件事,只有這樣才能“無不爲”其實靜心思來老子的這種思想對我們現在做很多事情都有很大的指導意義它不僅和我們日常的的學習,生活息息相關,甚至大自然中的很多事物和現象都在無形之中遵循着此規律。針對此問題我想就我個人觀點做一下分析

1.“無爲而無不爲”對聲樂演唱的啓發

作爲一個聲樂演唱專業美聲唱法的學生,時常會因爲聲音技巧達不到老師想要的高度而異常煩惱。聲音是個很抽象的概念,看不到摸不到,只能透過聽覺來判斷其好壞。並且很多時候自己所聽到的聲音往往和老師所聽到的聲音是有誤差的,自己覺得很舒服的聲音在別人聽來或許是最不好的聲音,所以要想得到好的聲音就顯得很難,這個難主要指的是對聲音概念的`把握是否準確。比如老師讓學生聲音往前走,學生如果把握不好就會使聲音過於明亮而顯得太白或真聲過多失去其原有的美感。這個時候最忌諱的就是心態過急,越是想找到好的正確的聲音就越是距離正確的聲音遠。爲什麼呢?因爲在這個時候,往往爲了一味的追求自己聽覺上舒服的聲音而使身體或腔體的某一部分產生了僵硬感,所以聲音出來必定是不好的,也就是老子所謂的“如果違背了自然規律,事物就會變得無美可言”。所以當我們在日常上課時遇到類似情景時,不妨多來想想老子的“無爲而無不爲”的思想。也就是說,不要把聲音想的過於複雜話,順其自然,投入自己的感情,按照自己最舒服的感覺去唱出最舒服的聲音,那麼這時的聲音則大多情況下是好的。當然,如果一味的追求自然而使身體各部位都處於絕對放鬆狀態也是不行的,因爲那樣產生不了歌唱時的興奮狀態,自然也得不到好的聲音。可能有很多老師都會覺得在他們的學生中最好教的反而是那些思想比較簡單的,想的比較少的同學,爲什麼?因爲這些學生大多有一種無所謂的感覺,思想簡單,只是跟着老師的思路走讓怎麼唱就怎麼唱,想的少一些,對自己能不能唱的好也不是特別在意,反而能很快按照老師的意思的到好的聲音。這也就是所謂的“無爲而無不爲”吧。當然不是說每個學生都抱有一種‘無所謂’態度就一定能唱好歌,而是針對於對待聲樂想的過於多的,總是把自己的目標定的過於高而又總也達不到自己想要的結果的同學不妨放鬆自己的心情,以一種‘無爲’的態度去靜心研究其規律性,研究怎樣順應其自然的規律,這樣的話,也許有一天你會發現“無爲”轉化爲“無不爲”最終達到了自己想要的目的。所以針對於在聲樂道路上不是很一帆風順的同學(包括我自己)我個人認爲,不能過於心急,急於求成就如同“拔苗助長”違背自然去做事,必然事與願違。其實聲音無非就是有一個非常開啟的腔體,有足夠的氣息支撐,有豐富的感情表現,有自身良好的嗓音基礎。然後協調好各部位的關係唱出來就可以了,但是說來簡單,做來卻很難。因爲這些部位的協調是一件很難的事情,稍不留神就有可能使其中的一部分出問題。所以我們要認清聲樂以及其他很多學科都是需要一輩子去潛心研究的,只有懷有一顆“無爲”之心才能使自己不會過於急躁,心平氣和的去研究它,這樣我們才能慢慢的掌握其中的規律順應其規律而行最終獲得成功。   以上是針對在聲樂演唱中怎樣用“無爲而無不爲”的美學思想來更好的指導自己學習的一些個人體會。其實,不單單是在學習中,生活中“無爲而無不爲”的美學思想也處處給我們啓示,教我們如何去做一個更好的人。

2.“無爲而無不爲”的美學思想對個人修養及生活的影響

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現代社會裏,生活的壓力,學習的壓力,經濟上的壓力往往把人壓得喘不過其來。我們周圍的很多人都在無形之中互相攀比,該比得比,不該比的也盲目的去比,時間一長就爲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以此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而做出很多不該做的而事情,從而失去了自己原本以來人性裏很珍貴的東西。這樣急功近利,不擇手段的做事,即使一時達到自己的目的也不能長久,而且最終會聰明反被聰明誤,落的個不好的結果。那麼,面對這樣一個壓力重重的社會,我們應該怎麼樣才能使自己不隨波逐流,迷失自我呢?我認爲真的是要有一顆“無爲而爲之”的心態,對待什麼事情都不要急於求成,順其自然,以一種積極的態度去做每一件事,不要太過於注重其結果,這樣人與人之間就會少一些你爭我鬥,大家都只是在做好自己的事情,也就不會太過於在意自己比別人少得到了什麼,無形之中也就調和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大家在一起都能和睦的相處,那麼整個社會也就會和諧起來。所以,我認爲要提高一個人的個人修養,要建立一個和諧,祥和的社會大家庭,“無爲而無不爲”的思想對我們是很有指導意義的。等到社會和人與人之間真的能達到那樣一種和諧的境界時,也就沒有什麼是不可爲的了。現在我們國家一直在提倡建立和諧社會,也正是遵循這一原則。

3.大自然給人們“無爲而無不爲”的啓示

大自然中的每一樣東西都是上帝賜給人類最寶貴,最美麗的東西,我們每天置身其中,享受着大自然帶給我們的無限快樂。但是隨着社會的進步,人們對大自然的保護意識卻越來越差,違背自然地規律去改造它甚至是破壞它,我們認爲我們是萬物之靈,我們有思想和意識,我們可以創造事物,也可以改變事物所以我們就認爲我們是萬物的主人,可以任意命令和指使萬物,主宰萬物的生長和發展,可以想怎樣奴役就怎樣奴役萬物。這種想法是多麼幼稚和無知呀!這種心態是多麼可悲,可嘆呀!殊不知我們是依靠萬物得以生存和發展的。萬物爲我們提供了生機和能量。如果我們真是萬物的主宰,那麼在我們肆意蹂躪萬物的時候,他們就只有忍氣吞聲,不敢反抗。但是爲什麼我們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比如我們大量砍伐樹木,毀壞植被,造成水土流失,結果是大地乾旱,河流乾涸,狂風肆虐,黃沙漫天。又比如我們任意撲殺野生動物,一些珍稀動物甚至成了我們的桌上美味,結果導致生存環境日益惡劣,非典等一系列傳染疾病蔓延。還有我們剛剛發生的震驚中外的汶川大地震,罕見的雪災,日益明顯的氣溫高升等等,哪一個不是大自然在向人們做出的反抗。所以我們現代人更要有“無爲而無不爲的”思想境界,要順應大自然的規律去呵護她,改造她,不能爲了一時的利益去不合規律的去改造它,只有這樣,大自然纔會還給人類一個清新,自然的空間。

三.小結

從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老子“無爲而無不爲”的美學思想蘊藏在我們生活的點點滴滴,時刻在指導着我們的生活。我們要在未來的學習生活中更好的去領會其中的奧祕,並且擁有一顆平和之心,以一種“無爲”的態度去做每一件事,最終達到“無不爲”。

參考書目: 《道德經》  老子

《美學》2003年第一期中國人民大學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