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新時期北齊文學研究綜述探究

學問君 人氣:1.99W

新時期北齊文學研究綜述,北齊文學的研究依然存在着許多空白,需要後來者展開進一步的研究。

新時期北齊文學研究綜述探究

北齊是一個戰亂中的短命王朝,但是文學也取得了一定成就,在詩歌、散文等方面都出現了一些著名作家。但是就北齊文學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學術界有着一定的分歧。有些人認爲北朝是沒有文學的,南北朝的文學也就是南朝文學。有些人給予了北朝文學積極的評價,認爲它在中國文學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並且對後來的文學產生了一定影響。

新時期以後,隨着對中國文學研究的全面展開,北齊文學也逐漸進入人們的研究視野,從各個方面展開了對其的研究,並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學術界對北齊文學的研究主要從北齊文學興盛的原因、北齊文學作品、北齊作家、北齊文學的影響等各個方面展開了對北齊文學的研究,下面我就這一時期的研究成果進行一個簡單綜述,以期有利於研究者的研究之用。

北齊文學興盛原因綜述

吉定在《北齊文學興盛及其原因初探》中指出,北齊文學的主要成就在詩歌、駢文、辭賦、民歌等方面,而北齊文學興盛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北齊統治者的重視;文林館的創辦;北齊文風的“南化”;南北文士的交流。他認爲北齊文學在模仿南朝文學的同時,保持北方文學的貞剛之氣、開闊境界是北齊文學的一大特點,在哀婉之情的抒發中,包蘊了一份生命價值的終極關懷 ,折射出南北分裂 、融合時期動亂現實給士人心態造成的精神失落和特殊人生的深悲沉恨 ,這一點部分地繼承了漢魏風骨 ,是北齊文學的又一特點。

陳娟、徐中原在《東魏北齊散文發展的動因及其表現》中也指出,東魏、北齊的散文發展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態勢,一方面是受到北魏的影響,另一方面,北齊統治者的重視和文士自身審美意識的增強也是出現這一現象的重要原因。東魏北齊不管是在作家、作品數量還是在作品題材、藝術性方面都比前代有了一個重要的發展,並且開始出現了散文的文學流派,這也是文學史上的一個重要現象。

文林館的設立,是北齊統治者重視文學的一個重要表現,它引起了學術界的重視,出現了多篇單篇研究論文。如宋燕鵬在論文《北齊的文化著述機構——文林館》中就考證了文林館設立的時間、執掌與成員人數、成就與撤銷時間等一系列問題。他認爲文林館設立於武平三年(572年),顏之推、李德林、張景仁執掌文林館,經過考證得出文林館實際有68人,並且整理和創作了大量文學作品和集子,隨着北齊政權的滅亡而消失。魏x利《北齊文林館的設立、構成及其歷史意義》也認爲文林館的設立時間應當在武平三年(572年),待詔文林館的人大都富有才華,待詔文林館的大都是北方的漢族士人,出身於不同的階層,年齡結構也呈現出多元化的傾向,預示着北方文學新的創作高峯的到來。王允亮《北齊文林館考論》經過研究史料認爲北齊文林館的真正建立時間應當在武平四年(573年),建立之後主要由顏之推、李德林負責,文林館的主要職責是編纂書籍,編輯了大批類書,文林館作家創作了大量詩歌。文林館的建立在南北方文學交流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還對以後朝代相應官職的設定產生了一定影響。石美瑩在論文《試論北齊文林館設立的意義與作用》中着重論述了文林館設立的意義,她認爲文林館的設立標誌着北齊文壇實現了“文學的自覺”,北朝文學開始追趕南朝文學,對南北文風的融合起到了推動作用,而且還培育了一大批新銳作家。

北齊主要文學成就研究

由於文獻資料的散失,北齊文學一直爲學術界所忽略,直到近些年,收集到一些散佚的作品,例如嚴可均輯佚的《全北齊文》,逯立欽編輯的《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丁福保《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等,基本上反映了現存的北齊文學的整體狀況。隨着這些輯佚作品的出現,學術界也逐漸開始重視北齊文學的發展,逐步肯定了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1985年,張皓在論文《北朝詩風芻議》中肯定了北朝詩歌在文學史上的地位。透過對北朝詩歌的進一步分析,他認爲北朝詩歌應當分爲三種:漢魏遺響,燕趙悲歌;民族交融,樂府新聲;南北初融,寒木春華。

曹道衡先生在論文《論北齊詩歌的歷史地位》中肯定了北齊的詩歌創作,雖然現存數量不多,但是卻代表了北朝文學比較繁榮的一個階段,與北魏、北周相比,詩歌創作在數量上明顯要多,就創作技巧而言,相比北魏時期也是比較成熟的。由於地理、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差異,北齊詩歌呈現出不同於南朝的特色,數量上也無法與之相比,但總體來說,北齊詩歌是代表着上升的趨勢。當然,北齊也是在借鑑南朝詩歌的經驗,體現了南北文風的大融合。

劉懷榮在《北齊、北周及隋代的歌詩藝術考論》中看到了歌詩在三代中的繁榮發展,王室、貴族和文人們階層對歌詩藝術的喜愛,極大地促進了歌詩藝術的發展,而這些喜愛歌詩藝術的文人大多都是歌詩的創作者。胡漢音樂交融,南北歌詩融合,使得歌詩藝術的創作和消費都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

胡大雷的論文《南北朝外交場景中的詩人詩作》論述了南北朝詩人在外交場景中的詩歌創作。因爲外交使者的形象、口辯、風度、才學都與國家的形象、威嚴緊密相連,所以才學俱佳的詩人就成爲了外交場景中的常客。文學作品也承擔起了外交往來的重任,雙方有往來必有賦詩,這也成爲一種定例,包括使者的以詩相會,對自己使節生涯的吟誦等等,這也表明,南北統一已經成爲一種大趨勢。

北齊詩歌與同時期的陳朝相比,有着許多不足之處,但是在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上也有自己的可取之處。

目前學術界的研究還是相對薄弱的,沒有對北齊文學進行全面深入的研究,這還有待於後來者進一步開掘。 北齊具體作家研究

由於大量文學作品的散佚,北齊的作家也有不見於史料者,現在學術界所見的大都是《北史》,《北齊書》等所記載的,也逐步開展了對這些作家及其作品的研究,並取得了初步成就。

孔毅在《東魏北齊的文士及其命運》一文中指出,在東魏北齊活躍着一個文士集團,在兩朝政治、文學中佔據着重要地位,隋唐人對這個文士集團有高度評價,但是近些年又受到忽視。他們編修了大批書籍,如《魏書》、《修文殿御覽》、《文林館詩賦》等,對後代產生了重要影響。這些文士大都才華卓著,富於辯才,創作了大量的文學作品,在外交領域也佔據着重要地位。

李少雍的論文《史傳文學家魏收》對魏收的文學和史學創作進行了總結。他透過研究的出,魏收的詩作目前現存16首,大多是模擬南朝詩人的作品,但也有少數詩歌體現了北朝渾厚的詩風。魏收推崇並模擬南朝梁昉,並以散文創作見長,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中收錄了魏收13篇散文。魏收最著名的是他編寫的《魏書》,儘管頗受爭議,但仍然代表了魏收創作的高度。

徐中原《邢邵散文略論》一文集中論述了邢邵散文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他的散文現存28篇,風格不同,以文采見稱,其思想內容涉及佛學、文學思想等等。他的文學創作影響深遠,被南朝人成爲“北間第一才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