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海峽兩岸經濟發展的比較分析

學問君 人氣:1.72W
海峽兩岸經濟發展的比較分析
  摘要:2008年以來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經濟危機受人矚目,2009年5月國務院出臺《關於支援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進一步加強海峽兩岸經濟的互動與合作,建立高效的兩岸經濟合作機制,實現兩岸經濟發展的共贏,顯得尤爲重要。本文嘗試對海峽兩岸的經濟發展進行比較分析,並提出進一步促進海峽兩岸經濟共同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海峽兩岸 經濟發展 比較分析
        0 引言
        “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 已經成爲國家戰略。因此,如何在比較分析海峽兩岸經濟發展優勢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與海峽東岸的互動與合作,擴大兩岸經貿交流,建立兩岸經濟合作機制,實現兩岸關係的穩定健康發展,已成爲兩岸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
        1 海峽西岸經濟發展的特徵
        2009年5月,國務院出臺《關於支援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對進一步發揮福建省比較優勢,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促進福建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已形成了良好的發展態勢。其經濟發展特徵爲:
        1.1 海峽西岸經濟區逐步成爲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海峽西岸經濟區經濟總量由2004年的10277.58億元提高到2008年的18887.27億元,年均增長13.3%,增幅比全國平均水平高2.4個百分點,經濟社會進入加速成長階段。2008年,海峽西岸經濟區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突破3000美元。一大批在全國具有競爭力的先進製造業、產業集羣加快發展,東部沿海先進製造業基地日漸成型。2008年,擁有中國名牌產品、中國馳名商標總數達177個,連續4年保持全國第5位。社會發展水平總指數居全國的位次從2005年的第10位,上升到2007年的第9位;萬元GDP能耗明顯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1.2 海峽西岸經濟區產業結構更趨優化。第一產業比重持續下降,第二產業比重逐步上升,第三產業比重較爲穩定。海峽西岸經濟區三次產業結構由2003年的14.4:46.8:38.8演進爲2008年的10.9:51.2:37.9,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分別下降3.5個和0.9個百分點,第二產業上升4.4個百分點。工業化進程加快,非公有制工業快速增長,工業園區增長極作用顯現,工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超四成,有力支撐經濟增長。
        1.3 海峽西岸經濟區需求拉動穩定增長。投資規模連上臺階,消費需求繼續提高,對外貿易持續拓展。2004年,海峽西岸經濟區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突破3000億元,每年上1000億元臺階,2007年跨過6000億元躍上7000億元,2008年上8000億元,達8787.06億元,2004-2008年年均增長24.2%。海峽西岸經濟區消費品零售總額由2004年的'3888.39億元上升到2008年的7290.02億元,年均增長16.4%。 
        1.4 城鄉居民收入明顯增加。2004年來,福建省上下積極投身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人心凝聚,合力增強,社會和諧。人民羣衆在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過程中共享發展成果。福建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4年的11175元提高到2008年的17961元,年均增長12.4%;福建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4年的4089元提高到2008年的6196元,年均增長10.7%,城鄉人均收入均居全國第7位。 
        1.5 和諧社會建設紮實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實踐五年來,福建省共新增就業300萬人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連續4年低於4%的控制目標。生態文明建設紮實推進,2008年,全省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總量減排工作順利完成年度任務;12條主要水系和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源地水質狀況保持優良,23個城市中有22個環境空氣達到二級標準,水和大氣環境質量均有所改善;城市聲環境和輻射環境質量基本保持穩定;森林覆蓋率繼續位居全國首位,生態環境狀況指數繼續保持全國前列。人民羣衆安居樂業,精神風貌積極向上,社會和諧有序,呈現風正氣順、人和業興的良好趨勢。
TAGS:海峽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