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學情分析思考

學問君 人氣:9.81K
  導語:後學情分析是指教師課堂教學結束後教學反思、課後調查、作業反饋獲取的有效資訊的分析。課堂教學實施中,思政教師對學生學習的關注點、興奮點的動態觀察及相應的推進學習。

基金項目: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指導項目“基於‘學情分析’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質量提升研究”(編號:2015SJD785),主持人:李健美;泰州職業技術學院精品資源共享課程項目(編號:1121714452),負責人:李健美。

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學情分析思考

學情分析是教育過程中基於學生綜合情況而進行的研判分析,既包括對學生整體多視角的全面分析,也包含對個體學生的差異逐一分析。它包含從外到內、從內到外的雙向過程,從外而內主要透過觀察時代家庭環境、社會學校教育的影響,透視學生日常生活和學習活動,瞭解其知識獲得、情感價值、性格養成等內在的特質;從內而外則是根據學生已有特質對教育模式進行分析和思考,探索適合其個性差異的教育方式方法,分析評估教育效果,即對學生習得內容和感受進行研判的過程。學情分析作爲教育教學一個非常重要的切入點,其目的是“以學定教”,透過對作爲“人”的學生的心理、生理和社會綜合因素的分析,找到影響學生課程學習的重要因素,爲教師對學生學習的引領和指導提供教學實踐的基礎和針對性,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在高職教育體系中承擔着重要的使命,但在關注課程作用發揮的實際效果時,對思政課學習的實際評價遇到了一些困境,學生對於課程的信效度的困惑值得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深思。究其原因,思政課教師在全面理解思政課重要性的同時,更應注重學情分析,對思政課的特殊性和高職院校的特性有準確和深刻的把握,突出對高職學生的理解,尊重其獨特性,將思政課學科的特點和高職學生的特點有效結合,既要對高職的“學生”進行了解,又要加強對高職思政課程的把握,這樣才能大大提高高職院校學生對思政課程的認可度和信效度。

一、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學情分析”的特殊性

高職思政課程強調思想指引和實踐指導。高職思政課程要求高職學生掌握基礎的思想政治理論知識,與學生個體豐富的精神世界和複雜的社會生活聯繫,以學生自身的認知結構爲基礎學習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思維的策略,引導學生面對紛繁複雜的世界,提供解決困惑的獨特路徑和不同視角,評價現實生活,解答人生意義,規劃和選擇未來生活,實現個人追求,在不斷強化的自我意識教育過程中,提供一種唯有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學習中獨有的經歷和體驗,最終形成學生正確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式和行爲範式,爲學生融入社會、完成“社會人”的轉化提供獨特的課程價值。

高職思政課促進人的成長是一個長期轉化的過程,因爲正確解決思想和價值觀層面的困惑和迷茫的方法和能力是潛移默化的、長期的,和高職院校專業課程比較,思政課對學生的影響無法立刻直接呈現,學生不能在短期內感同身受思政課正確的思想和科學的方法對其個人生活和成才的指導意義,容易忽視課程產生的潛移默化作用,內心感受上容易誤認爲思政課並沒有實際用處,因而影響學生對思政課的重視程度,進而導致漠視思政課重要性的現象在高職院校比較普遍。

高職的思政課學習受到課程開設的限制和影響。高職院校學制一般爲三年,這使得高職思政課教學受到兩個方面限制,一是課程覆蓋學生的時間短,高職院校學生系統學習思政理論知識主要在大學一年級完成,而本科安排兩年的學習時間;二是課程覆蓋的內容少,高職院校思政理論課一般開設兩門課程,另加學時極少的形勢與政策課,而本科思政課程開設了四門課程。課程對學生的影響受時間和內容的限制,教師不能有效的較長時間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及價值觀的分享。

高職院校重技能培養,輕理論知識學習。許多人士認爲高職生理論只需適度和夠用就行,有關理論知識的學習完全由有限的知識需要決定,學生的學習活動圍繞技能的培養即可,這種重實踐輕理論甚至硬生生隔離理論和技能的觀點,過去有段時間在高職院校得到一部分專家和教師的高度認同,高職學生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功利”地區別對待各門課程,這些都直接影響高職學生學習政治理論的積極性。而對於理論性較強的思政課,由於受高職學生社科人文基礎、學習能力、學習主動性等影響,其學習興趣和接受度就更低了。

思政課是高職學生學習爲人和處事價值判斷的迫切需求。高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目標使得絕大部分高職院校普遍實施“2+1”人才培養模式,即前兩年學生在校學習,第三年學生到企業實習,對於高職學生而言,實際上只有短短的兩年時間在校學習。離開了主要依據社會需要和教育規律精心設定的校園生活,走進自然的、完全由自己設計、因利益分配複雜的職場和社會,能否順利地適應和融入社會,並進行正確的價值判斷,能否樂觀而明智的對人和事進行選擇,並在個體和社會的座標系中找準自己的人生座標,對於只有兩年而非本科四年或更長時間校園學習生活的高職學生來說尤其緊迫,擁有處理做人和做事的正確方法和思考的策略是他們最真實最急需的發展需求,思政課則能促進他們心智水平的提高。

