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試析亞里士多德正義觀探新

學問君 人氣:2.33W
試析亞里士多德正義觀探新

論文關鍵詞:亞里士多德 政治正義觀 經濟正義觀 法律正義觀 
  論文摘要:亞里士多德對正義問題的論述極其豐富、深刻,“中道是適用一切政體的公理”、“給他人以應得,取己之應得”、“法律,正義的化身與體現”等正義思想體現了亞里士多德政治正義觀、經濟正義觀、法律正義觀的基本理念,後世正義理論的研究者都或多或少從其中吸取養分。 
  正義歷來被視爲人類社會的美德和崇高理想,是人類生生不息的追求。然而什麼是正義?長期以來,這個問題一直人們議論的熱點和爭議的中心。正如博登海默所說:“正義有着一張普洛透斯似的臉,變幻無常,隨時可呈現不同形狀並具有極不相同的面貌。”被馬克思稱爲“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的亞里士多德對正義也進行了豐富的論述。本文擬從政治、經濟、法律綜合視角去探析亞里士多德正義觀之深刻內涵。 
    一、“中道是適用一切政體的公理”—政治正義觀 
    政治正義一直是西方政治哲學家所關注的中心問題之一。作爲古希臘時代政治哲學的代表,亞里士多德認爲,政治正義是爲了自足存在而共同生活,只存在於自由人和比例上或算術上均等的人之間。又指出,善德在行於中道,以毋過毋不及的中間境界爲最佳,而這同樣適用於政體,中道是適用一切政體的公理。 
    亞里士多德認爲,在一切城邦中,所有公民可以分爲三個部分(階級)—極富、極貧和兩者之間的中產階級,在這三個階級中,極富階級是寡頭勢力,他們本性狂暴,只願發號施令,不肯接受任何權威的統治,他們的偏見是財產,認爲財產的不平等是一切都不平等的根據,因而他們不堪爲政。極貧階級是平民勢力,他們僅知服從而不堪爲政,就全像一羣奴隸,他們的偏見是自由,認爲一切相等則萬物相等,提倡絕對的民主和自由,是一種憑所得的習性,它的特點在於適度,因而他們也不堪爲政。中產階級爲民主勢力,是中道的化身,最能順從理性而不趨向極端。處於小康狀態的中產階級既不會像究人那樣圖謀他人財產,他們的財產也不像富人那樣多得足以引起窮人的凱覷,既不對別人耍陰謀,也不會自相殘害,而且它人數衆多,不會爲貧富兩極所操縱,自身又沒有野心,中產階級主政足以使城邦政治走上正軌,消除政治上的混亂和內江,導致社會的長治久安。由此,亞里士多德認爲以中產階級爲基礎組成的共和政體是各類政體中最爲理想的政體,共和政體崇尚中道,集寡頭政體和平民政體之所長,混合了貧富利益,兼顧了資產階級和自由出身的人們,同時共和政體克服了其他政體的種種弊端,最具有穩定性和持久性,他說:“凡是和最好政體愈接近的品種自然比較良好,凡離中庸之道愈遠的品種也一定是惡劣的政體。 
    亞里士多德以中道爲特色的政治正義觀具有明顯的歷史和階級侷限性。他把以一個自身並不穩定的中產階級爲基礎的共和政體作爲穩定當時希臘奴隸主階級國家動盪不安狀況的救命良方是不可能有效的,也不可能意識到人民羣衆纔是歷史發展的主體和動力,才能保持國家穩定、社會發展,在他看來,當時作爲人民羣衆主要組成部分的奴隸只是一種有生命的工具,是奴隸主財產的一部分。因此,亞里士多德的中道根本不可能從根本上緩解階級矛盾,達到社會的安定、和諧。 
  二、“給他人其應得,取己之應得”—經濟正義觀 
    關於應得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希臘的神話、史詩等等,而梭倫是第一個將它與正義概念直接聯繫起來的,他最早在正義概念中引人了“給一個人以其應得”這樣一個含義。亞里士多德認爲,梭倫的正義在於應得的思想表達着具體的正義的積極意義,即在對於他人的方面給一個人其應得,而在對於自己的方面取己之應得。他說:“不同品類的人們各盡自己的功能來有所貢獻於社會,也從別人對社會的貢獻中取得應有的報償。” 
    1.分配正義,表現在榮譽、財物以及合法公民人人有份的東西的分配中,其原則就是比值相等,亞里士多德認爲公正就是某種比例,而這種比例並非抽象數目所獨具,而且由普遍數目所形成,比例就是比值相等,就是中間,不公正就是違反比例,不公正的人所佔的多,受公正待遇的人所得的好處少,所以,在選擇惡時寧小毋大,在選擇善時則越大越好,實際上,亞里士多德承認,每個人按照各自的所值分配,各取所值的原則是公正的,無可爭議的,但問題的實質在於各派對“價值”聲明各依據自己的立場作出了矛盾對立的不同解釋,他指出:“平民派說,自由纔是價值,寡頭派說財富纔是價值,而貴族派則說,出身高貴就是德性。對分配的公正的不同解釋造成了城邦的內部的對立和衝突,亞里士多德只得採取“中道之道”,但並沒有真正解決這個矛盾。 

    2.交換正義。亞里士多德認爲交換性的正義產生於經濟交往互惠關係之中,它遵循比例原則而不是按照均等原則。他舉例說:“設定營造師爲A,製鞋匠爲B,房屋爲C,鞋子爲D,那麼營造師要從製鞋匠那裏得到他的成果,又把自己的成果給予鞋匠,如若在比例上首先相等,回報就隨之而來,交換就出現,如果不是這樣,交換就不存在。在這裏他已涉及到了現代交換正義的思想,即指人與人之間進行交換時所應遵循的合理的原則和對交換行爲進行評價的正確的標準。亞里士多德着重指出了交換時所應遵循的兩大原則:(1)交換比例的`等價性原則—交換正義的核心。他說:“倘使不存在等價,也就沒有交換。僞既然要進行等價交換,就要對交換的東西在某種形式上相比較,以確定其價值。對此,馬克思給予很高的評價,他說,亞里士多德最早分析了許多思維形式、社會形式和自然形式,也最早分析了價值形式,在商品的價值表現中發現了等同關係,正是在這裏閃耀出他的天才的光輝。(2)平等原則—交換正義的前提。人們之所以進行交換,就在於透過交換可以互通有無,使每個人的需要得到更好的滿足。而交換是透過其等價性而得以實現的,等價交換要得以存在,就必須肯定人的平等人格,承認人的平等權利。因此,正是交換關係將人們從等級關係中解放出來,確立了人與人之間的平等關係。既然交換是享有平等權利的平等人格之間的互利、等價的交換,那麼交換的正義就是要保證交換的平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