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析建築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論文

學問君 人氣:2.67W

在學習和工作的日常裏,大家一定都接觸過論文吧,論文是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一種說理文章。一篇什麼樣的論文才能稱爲優秀論文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淺析建築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論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淺析建築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論文

摘要:在將建築文化傳承之前,必定要究其根本,探其本質,這也是重中之重。因爲建築文化並不是固有文化,更不是一成不變。要了解建築的歷史,以歷史爲基本點,深入剖析建築的特徵和特性,再結合文化特徵,將建築文化全面深入地挖掘其根本特點。這樣,對於傳承來說,纔會有精神的傳承,特徵的傳承,以及精髓的傳承。

關鍵詞:建築文化;傳承;融合;發展

建築與文化,是兩個不同的元素。隨着人類社會的發展,建築已經不再單純得屬於爲人類遮風避雨的空間,它的存在,也見證着人類的追求方向與思維轉變的成果。時間推移,建築作爲一門獨立的學科建設,經過不同時代的轉變,以及推陳出新,已然已經摸索出獨自的體系。因此,在人類大文化的範圍內,建築也創造出屬於自己特有的文化。既是社會大文化的分支體系,又屬於建築與文化特有的元素結合。建築是一種藝術,是一種三維與四維結合的特有藝術。建築的樣式,代表着當代美感的發展趨勢,也引領着其他各個設計領域的思潮。同時,建築也作爲一種交流元素,無聲地向觀者進行詮釋。詮釋着時代背景,詮釋着地域風情,詮釋着文化發展方向,詮釋着經濟實力,詮釋着主權命脈。建築,既有國界之分,又無國界之分。有國界之分,是因爲建築的背景故事不同,風土人情不同,地域文化不同,等等諸多因素,會導致,建築會在特定的地域內,呈現出的氣質會截然不同。無國界之分,則代表着建築作爲一種特殊的交流語言,在進行與造訪者的溝通及心靈的呼喚。因爲,世界上任何國家的建築,都會具有獨自的特點,多種設計方式的表現,都是以人爲本的設計手法,不論國界何處,都會適用於人。

1、建築文化的傳承

在不同的地域,都會有不同的地域文化,則會產生不同的建築文化。而建築文化的傳承,則需要時間的積累,一點一點得延伸發展。所謂傳承,就是一代接替一代,將原本的精神本質得以向前延伸,發揚光大。所謂傳承,就是將建築文化賦予命運和靈魂,不僅要讓建築的生命得以延續,更要將建築文化的靈魂得到釋放,凸出其本質,擴大其思想。在將建築文化傳承之前,必定要究其根本,探其本質,這也是重中之重。因爲建築文化並不是固有文化,更不是一成不變。要了解建築的歷史,以歷史爲基本點,深入剖析建築的特徵和特性,再結合文化特徵,將建築文化全面深入地挖掘其根本特點。這樣,對於傳承來說,纔會有精神的傳承,特徵的傳承,以及精髓的傳承。要由表及裏,由淺入深,不斷探求其根本,也就是建築的根本。包括建築的材料特徵,建築的表現手法,建築的表達方式,建築的空間構成,建築的結構構架,等諸多方面的元素。諸如,中國的古建築,其建築材料大部分運用木材質。主要原因是,中國古代盛產木材,木材質加工方便,易加工製作,再就是木材質施工較快,成型迅速。但是,缺點也非常致命,木材質易損,易發生火災,易腐蝕,經過幾年就需要翻修調整。像明清年間的紫禁城宮殿,是中國最大體量的完整木構件宮殿建築羣,經過了上百年歲月的洗禮,魅力依舊。因爲,意識到古建築文化的珍貴,所以會定期將建築羣進行修繕,爲了保護原有的樣貌,也在進行原樣的翻新,只是用料更爲科學。

例如,木建築表面的漆畫工藝,已經不會使用原來的漆藝,而是在漆料中加入耐腐蝕、耐損壞、耐火的塗料,進行表面的漆繪修復。屋頂的琉璃瓦片,修復難度也是相當大。因爲每一片琉璃瓦,都需要全面的修整,尤其瓦當部分,既要保證原有圖形的樣貌,又要保證色彩的還原度,而且琉璃瓦經過上百年的風霜雨打,壽命已經摺損,所以要想全方位的原貌修繕,則會有非常大的作業難度。

古建築的傳承,傳承的不僅僅是建築本身,更多的是傳承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歷史文化。而建築本身,也是國家發展的見證物,它最能反映時代的特點、歷史的特點、民族的特點,更代表着發展的歷程。所以,建築的傳承,並不只是表象的物質傳承,而是深入精髓的文化的傳承,給後人的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的積澱。中國,由古至今,歷經了五千年的風霜洗禮。在各個民族,各個區域,都留存有不同時代的古建築。這些古建築,對於現代的我們來說,是一筆無價的寶貴財富。對於這些古建築,在表面上,可以直觀得了解建築的建造手法和表達方式;而在更深層面裏,透過對古建築的勘測、研究、分析,可以瞭解中國在每個階段、每個時代建築產業發展的歷程。多方面的因素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建築文化,可以直觀得讓後人瞭解古人的思想,瞭解古建築科學,瞭解中國建築發展的全貌。古建築的存在,足以向世人證明中國建築文化的深厚功底,並且發揚四方,源遠流長。

