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談中職生道德教育的心理探索

學問君 人氣:2.14W
淺談中職生道德教育的心理探索
論文關鍵詞: 中職生 道德教育 心理問題 
  論文摘 要: 傳統的中職道德教育主要採取宣傳、說服、獎懲等他律式的手段,效果不是很顯著。文章認爲,掌握中職生的心理特點,從心理現象入手,採取合適的心理疏導方式進行引導和教育,讓中職生真正發自內心地接受和認同道德觀念,自覺遵守道德規範。 
   
  中職學生是我國未成年人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我國在校中職學生已達2000多萬人,他們中的絕大多數畢業後將直接跨進社會,他們的思想道德狀況如何,直接關係到我國產業大軍素質的高低。因此,國家非常重視中職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教育部等六部委在2009年的首次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工作會議後聯合下發了關於加強和改進中等職業學校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見,明確了今後中等職業學生的德育目標、方向和內容。中職校也提出了德育爲先的教育理念,校內開設德育課,注重校園文化建設等,從正面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但即便如此,中職生的普遍道德水平還是不容樂觀。 
  一、我國中職學校道德教育現狀 
  目前我國中職校的道德教育往往都稱之爲德育教育,主要包括: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熱愛勞動的教育、法制安全教育、職業生涯發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環境衛生教育、儀容儀表教育,等等。目標是把學生培養成熱愛祖國、遵紀守法、具有社會公德和文明行爲習慣的公民。而學校層面採取的教育手段通常是開設德育課,由老師(往往是班主任)講授一些道德性的知識,舉一些生活中的榜樣作例子,包括老師自身的言行示範作用;除此以外,還要開展一些有針對性的主題活動和宣傳活動,制定相應的獎懲措施,等等。這些德育教育的方法和手段都是從外部讓學生對道德規範進行識記和模仿,強調德育外部環境的制約作用,注重的是他律。 
  現今的整個教育環境和社會環境使得進入中職校的學生絕大多數都是普通教育的“失敗者”,其中一部分學生在人格和心理方面都不是很健全。中職生在道德認知和行爲表現方面的失範現象往往高於普通教育的學生。上述的這種忽視學生心理年齡和心理特徵,千篇一律的灌輸式德育教育在當今的職校教育中收效並不盡如人意。這種教育的結果是中職校的班主任或德育老師天天像消防隊員一樣,學生哪裏出了問題就上哪裏滅火,可以說是疲於奔命。 
  二、中職生的道德現狀和心理成因 
  當今的中職生因爲經歷了普通教育的失敗,在崇尚升學率和學歷教育的大環境下,很多學生遭受了心理上的打擊。加上家庭教育的影響、社會環境和不良思想的影響、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上的不當,使得部分學生法制、紀律觀念淡薄,曠課、逃學、早戀、打架鬥毆、敲詐勒索、偷盜、亂扔垃圾、破壞公物、辱罵教師的現象時常發生,少數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自私自利,對家庭、集體和社會缺乏責任感,一切以自我爲中心,我行我素,明知不可以違反學校的規章制度,但由於自控能力較差,時常有違規行爲,且屢教不改,總體說來道德水平偏低。 
  《中國大百科全書(哲學卷)》中指出,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指以善惡評價的方式調整人與人、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係的標準、原則和規範的綜合,也指那些與之相應的行爲活動。道德不是類似於法律的外在強制力,而是個人的內在的.準則。而道德教育就是要培養學生內在的道德性。道德性是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爲的綜合體,包括知、情、意、行等方面。具體來說,就是道德判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的實踐慾望和態度方面。在心理學上,認知、情緒情感、意志都屬於心理過程。部分中職生正是在這幾方面出現了偏差。 
  1.道德認知有偏差,導致缺乏正確的道德觀念,道德觀念薄弱。面對多元化社會中形形色色甚至完全不同的思想觀念,由於沒有一個清晰的道德價值取向,他們的道德判斷往往處於舉棋不定、茫然而無所適從的狀態。根據對中職生的不良行爲調查和統計,有些行爲就是缺乏對道德行爲的正確判斷造成的。 
  2.缺乏正確的道德情感,狹隘偏私。道德認知的偏差必然帶來道德情感的缺失。熱愛祖國、熱愛人民、集體榮譽感、責任感、正義感、美感、理智感等都是同道德評價相聯繫的情感,這些情感的缺失會導致學生自私自利、以自我爲中心、衝動、意氣用事等不良行爲的產生。 
  3.道德意志力薄弱。在德育教育中,通常有部分學生需要老師天天耳提面命地進行教育,即便如此還是有部分學生會反覆犯錯誤,這都是源於中職生的意志品質不足。缺乏堅韌性,遇到困難就退縮;缺乏自制力,經不起錯誤道德價值觀的誘惑,不能堅持用正確的道德動機戰勝錯誤的道德動機,從而反覆產生不道德的行爲;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就業後總嫌工作吃力,工作時間長而放棄就業機會,遊蕩於社會。 4.不合理的行爲習慣。現在許多中職生由於嬌生慣養,家長無原則的溺愛、寵愛,加上家庭條件和社會環境的影響,往往從小就養成了許多不合理的行爲習慣。在家庭中透過不符合道德規範的行動方式滿足自身的慾望後,漸漸成爲習慣。這些不合理行爲習慣一經形成,所產生的舒適的情緒體驗又加強了類似的不良行爲習慣。 
  三、在學生的道德教育中採用適當的心理疏導方式 
  鑑於中職生的心理特點,學校採用的他律式的道德教育收穫並不是很大,改變學生的心理和思想狀態比較困難。所以在對學生的道德教育中,我們如果能抓住不同學生的不同心理特徵,採用適當的心理疏導手段,從改變學生心理的知、情、意、行入手,往往就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1.用合理情緒療法糾正認知偏差,培養正確的情緒情感。讓學生加強道德觀念,首先就是要讓學生認同社會道德觀念,也就是要讓學生具有理性地看待問題和思考問題的態度。合理情緒療法是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於20世紀50年代首創的一種心理治療理論和方法。主要是指採用一定的手段改變求助者的非理性觀念以解決情緒情感和行爲上的問題。合理情緒療法理論強調不良情緒困擾和行爲不良都來源於個體的非理性觀念。中職生因爲心理不成熟,思考問題時常常會以自己的意願爲出發點,絕對地認爲某件事一定會或一定不會發生,從而造成不良的情緒情感;有時會以偏概全地看待事情,以一件事或幾件事來評價自身或他人、社會的整體價值,動輒就產生“己不如人”、“自暴自棄”的情緒,或者一味地指責別人甚至將責任轉嫁於社會。在教育中結合合理情緒療法,找出學生的不合理認知或是非理性觀念,可以幫助學生客觀合理地思維,擁有比較符合現實的、理性的、較寬容的人生哲學。合理情緒療法可用於人際關係、早戀、自我意識、擇業等方面的輔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