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怎樣利用當前體育活動中的小羣體

學問君 人氣:1.49W

摘要:體育活動對於發展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具有獨特的作用,經常參與體育活動的學生,在合作和競爭意識、探索創新能力、交往能力及對集體和社會的關心程度、自身行爲態度的調控都會有所提高。而且,學生在體育活動中所獲得的合作交往等能力能夠潛意識地遷移到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去。

怎樣利用當前體育活動中的小羣體

關鍵詞:體育活動中的小羣體 社會適應能力 培養

前言

隨着體育文化不斷髮展和深入,體育活動成爲人們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內容之一。體育活動除了增強體魄、鍛鍊體質的功能之外,更在人們的精神生活領域充當着重要的角色,發揮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對初中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起着不容忽視的作用。體育活動促進他們提高組織活動的參與能力、探索創新能力,加強了他們的羣體規範合作和競爭的意識,爲學生進入社會創造了鍛鍊社交能力機會。

體育活動中的小羣體

初中學生由於處在身心雙重發展的重要階段,生命力極其旺盛,好動、好玩、好奇是他們共同的特徵,具有極強的可塑性。在學校鼓勵健康運動、學生自發需求的促進下,今天的校園內悄然出現了一種由學生自發組織的體育活動的小羣體。這些非正式羣體的發展以及對它們的調控與引導,對學校體育工作的開展、校園文化的建設、學生素質的培養,乃至校園精神文明建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這讓我們強烈的意識到指導他們活動,加強活動行爲習慣規範培養的迫切性。爲此,《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要求大大拓寬原來體育的學習領域,將社會適應列爲獨立的一個學習領域,以增強學生健康爲主要目的,促進學生在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諧發展。

認識這些羣體的特徵纔能有效指導、引導它們發展的方向,切實培養參與者適應社會的能力。

體育活動中的小羣體一般由幾個愛好某項體育活動的學生出於對該項體育活動的熱愛、興趣及對某些參加同學的能力的認可而自發性的組織。由於形成的基礎、結構、規模、行爲規範與學校正式的體育隊伍有很大的不同,因而也決定了這些組織既具有一般組織的基本特點,又具有與其他體育羣體不同的特徵。

1、羣體具有較強的行爲一致性和凝聚力。

A、成員組織上:這種羣體內的成員的自由組合主要依靠情趣的一致,另外,他們也要求在志向、個性等方面也有很大的相仿性。他們往往是一羣具有共同話題、興趣愛好,在體育運動技能上有一定水準或要求在體育上有較高突破的學生集合在一起的。他們集合在一起一般是出於尋找親密朋友、提高運動技能、滿足自我價值得到認可等目的。因而這種情感的維繫心理具有很強大的凝聚力。在這種凝聚力之下,成員自覺相互交流學習,共同探索創新爲這個羣體爭奪榮譽、創造成就,實現共同目標,前所未有的榮譽感使他們得到了精神上的愉悅、滿足,從而在內心更加以加入這個羣體爲榮。這就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

這種羣體的凝聚力還在於它們的“領袖人物”。這種“領袖人物”在羣體中被公認爲技藝超羣、足智多謀,能得到大家信任的人物,對羣體中的成員有一種無形的吸引力和精神上的支配力,其他成員甘於受他(他們)的支配進行體育運動,得到理想中的成就感和快樂。透過“領袖人物”這種人際關係、情感關係的牽制、帶動,體育小羣體就更加團結。

B、規範意識上:任何正式羣體都有明確的規則、規定和守則,以此來約束、管理和調控羣體成員的行爲。而作爲非正式羣體,由於是自發羣體,他們在組織之初就沒有完整的運作系統、管理部門,能夠對成員起約束和管理作用的就是全體成員一開始組織該羣體時的目標、愛好、興趣等內容。而在此基礎上建立的規範是全體成員內心的需求和共同的心聲。違背上述內容、危及到羣體其他成員時,相應的學生就會受到組內的懲戒,這是全體成員都默認的一條法則,它甚至比我們正式體育組織中的規則、規範更具效力。

2、學校正式的體育活動要有計劃活動時間、場地、合適的對象,體育賽事更要安排統一的時間、地點和對象,在人力、物力上消耗很大,而這種小羣體的體育活動、賽事,就可以讓他們自己安排空餘時間開展,靈活機動。又因爲是對該體育項目有興趣的學生在參加,競技能力、興趣空前高漲,他們會全身心投入,鑽研競技方法,比我們強制他們去認識自己技能技術上的不足會更有效。

3、學生自發的體育羣體資訊傳遞速度靈敏、快捷

由於這些小羣體是自發組成的,它的成員來自各個學校內各個層面,跨年級、跨班級的現象數見不鮮。而由於這種複雜的人際關係,學校內的各種體育興趣小組、體育賽事、體育競技活動就會迅速在全校傳遞。相關的小羣體成員都會很快達成共識,加入體育賽事。

培養社會適應能力

這些小羣體的成員所表現出的團隊的協作、競爭的意識,爲集體的榮譽奮力拼搏的精神,自主制定規範約束個人行爲的精神,尊重他人的精神是當今社會發展急需的社會能力,根據這些羣體成員所具有的現有的精神品質和狀態來講,是極容易把他們引導成一個適應社會發展人才的。

首先我們要認識到體育小羣體的羣體意識可以作爲培養的“營養土”。

上文我已經講到這種羣體的羣體意識異常牢固,使得羣體中的成員都以羣體的榮譽出發,發揮團結協作的能力,這一點應該是值得肯定的。我們人類除了自然性以外還有社會性的存在,而社會性決定了人類的自我發展和強大。體育活動小羣體的成員有這種羣體意識正合乎了人的這一最基本的特點。立足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可以讓他們認識到緊密團結的集體纔是摧不垮的集體,他們本身就有了深切的體驗,只要稍加點撥,他們本來朦朧的意識就豁然開朗,再和其他學科領域的老師相互協作,爲他們創造新的體驗領域,加深他們的認識,讓他們真正認識到“團結協作是一個團隊生存的基礎”。不過,這種羣體意識發展到狹隘的小集團主義就要我們這些教育工作者注意並加以引導和調控了,否則會引起學校教育秩序的混亂。

其次,重視對羣體內“領袖人物”的培養。

社會需要“服從者”,更需要“領導”服從者幹事業的領導型人才,我們難道不可以有意識的在這些“ 領袖”中選拔素質比較好,自我要求比較高的`學生加以鍛鍊,以適應社會的發展嗎?學生自發體育羣體內的“領袖人物”有特殊的威信,他們的決策、言行都決定着這個羣體的變化和發展方向可以說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管理者要善於發現、準確把握這些人物的思想動態,做好他們的思想工作,這是調控學生自發羣體的關鍵,做好該工作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