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老子》一個古老而嶄新的話題-中國傳統思想與文化

學問君 人氣:5.73K

摘要:《老子》作爲我國古代重要的文學著作,蘊含着很多深刻的哲理,並形成了著名的老子學說,它的產生有很多客觀原因,但從故至今裏面都有很多東西值得我們學習,我從老子中學到了公正、和以退爲進的思想,瞭解了很多的人生哲理。老子真的很值得東西我們去探討。

《老子》一個古老而嶄新的話題-中國傳統思想與文化

關鍵詞:老子、公正、哲理

中國文明五千年,在璀璨的歷史長河中,前秦諸子百家文化在這條長河中可以算作最明亮的水珠之一,而老子的道家學說又是這諸子百家中的一大家,其對後世的影響也尤爲重要。韓愈在他的原道一文中說:周道衰,孔子沒,火於秦,黃老汗,佛於晉魏樑隋之間。雖然主導社會的各種學說不斷更迭,但其對後世的影響是依然存在的。老子學說,被譽爲玄學,居我國三玄《老子》、《周易》、《莊子》之首,《周易》現在已經得到了學者們的肯定,但對於老子學說卻依然是爭論不休,因爲其內容只有五千字,相關記載並不多,而表達的意思又很深刻。

老子作爲我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也是道家學派思想的創始人,其著作《老子》綜羅百代、廣博精微,短短五千言,所體現的思想涉及哲學、政治、經濟、科技、軍事、文化、養生等諸多領域。這是現在大家所公認的評價,但對於老子思想的積極性與消極性,大家異說紛紜,那麼關於應該如何學習老子學說也是說法各異。

 我覺得我們還是先來了解老子學說產生的原因:一是春秋戰國時期動亂不堪的社會環境和諸子蜂起、百家爭鳴的文化氛圍,爲老子思想的產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二是中國古代優秀文化思想和思潮的古爲今用,推陳出新,爲老子思想提供了豐厚的養料。雖然這些原因我們瞭解,但是畢竟相隔兩千年,老子的生存環境到底如何我們不能得知,這些我們也不去計較了,我們要計較的是如何從中學習我們先人的文化。《老子》一書,現在有很多說法,不同的研究者因省份、職位、文化素養和認識的角度不同,所以發現的價值也不同。有人說《老子》是一本消極的教人厭世、出世的書;也有人說它是一本陰謀詭詐、玩弄權術之書;有的學者認爲《老子》是一本兵書;最後還有概而言之的:一部中國哲學史。不管如何,它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就看我們如何去學習其中的道理了。接下來就談談我自己的看法。

韓愈先生的《原道》中說老子小仁義輕道德有坐井觀天之嫌,稱其爲一家之言,確實站在不同的立場,對老子學說會產生很多爭議,或者會覺得老子以偏概全。對於老子所說的,我覺得是在講一種公正、公平、不虛僞,以退爲進的生存方式。當然應該還包含更多的,但以我的水平就只能從這一點學習和討論了。

首先講到公正、公平,只舉其中一處我印象最爲深刻的例子:第五章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爲芻狗”。對於這一句有很多解釋,我個人比較傾向於:天地沒有什麼仁與不仁的,對待天下萬物都像對待祭祀用的芻狗一樣;聖人君子也沒有什麼仁和不仁的,對待百姓也像對待祭祀用的芻狗一樣。該怎樣理解呢?在老子前面的章節中就講到“聖人處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爲而弗恃,功成而弗居。”這裏面雖然有一點講爲人處世,但對於講天地,萬物依仗天地而生長,天地“生而弗有”,對待天下萬物一視同仁,沒有偏頗,每一件事物的地位都是平等的,引而申之,就是講天下萬物既然並沒有哪個得到偏愛,平等的大家就應該相互尊重。然而天地造了萬物,管不了的是人爲的把世間萬物分爲三六九等,在老子所處的半奴隸半封建社會裏等級制度已然存在。在當時,社會動盪,戰爭頻繁,社會中的不公現象到處存在,奴隸可以被奴隸主當器物一樣自由買賣,社會上存在着虛僞、狡詐,於是老子提出了“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有人說老子的這種說法否定人類的進步,特別是那句“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不過我覺得老子此處的智者講的`是那些有些小聰明、圓滑世故的人,沒有這些人當然對人民有利,而所講的絕仁棄義則是指拋棄那些仁義道德的章典,人們纔不會爲了去符合這些章典而弄些虛仁假義,回覆本性的真仁與真義;所謂絕巧棄利則是指不強調利,不讓錢財顯得那麼重要,則不會有人去偷盜。相同的如果人不把世間萬物分爲三六九等,就不會有人鑽營以取得上等的身份,總之世間如果公平的話,對所有的東西都一視同仁,社會就不會亂,最終戰爭不斷。聖人不仁,以百姓爲芻狗,正是講真正的哲人在治理天下的時候能一視同仁的對待所有的人,讓下面的人不會因爲不公平而作亂。如果大家有的都是一樣的,就不會有攀比,有虛榮和世俗。而對於虛僞,由公正、公平進一步引申,老子認爲人心本善,一個純粹的人會向着好的方向發展,正是因爲人們尚禮,纔會有人爲了禮的虛名去做虛僞的禮給別人看,所以才說絕仁棄義,民復孝慈。雖然這種思維有點難以理解,但是我們可以從老子身上學到透過現象分析本質。

以退爲進的生存方式是現在我們仍然在用的一條哲理。“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在很多時候,我們所面臨的挑戰或是對手都是很強的,我們無法真正意義上的戰勝它們,《老子》中指出我們應“後其身”。所謂剛則易折,“上善若水”講的就是這個道理,我們面對很多事情的時候,不急功近利,退後一步也不一定是壞事,當然這不是說要你逃避,而是說一種“不爲天下先”的方法,我們做任何事不能魯莽、不搶風頭,而要停下來或是退後一步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着應對,伺機而動纔是。老子在告誡我們以退爲進,可以說也是一種後發先至,先退一步,等對手暴露弱點,使自己處於有利的地位,然後再一舉戰勝對方。我自己覺的以退爲進還有另一種理解,所謂的退與進分別代表失與得,在日常生活中,得失是常存在的,在很多時候人們都不願意失,就跟人們不願退一樣,既然可以以退爲進,那麼當然也可以以失爲得,只是失與得的客體不同而已,如失財而得名,得到健康,快樂等等。

 《老子》一書是包羅萬象的,我撿了冰山一角來發表自己的拙見。很多大師都從不同的方面在研究《老子》。我覺得每個人看《老子》都有不同的想法,不管是哲理性的還是實用性的都值得我們去學習和體味,人人都可以學“道”,老子不但注重和關心人的心理健康和修養,也注重和關心人的生理健康,總之老子的精神能夠得到真正的傳承。

05工商管理一班  2005131024  歐陽明

參考文獻:

曾憲年: 《老子領導思想研究》  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陳國慶、張愛東:《<道德經>註釋》 三秦出版社 1995年版

陳鼓應:《老子新論》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論文出處(作者):

TAGS:嶄新 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