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秦漢雕塑的風格特點論文

學問君 人氣:1.7W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許多人都寫過論文吧,論文是我們對某個問題進行深入研究的文章。寫起論文來就毫無頭緒?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秦漢雕塑的風格特點論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秦漢雕塑的風格特點論文

摘 要

本文的目的旨在從秦漢雕塑興盛原因的探究中挖掘中國傳統雕塑藝術獨立於世界的文化存在根源和價值基礎,使我們透過這一現象認清我們民族傳統雕塑精髓的價值,以此喚起國人對中華文化精神的覺悟、認識、尊重與認同,進而從中找到與當代文化基因相契合的共同點,確立我國自身的民族雕塑話語座標,最終以別具一格的中國特色屹立於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關鍵詞

秦漢 造型 兵馬俑

引言

秦漢雕塑是中國雕塑史上的第一個高峯,它的精神性、造型手法、簡潔鮮明的力量和雄強氣勢曾給後世包括盛唐、現代雕塑產生着不可磨滅的影響,現今雕塑界常說的“傳統雕塑”,實際上很大意義上涵蓋了秦漢雕塑的特徵。秦漢雕塑的繁榮興盛在中國雕塑史上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其實,我國傳統雕塑早就有過輝煌的歷史,尤其是作爲“母體”的秦漢雕塑孕育並影響着歷朝歷代,甚至遠播海外。

一、秦漢雕塑的類型

秦漢時期雕塑文明高度發達,且類型衆多,具體說來可大致分爲以下幾大類:陶塑、石雕、青銅雕塑、玉石雕塑、木雕。

(一)陶塑

中國的陶塑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陶器上的裝飾性人物和動物雕塑,而陶塑的真正出現則表現爲陶俑製作技術的成熟。秦漢時期陶俑獲得了空前發展,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兵馬俑,秦兵馬俑數量、規模、氣勢和寫實水平都是無與倫比的,“有的巍然屹立,剛毅勇猛,有的容顏開朗,機智俊發,有的虎背熊腰,威武雄壯,有的鬚髯開張,意氣昂揚,形象豐富多樣,難以盡述”。秦俑重寫實,兵馬形體大小仿照真人真馬,人俑平均身高1。8米,戰車和兵器多爲實用器,以逼真的形象和強烈的氣概取勝;漢俑體型小,均半米以下,手中所持多爲象徵性兵器,戰車已不見。在個體大小和製作精細方面,漢俑已較秦俑遜色,但仍然威風凜凜,猶存氣勢。

(二)石雕

秦漢石雕中,現存的霍去病墓前的石雕是最具有藝術價值和藝術魅力的,是西漢紀念碑羣雕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典範。石雕羣中造型較完整的約十六件,其體積大者高約190釐米,長約280釐米,小者高約60釐米,長約160釐米,使用秦嶺山區硬度很強的花崗岩石雕成,馬踏匈奴是整組石雕的'象徵中心,作品以循石造型手法,圓雕,浮雕,刻線結合,風格質樸恢宏,莊嚴肅穆。駿馬昂首屹立,將手握箭矢的匈奴踏翻在地。馬踏匈奴具有紀念碑式的宏大氣魄,藝術性與思想性完美融合,是整個秦漢時期石雕的代表作,也是古代大型石雕的傑作。

(三)青銅雕塑

由青銅鑄造的雕塑,稱青銅銅像或銅像。青銅具有優質的耐腐蝕性和鑄造性能,中國的青銅時代上起夏,下至東漢,綿延三千餘年,古代的優秀工匠不斷改進鑄造技術,製作出了大量的青銅雕塑傑作。西漢前期,青銅兵器鑄造的較多,有劍,孥機,矛,弓等。總之,西漢時代青銅器的內容及其豐富,在器物的用途上主要以日常生活用器爲主。

(四)玉石雕塑

玉器在中國歷史上流傳久遠,玉在中國一直爲統治階級喜愛,他們把玉本身的特性加以道德觀念的延伸,使玉在政治,經濟,文化,思想,倫理宗教等各個領域中充當着特殊的角色。秦始皇時期,玉石雕刻有了顯着的進步。據晉王嘉《拾遺記》記載,秦代的刻玉善畫工烈裔,“刻玉爲百獸之形,毛髮宛若真矣。”秦漢玉雕塑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有《羽人騎天馬》現藏於咸陽博物館。這件玉雕反映了西漢祈求長生,幻想昇仙的思想風尚,羽人高鼻長臉,雙耳過頂,肩臀均生羽翼,右手握林芝,天馬頭似龍形,四足踏在琢有流雲紋的橢圓形託板之上。整件作品造型完美,大塊面與小鏤空營造出流動之氣與玉的溫潤材質十分匹配。此外,屬於西漢時代的小件雕刻還有玉佩,帶鉤,帶飾書鎮或席鎮以及印章紐等。