2、建築文化的融合

任繼愈先生指出:“文化不是死的東西,它有生命,有活力,具有開放性和包容性,不同文化相接處,很快就會發生融匯現象。處在表層的生活文化(如衣食器用等),很容易被吸收,處在深層的觀念文化(如哲學體系、價值觀、思維方式等),不是一眼就能看透的,要有深厚的文化根基和較高的文化素養纔有可能發生交融。……這是一種高層次的融合,這種融合只有在雙方都有深厚文化基礎的偉大民族間纔有可能發生。”建築文化的融合,不只是表層意義上的表面相融合,需要更深層次得融合地域文化、民族文化,達到思想相交融,思維得到激烈得碰撞,方能獲取深層次的融合。而且,任何事物的融合,都不是沒有緣由,在某一層面上,都會達到一定的契合,獲得融合的結晶。建築的融合,不僅是建築元素與元素的融合,還有建築文化與社會文化的融合,多方面不同的因素融合在一起,會獲得更多不同層面的融合,導致不同的融合結果。

中國建築的空間觀與歐洲建築的空間觀是完全不一樣的。早期,中國的古建築講究的是平面文化,要有軸線定位。尤其,較大體量的建築羣,需要在規矩的矩形平面內,進行對稱分佈,達到東、西對稱,南、北對稱,進而達到軸對稱。而且建築爲一層構架,只是在平面橫向上延伸擴建,並不會在縱向上豎向發展,所以建築羣體在平面規劃上也甚爲龐大。歐洲國家的建築,主要是以石材爲主要建築材料,施工工期相對較長,因爲石材運輸速度相對較慢,施工難度也較大,建築的砌築,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而古時期的建築,大部分都是人工徒手建造完成,到後期纔會利用機器機械完成建築,所以針對於古時期的建築,想要短時間內完成,根本完不成,大部分的石材建築都需要經過上百年甚至數百年的時間來建造完成。而且歐洲國家的大型建築物,主要是以大體量爲主,例如教堂、宮殿、城堡,等等。歐洲的建築並不像中國古建築,講究的.是平面的軸對稱格局規劃。歐洲建築更注重的是體量的氣勢磅礴,室內空間開敞寬闊,舉架非常高,視覺效果極其開闊。

尤其是教堂的建造,一般教堂都是一層的結構,部分教堂有鐘樓的區域,則會設定從一層到達鐘樓樓頂的樓梯,樓梯的體量很小,基本可以透過一人或兩人行走。歐洲的教堂之所以會給人震撼的感覺,是因爲無論在教堂空間內部還是在教堂外部區域,教堂都會將人完全得“包裹”起來。因爲教堂是人們追求信仰的地方是人淨化心靈的空間,是人們受到洗禮的建築,所以教堂的設計建造,必須要承載人們的心理疾苦或是福樂喜至。當人們置身於教堂內部空間時,寬闊的空間,廣闊的視野,瞬間就會讓人們感受到自己的渺小,來體會上蒼的造化。而當人們置身於教堂的外部空間時,教堂的神聖感、使命感,都會傳遞給人們。這些感受是透過建築的外在形態來表達的,透過建築特有的語言進行傳播,包括建築的表現手法及建築特點,都會將建築的精神傳遞給觀看者。古時期,國內外的建築差異比較大。隨着發展,各個國家之間相互往來,將本國文化向外傳遞的同時,各個國家也會汲取其他國家的文化,吸收精華部分,並且與自己本國的文化相結合,進行改良和翻新,做到了文化的融合。建築文化的融合,早已成爲各個國家之間溝通會訪的融合結果之一。因爲建築,相當於地域的座標,會第一時間將國家本土的文化、理念傳遞給造訪者。建築文化相當於一面旗幟,直觀得將文化和思想真實反應出來。而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溝通交流,也導致着建築文化的交流於融合,尤其發展迅速的時期,建築手法的融合,建築方式的融合,建築材料的融合,建築理念的融合,已經早已成爲各國之間友好發展的橋樑。在當今時代,建築文化猶如一面鏡子,相當直觀得表達出本土領域的文化特點和文化特色。建築文化不僅是無形的,更是擲地有聲得將區域文化的特徵,運用當地最具有代表性的特殊符號進行表現。所以,不論社會發展速度如何,發展方向如何,建築文化都必須做到代代傳承,與時代一同發展。

參考文獻

[1]漢寶德.中國建築文化講座[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1

[2]吳慶洲.建築哲理、意匠與文化[M].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