二、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學情分析的原則

爲了正確進行高職思政課程的學情分析,取得較爲客觀的學情分析效果,發揮學情分析對思政課程學習的作用,高職思政課程的學情分析應堅持一些基本原則。

(一)導向性原則

高職思政課程的學情分析是爲了切實瞭解高職學生的實際情況,從有利於學生個體發展的實際需要出發進行思政教學的針對性教育,進而提升學生整體接受教育的效果,對學生的思想和價值觀的發展起到有效的引導作用。思政教師透過學情分析進一步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並採取切實的措施有效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成爲學生人生的指引者和促進者。學情分析應根據現代社會對學生知識、能力、品德等方面的要求來確定學情分析的內容,引導學生重視知識、能力和價值觀三者作爲素質整體缺一不可的作用。因此,高職思政課學情分析的導向性原則要從如下幾個方面把握:一是從思政課程教育目標和策略上把握,提高高職學生對思政教師所希望學生認同和吸納的思想政治教育資訊,進而透過知識的同化和建構,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力;二是從注重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上把握,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美國學者勞厄說:“教育無非是一切已學過的東西都遺忘掉的時候所剩下來的東西。”這個東西就是素質,素質包括思想、文化、身心等方面,思想道德品質是素質之根本;三是從學生主體地位及個性化發展方向上把握。學情分析要捕捉高職學生的慾望和興趣點,瞭解學生思想和價值觀的困惑,把準學生思維和心靈的觸動點,從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踐行學生主體地位及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二)全面性原則

全面性原則要求構建學情分析體系時儘可能關注學習的主體性和學習對象的關係,弄清“是誰學”和“爲什麼學”,在分析思政課程育人目標和內容的實際需要上,全面準確地考察高職學生的實際狀況,從多個維度反映學生的整體情況,不能單一的從某個方面來論斷,這就要求分析的視野要儘可能寬闊。現代教育的理論和實踐已經證明學生不能簡單以好壞來定論,而應該比較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從而更理性、更全面地看待學生;“唯分論”不能客觀反應高職學生狀況,“唯技能”的弊端已經有了充分顯現。現代社會對高職教育服務社會的功能更爲合理和科學,不希望高職學生成爲社會職業的“機器人”,而是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健康的身心素質和專業的職業素質[1],這要求思政教師的學情分析在回答了“是誰學”的基礎上,儘可能在視野寬闊的基礎上更深入的、更全面地瞭解高職學生,找到高職學生與思政課程培養目標的“距離”。

(三)個性化原則

高職思政課的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思政課教學一般是面向全校所有專業實行大班授課,學生認知結構、專業個性和風格差異很大,這對高職思政教學的針對性教學帶來很大的難度。學情分析的本質是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點透過開展個性化分析,實施有針對性的實效性的教育。人的個性的形成是家庭、學校、社會共同作用相互影響的結果。家庭、學校、社會對生命個體的成人過程和成才過程的影響造就了每一個獨立特殊的個體的存在。個性、脾氣、稟性不同,每個學生的知識儲備程度、學習傾向、思維反應、學習興趣和個性心理特徵等不盡相同,這些個性差異對高職思政課教師的教學產生很大的影響。能否滿足學生的知識需求和情感渴求,除了遵循高職學生心理和行爲發展的一般規律外,個性化原則具有更加重要的現實意義。在高職思政課學情分析的個性化差異中,應善於將專業背景、職業技能、職業情感、職業素質的要求融合其中。

(四)層次性原則

層次性原則是爲了使不同階段學生的學習情況能夠分別呈現。將學情分析按照一定的結構,分爲不同的階段層次,層次之間有機結合,互有關聯,形成一個層次鮮明、要素完整並各有側重的學情分析體系,以達到科學的學情分析結果[2]。層次性原則主要有三個階段層次:首先是“前在層次”,對學生“前在”情況的瞭解和掌握,着重學生過去的背景分析,主要了解學生對思政課程總體看法如學習風格、學習內容、學習目標、學習的興趣和態度等,從而掌握學生以前對思政課程的觀察、思考和體驗所形成的相對穩定的認識。其次爲“現在層次”,對學生“現在”情況的觀察和總結。準確把握高職學生知識和經驗的起點,瞭解學生的基礎知識儲備,觀察思政課教學過程和學生學習過程的現實狀況,主要包括學生的情感認同、知識的運用和能力的提升,高職思政課程尤其要關注學生情感的觸動和價值觀的認同程度;最後爲“潛在層次”,評判學生狀況,透過學生參與課堂的程度,估測學生可能的發展,激發學生自身的潛在能力。

(五)可行性原則

可行性原則是指學情分析的過程一定要切實可行,既能滿足學情分析的需要,又能得到學生的積極響應、支援和理解,這是學情分析順利進行的動力,也是學情分析真實性的保證。

高職思政課由於對學生產生的作用是潛移默化的且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沒有高職專業課程教學可衡量的特定標準,又面向所有專業學生,學情分析比較複雜。首先要對學情分析的內容進行科學的、詳細的分解,思政教師可以從身心素質、道德品質、文化科學素養和通用的職業素養進行分析;其次分析學生三種狀態的綜合情況,即“前在”狀態、“現在”狀態和“潛在”狀態的發展情況;再次區分可測性顯性內容與難測性隱性內容,如思政課程知識掌握情況分析較易實施,屬於可測性顯性內容,而學生的情感認同、價值觀分析就是實施難度大的隱性分析內容,較難了解真實情況,使隱性內容顯性化、使學情分析具有“可測性”應是學情分析的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