(五)木雕

木雕因材料本身容易幹縮,翹裂,黴爛,蟲蛀而不宜做永久性大型室外雕塑,一般多爲小型室內雕塑。木雕構圖一般利用樹木彎曲的自然形態因材施藝稍加斧鑿,不失天然趣味。特定尺寸的木雕也可以用幾塊木塊拼粘使用。木材由於屬於輕材質而且沿着纖維紋理有很大的伸縮性,因此在雕鑿時自由度較高,與石材相比也可以更多的突出形狀和較薄的造型。黃楊木,犁木可用來創作小型作品,榆木,松木紋理粗疏,適合雕造大型作品。從總體上看,秦漢木雕作品爲數較少而且大多不精,其藝術水準,無法與同時代的石刻、銅像和陶塑藝術相媲美。

二、秦漢雕塑的藝術特點

(一)從秦漢陶塑造型來看秦漢雕塑的藝術特點

秦漢雕塑具有很高的藝術造詣,尤其是秦漢時期的陶塑藝術,有很大的發展,它是秦漢雕塑發展水平的典型代表,要了解秦漢雕塑的藝術特點,首先必須瞭解秦漢陶塑的發展情況。

1、從陶塑人物造型上看秦漢雕塑的藝術特點

從人物造型上看,秦兵馬俑重寫實,每個兵馬俑都各有各的特點,面部特徵也各不相同。人物形體皆依照真人,雕塑手法嚴謹,“秦俑這批活生生的寫實主義藝術品,是秦以前幾千年來寫實主義的發展、創新、提高的結晶。它積澱了矇昧時代的感性及文明時代的理性,積澱着中華民族寫實主義的藝術精華,表現爲一種崇高的美,肅穆的美。”漢代雕塑在秦代雕塑寫實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有寫實的風格,也很注重寫意風格,現存的霍去病墓的大型雕刻和各地漢墓中出土的大批精美的陶俑,突出的體現了漢代雕塑藝術獨特的風格。漢兵馬俑造型簡練,神態威嚴,但體型相比秦兵馬俑來說較小。秦代兵馬俑總體上仍稍嫌模型化,人物形象也較僵硬。漢代兵馬俑相比秦俑神態上比較自然,人人物形象顯得神采熠熠,此外,漢代其它種類人物俑也頗具神采,寓情於中是其特色,儘管一些侍從俑雕刻形體仍較僵直,對形體起伏的細微變化也未作細緻的處理,但情感的變化在眉宇之間有了明確的流露,某些作品還在真實形態的基礎上加以誇張和變形,如擊鼓說唱傭。漢俑在傳達神情風貌時,不同地區具有各自的風格,體現出不同的風土人情。如關中、中原一帶的人俑體現文靜、典雅,神態嚴肅、沉靜的風格。而四川的人俑在動作行爲上表現較活躍,表情更豐富生動。

2、從動物形象的塑造上來看秦漢雕塑的藝術特點

在動物的塑造上秦漢雕塑分爲兩種風格:一爲寫實,對動物形象的刻劃準確,比例合理,如秦皇陵的陶馬、武威的銅車馬;二爲寫意,簡略概括地勾勒出動物的昂首、張口、疾走等具體姿態並對其加以誇張、變形,來突出它們的主要特徵。如霍去病墓前的石獸伏虎就極好的表現出了這一特點,虎雖在俯臥休息,卻讓人感到不怒自威。

秦漢雕塑中馬的造型發生很大的變化,秦馬頭重但無粗相,鼻骨隆突,脊背寬博。西漢馬體型開始變高,至東漢馬脖頸高挑、四肢勁健修長。秦馬多數河曲馬種,而西漢引入西域良種。秦陵陶馬、霍去病墓前的石馬雖形象不同但都是曠世之作,馬的形體結構比例合理,刻畫精細,生動地表現了天馬奔騰的形象。此外,漢代盛行厚葬,陶俑種類除兵馬俑,馬傭外還有家禽、家畜等動物雕塑,雖與兵馬俑相比藝術性有所下降,但更貼近生活現實,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二)從雕塑手法上看秦漢雕塑的藝術特點

從雕塑手法上來看秦漢雕塑,第一個突出特點是雕塑和彩繪相結合,如秦始皇陵兵馬俑、漢代彩繪陶俑都以色彩繪飾細部。第二個特點是圓雕、浮雕、線刻等各種表現方法常被混合併用於一件雕塑品上。圓雕浮雕造出輪廓,表現出立體感,線刻表現細部、人物的衣飾、家禽家畜的羽片等細部。如漢代的拱手女俑其領口、闊大的袖口和長袖轉折處都刻有淺淺的數道線條,衣質的厚重、領口的隆些相關的動物或人體,藉助自然造化之功,創造出具有某種神韻的作品。如霍去病墓前的石獸伏虎是在天然石塊上稍作雕刻而成的,虎的身軀基本是借用了石材本身的起伏形態變化。

