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當前中國勞動力市場供求關係變化的特點經濟論文

學問君 人氣:2.87W

一、勞動力市場供求關係的內涵

當前中國勞動力市場供求關係變化的特點經濟論文

勞動力市場是市場體系的組成部分,是交換勞動力的場所,即具有勞動能力的勞動者與生產經營中使用勞動力的經濟主體之間進行交換的場所,是透過市場配置勞動力的經濟關係的總和。勞動力市場交換關係表現爲勞動力和貨幣的交換。勞動力市場與產品市場昀大的不同在於參與交易的對象是人的勞動,但是,勞動是依附於人而存在的,因此,企業對勞動的需求只能是對勞動力本身和勞動生產率的需求。同樣,勞動供給也在於勞動力所提供的勞動本身。由於勞動力供給與需求的相互作用,再加上中國勞動力市場制度的'不斷完善,勞動力資源的配置效率越來越高,勞動力市場供求關係本身表現出其特殊性。在目前勞動力供求相互匹配的過程中,會因爲勞動力總量與結構兩個方面匹配不到位,使得勞動力供求呈現着相應的特點。

二、勞動力市場供求關係變化的現狀和特點

近年來,中國勞動力市場供求態勢發生了重要轉變。一方面,由於持續的經濟增長產生了旺盛的勞動力需求;另一方面,人口轉變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開始顯現。因此,中國勞動力市場上勞動力無限供給的時代趨於結束。從勞動力市場的執行情況看,市場機制日益完善,勞動力市場環境有所改善,勞動力市場的一體化程度也在逐步提高。但由於勞動力市場轉折是長期趨勢的開始,因此,需要從勞動參與、人力資本積累和勞動力市場發育等方面積極地應對勞動力市場出現的新變化。

勞動力供給的年齡相對高齡化。從總的水平上考察,在給定人口數量的情況下,決定勞動力供給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總人口中勞動年齡人口所佔的比重,而勞動年齡人口的比重又和以前的生育率水平變化有着直接的聯繫。由21世紀上半葉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和勞動力供給趨勢變動可以得出這樣的基本結論:勞動力供給總量的邊際遞減現象已經發生,勞動力供給絕對數量的減少也將很快出現。迄今爲止,15-64歲勞動年齡人口的總量以及佔總人口的比重一直處於不斷上升的趨勢,成爲勞動力市場供給不斷增加的基本源泉。這不僅形成了中國豐富的人力資源優勢,也成爲近20年來“人口紅利”的主要來源和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然而,根據昀新的預測,中國人口高峯將在比預期早得多的時候,即大約2030年前後在14.4億左右的水平上達到,勞動年齡人口從 2013年左右開始上升趨勢就十分平緩, 2016年達到昀高峯後開始絕對減少,而勞動年齡人口的增長率目前已經是逐年降低,並且下降速度趨於加快。從目前勞動力市場供給年齡結構來看, 45-59歲和60-64歲相對高齡的勞動年齡人口在未來20年裏將迅速增加,45-59歲勞動年齡人口由2000年的19227萬增加到2010年26151萬,再增加到峯值年(2025年)的32642萬人,其後緩慢減少;60-64歲老年勞動年齡人口由2000年的4136萬增加到2010年的5693萬,到 2030年前後達到11000萬以上。這期間相對高齡勞動力人口的年平均增長速度遠大於這一時期人口和勞動年齡人口的增長速度。從2007年第四季度我國94個城市勞動力市場供求關係來看,16-24歲求職人數較2006年有降低2%,25-34歲求職人數則增加2.9%,45歲以上求職人數增加0.9%,從中可以看出這種勞動力供給的年齡結構變化趨勢。

勞動力供給總量增幅趨緩。勞動力供給總量是由勞動年齡人口數量與勞動參與率兩者共同決定的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結果上的預測表明,15-64歲年齡段人口數量還會持續增加到2014年,屆時總量會達到9.97億;而15-60歲年齡段的人口增長到2011年就會停止,屆時總量爲9.27億。因此,從勞動供給的角度來看,中國勞動力供給昀爲豐富的時間還會維持10年左右,之後,勞動年齡人口絕對數量將不再增長,其規模會逐漸縮小。與其他國家比較,我國的勞動參與率較高,特別是青年和婦女的參與率較高。但由於在校學生會有所增加、自動失業者的比例增加、女性就業結構和比重趨向合理以及喪失勞動能力的傷殘人口比重會有所下降,我國的勞動參與率會在年齡構成上有所改善,在總量水平上有所下降(金玉秋,2005)。因此,從勞動力供給總量來看,目前我國勞動力供給總量不會一直持續增加,而是會到某個時點(2011年)後逐漸縮小,而且會因爲勞動參與率下降使得整個規模下降得更快。

勞動力供給總量過剩與有效供給不足。

一方面,勞動力供給總量過剩。隨着國有經濟進行戰略性改組和結構大調整,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我國大量的勞動力被釋放出來。據估計,2000年底,包括登記失業,城鎮新增勞動力,新下崗職工,機構改革中分流,農轉非等幾項指標在內的我國未處於就業狀態的勞動力數量約爲2800萬-3000萬人。此外,農村約有1.3億-1.5億剩餘勞動力。未來10年我國農業領域每年要轉移850萬剩餘勞動力,城鎮每年要安置 200萬富餘職工,每年還有900萬左右的新增勞動力加人勞動大軍。不考慮城鎮公開登記失業人口,上述三者合計每年就有1950萬人需要就業,而我國未來10年,伴隨經濟增長,每年平均新增勞動力需求僅在675-1031萬之間,即使勞動力需求達到昀高預測值,年勞動力供給超過勞動力需求也有900多萬。

另一方面,勞動力有效供給不足。中國經濟面臨的勞動力市場供過於求結構性失衡,還表現在低素質或未開發的低質盤人力資源大爲過剩,而經過科學開發,具備現代文化素質和先進勞動技能的高質量人力資源又相對缺乏,這反映在就業市場上就是存在大量低質量的勞動力剩餘,他們又無法填補許多要求較高技術和技能的工作崗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適度的失業人口的存在,有利於激勵人們努力工作,努力學習,提高其自身的文化和技術素質,提高工作效率。但是大量失業人口的存在,不僅造成人力資源的巨大浪費,影響國民經濟的發展,而且也會造成失業者及其家庭的生活困難,增加社會諸多不穩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