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產業結構對安徽省經濟增長影響的分析

學問君 人氣:3.11W
  

摘要:結構主義認爲產業結構的變動會增長,本文以安徽省1990—2000年爲例,實證了三大產業以及產業內部結構變動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結果表明,十一年間安徽省產業結構有所優化,但經濟外向度低,缺乏強有力的經濟增長點,需要透過加快化進程來推動全省經濟總量的快速增長。

關鍵詞:產業結構 經濟增長 影響分析

1.引言
    產業結構是指再生產過程中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產業組成狀態。20世紀30年代初,英國經濟學家費希爾(A. Fisher)首先提出三大產業的概念。結構主義認爲:要素從低收益部門向高收益部門流動,直接影響到經濟資源的合理配置和經濟資源的利用效益,從而對經濟增長產生重要影響。庫茲涅茨(1949)也認爲:一個國家國民收入的度量必須從產業結構的角度去衡量。因而,如何具體量化產業結構調整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是一個值得的。
    本文研究的是1990—2000年的安徽省經濟增長狀況。全文結構爲:首先介紹產業結構對經濟增長影響的計量模型,然後分別從總產出、經濟規模和要素效率、投入——產出角度實證分析產業結構對安徽省經濟增長的影響,最後得出結論並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2.模型的構建及數據說明
    2.1模型設定
    本文中生產函數遵循 Cobb—Douglas生產函數,具體形式爲:
    Y=AKαLβeε
    Y表示國民收入;K表示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資本存量;L表示勞動力要素的投入量;α和β分別表示資本和勞動力的產出彈性;ε是隨機擾動項,表示除資本和勞動之外其他生產因素對生產的影響。
    不同的產業結構對總產出影響的函數Y=F(Y1,Y2,…,Yk,ε)(Y表示總產出;Yi,i=1,2,…,k,表示第i產業的產出量,ε是隨機擾動項),可利用以下計量模型研究產業結構的變化對經濟增長的貢獻:
    lnY=β0+β1lnY1+β2lnY2+…+βklnYk+ε (1)
    不同的產業對總產出的影響是透過對生產規模和要素效率兩方面產生作用的,可利用下列模型對此加以量化:
    lnY= (α1X1+α2X2+…+αkXk) lnK+ (β1X1+β2X2+…+β    kXk) lnL+γ1X1+γ2X2+…+γkXk+ε (2)
    其中Y表示總產出;K表示資本使用量;L表示勞動力要素的投入量;Xi,i=1,2,…,k,表示各產業的產出佔總產出的比例。

    2.2數據說明
    根據可代表性和可得性的原則,本文從1990—2000年安徽省統計年鑑中獲取基礎數據,並結合實際分析需要,對其進行了必要的修正。
    2.2.1產出模型。本文選用GDP代替,並根據價格指數,以    1990年爲基期價格進行了相應的調整。
    2.2.2資本投入數據。本文以固定資產投資額替代,並用固定資產投資縮減指數進行相應的修正,扣除折舊後資本存量。
    2.2.3勞動投入數據。勞動投入量包括就業人數、勞動時間、勞動強度、勞動質量等衆多方面,但由於資料限制,本文以各年度各產業從業人數作爲該數據。

3.產業結構對安徽省經濟增長的實證研究
    3.1產業結構對總產出的影響分析
    根據以上修正數據,運用SPSS統計軟件進行迴歸分析可得以下經濟模型:
    lnY=1.088+0.295lnY1+0.424lnY2+0.281lnY3  (3)
    (23.666)(20.701) (14.576)(10.584)
    R2=0.999        DW=1.722
    透過方程(3)可得出1990—2000年安徽省第一、二、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第一、二、三大產業對總產值的產出彈性,即第一、二、三產業產出量各增長1%,分別會導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0.295%、0.424%和0.281%,而十一年來,第一、二、三大產業總產出佔國內生產總值的平均比重分別爲27.065%、43.133%和29.802%,這樣一來,第一、二、三產業如果各增加一個單位的比重的產值,總產值將分別會增加1.0899、0.983和0.9428個單位。三大產業對GDP的貢獻排名爲:一、二、三,但相差不大,一產不弱、二產也不強,看不出強有力的經濟增長點。
    爲了更加具體的分析產業結構包括產業內部結構調整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把佔據二、三產業較大份額的工業(37.63%*,Y21)、建築業(5.494%*,Y22)、運輸倉儲郵電通信業(5.625%*,Y31,簡稱郵電交通業)、批發和零售貿易餐飲業(9.169%*,Y32,簡稱商貿餐飲業)加上農業(Y1)代入模型進行迴歸分析,得到方程(4):
    lnY=1.93+0.301lnY21+0.289lnY1+0.352lnY32  (4)
    (8.105)  (3.69)    (7.889)    (5.312)
    R2=0.998   DW=1.594
    對總產出影響較爲顯著的有工業、農業和商貿餐飲業。方程(4)表明商貿餐飲業對總產出的產出彈性最大,且其所佔份額不到10%,因而其單位貢獻率也最高,這可能是由於安徽省正處於溫飽向低水平小康過渡階段的消費結構所決定的。工業對總產值勤產出彈性雖然也相當可觀,但由於其較大的比重,單位產出對總產值的拉動並不如預期中的理想。