(三)從雕塑的構思安排上看秦漢雕塑的藝術特點

如果說秦陵兵馬俑是以驚人的數量、龐大的規模直觀地再現了秦代強大的軍隊,那麼霍去病墓前的馬踏匈奴石雕則是以靜靜的一人一馬間接地表現了漢匈戰爭的結果,在這一主體雕像周圍還有許多動物像如猛虎、野豬、牯牛、大象、等散置在墓上,造成幽險奇詭的氣氛,使各個分散獨立的作品有機地結成一個整體。馬踏飛燕鑄像以健壯奔馬的三足騰空、一足踏飛燕而飛燕回首驚視的處理方法表現了駿馬奔馳的自由風姿,創造出一個天馬行空,超越一切的曠闊意境。這些雕像都充分代表了秦漢雕塑藝術玄妙奇特、壯闊豐偉的藝術特點。

三、秦漢雕塑的歷史價值

雕塑作品作爲文化的一種形式,代表着一個國家民族和一個時代文明發展的程度。中國古代的雕塑藝術家們爲後人、爲世界留下了大量的藝術傑作。秦漢雕塑的藝術成就不僅表現在其生動的形象塑造上,這些藝術形象有更深刻的歷史價值,它反映了封建社會上升時期、統一中國的封建王朝生氣勃勃的精神面貌和時代特徵。秦漢雕塑在某種意義上說,是古代的中國人的一種思想表達——一個剛健有爲、氣魄雄渾,統一的中華民族開始屹立於世界之上。正是有了像秦漢這樣的民族,中國人才有了根深蒂固,深入骨髓的江山大一統的思想,才把統一中國作爲矢志不渝的信仰。

四、秦漢雕塑的當代思考

1、雕塑藝術與時代精神:

雕塑藝術與時代精神之間具有相對忠實性。可以說,幾乎大多數時代的雕塑都能表達出特定時期的民族魂和時代精神。兩者在精神上的理解和承載關係是基本一致的,主導審美的價值觀也基本相同,正因如此,在盛唐的雍容氣度下,唐俑自然就具有一種海納百川的從容,有位哲人說過,“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過去與現在,總是能透過某種事物聯繫起來。我們研究歷史,探討藝術現象,就是把歷史當成是思考和判斷,看作是對現實的解答和由現實引發的思考,這樣我們就能透過表象思考本質的語言和思想。秦漢到現在兩千多年的時空轉換,使我們在對待秦漢歷史與時代的態度時,可以把雕塑藝術作爲一個時代精神很好的註解,秦漢雕塑無疑己讓今人重新耳濡目染了那個時代震撼人心的威嚴與節律。

2、雕塑藝術的繼承與創新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具有悠久而輝煌的歷史。中國的雕塑藝術史是中華文明進程上一座不朽的豐碑,其發展過程雖然起伏跌宕,但其優秀成果基本上被保留和延續。餘秋雨曾說,“中華民族發展歷程中最柔軟、最容易被忽視的一脈是藝術,但歷史己越來越證明,唯有它在最敏感也最永恆的部位上點化了文明。”今人感受古老文明傳統,主要就是透過藝術遺物。秦漢雕塑創造了中國雕塑歷史上的第一個高潮,孕育這個高潮的時代和羣體健康、積極、寬容,散發着迷人的特質。秦漢時期的大時代和大風範,與當今日漸強大的中國有着諸多的相似之處。

五、結語

本文從最基本和最核心的中國文化精神出發,運用中國傳統文化和傳統藝術精神的本質訴求對秦漢雕塑原因加以剖析。透過大量史料與雕塑實例,從多個層面多個視角對秦漢雕塑賞析。認爲秦漢雕塑的是以軍事力量爲主的強勢文化帶來的民族自信和秦漢藝術人本主義精神共同推動的必然結果。中華民族具有其他世界其他民族少有的歷史延續性,中國雕塑作爲民族精神動態化凝固的特定形式,表現在造型過程方面,完全不同於西方雕塑的造型體系,具有獨特而鮮明的漢族文化和地域特徵。本論題對中國秦漢雕塑探究,具有一定的史學意義和學術意義。對如何創造出具有中國特色和時代精神的現代雕塑藝術也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和借鑑作用。我們只有更好地在豐富的傳統雕塑文化中找到當代文化基因,才能最大程度地最終迴歸到民族雕塑藝術的本體。從而爲我們的民族雕塑藝術真正走向世界、融於世界奠定最個性化、最具優勢的立足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