    3.2產業結構對生產規模和要素效率的影響分析
    前面進行了產業結構對總產出的因素分析,但是這些產業是以哪一種方式影響經濟增長的,是影響經濟的生產規模,還是影響要素的生產效率?
    根據SPSS統計軟件對基礎數據進行迴歸分析,得以下計量模型:
    lnY=7.521+1.9527X2lnL+6.313X3lnL-16.283X3 + 0.48 X3lnK (5)
     (65.727)  (3.198)   (3.3)       (-3.57)   (6.073)
    R2=0.982  DW=1.862
    lnY=6.714-0.465X21lnL-5.818X22lnK+20.234X22lnL-32.81Y31 + 5.646 X31lnK (6)
    (56.825)  (-3.885)   (-3.058)     (3.416)     (-4.914)    (4.101)
    R2=0.974  DW=1.653
                
    *表示該產業1990—2000年產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平均比重
    以上模型參數表明,第二產業對勞動要素的產出效率是一種正影響,其份額增長1%,
    將使勞動的產出彈性增加1.9527%,也就是說有利於勞動要素所有者收入的增加,但這種正影響是由建築業拉動的且貢獻巨大,這與大量剩餘勞動力透過建築業獲取相當的收入報酬的現實是相吻合的,而工業對勞動要素產出效率的影響則爲負的。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因素分析表明有利於勞動要素和資本要素的生產效率的提高,其中對勞動要素的效率貢獻明顯大於對資本要素效率的貢獻,但對整體經濟規模的影響卻是負的,具體因素分析的結果表明主要是由郵電交通業所造成的負影響。

    3.3三大產業相對要素生產率的比較
    相對要素生產率是各產業的產值比重與要素投入的比重之比,反映了產值結構與要素投入結構的相對變動關係。透過分析各產業勞動和資金的相對要素生產率,可從投入——產出角度衡量要素投入結構的變動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表 安徽省三大產業相對要素生產率(1990——2000年)
    年份 相對勞動生產率 相對資金生產率
    第一產業 第二產業 第三產業 第一產業 第二產業 第三產業
    1990 0.54 2.43 1.62 3.06 0.65 0.82
    1991 0.41 2.67 1.95 2.28 0.76 0.89
    1992 0.42 2.58 1.8 2.87 0.67 1
    1993 0.42 2.7 1.4 3.53 0.78 0.82
    1994 0.36 2.31 1.41 3.68 0.81 0.86
    1995 0.48 2.42 1.27 4.5 0.79 0.72
    1996 0.46 2.56 1.26 5.56 0.75 0.77
    1997 0.46 2.62 1.22 5.83 0.73 0.8
    1998 0.44 2.6 1.27 5.06 0.76 0.8
    1999 0.43 2.52 1.34 4.62 0.77 0.8
    2000 0.41 2.5 1.35 4.15 0.81 0.79
      資料來源:根據《安徽省統計年鑑》數據整理計算
    第一產業的相對要素勞動生產率小於1,表明第一產業中聚集着大量的剩餘勞動力;第二產業的相對勞動生產率最高,表明其勞動最具有效率;第三產業的相對勞動生產率大於1,一般情況應該呈下降趨勢,表明其具有吸納大量勞動力的能力,但安徽省自1997年以來反呈上升趨勢,2000年第三產業佔GDP的比重比1997年上升了4.2百分點,而就業比重僅上升了0.8%,這說明近期透過第三產業增加就業崗位的潛力有限。資金生產率方面,由於該數據是由固定資產投資額經過修正得來的,第一產業由於土地投入無法衡量而忽略一些實際佔用的資金,所以導致資金要素生產率過分偏高,但其總的趨勢是大致爲自1991年先上升至1997年後開始下降,合適的解釋是1991年安徽省遭受特大洪澇災害,農業損失最爲嚴重,其後一段時期農業恢復性增長,投入是有效率的,但1997年後隨着全國農產品相對過剩的買方市場的形成,農業利潤進一步下降,導致農業投資不足;第二產業90年代後期逐步上升,說明其資金要素使用效率在提高;第三產業則較爲穩定。4.結論及政策建議
    4.1結論
    安徽省十一年間三大產業比例由37.41:38.22:21.87轉變爲24.1:42.67:32.23,第三產業比重超過第一產業,第二產業份額有所擴大。總的看來,全省產業結構有所優化。但從產業結構對增長的貢獻來看,沒有經濟增長的主導支撐力量,商貿餐飲業、建築業等產業較爲迅速,拉動着GDP的增長,一方面是由於流通業的先導性地位,流通功能得到進一步強化,市場在引導生產、配置資源的過程中發揮了越來越大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因爲這些產業相對爲自給型,內需市場的活躍成爲支撐我省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則由於缺乏有活力的,產品競爭低,無法與外界形成有效的分工以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從相對要素生產率來看,根據庫茲涅茨透過40個國家1948—1954年間的相對勞動生產率得出的結論:人均國民收入水平越高的國家,第一產業與第二、三產業間的相對勞動生產率差距越小,而安徽省的產業結構調整未能出現這一理想的預期結果,其原因在於安徽工業基礎薄弱,經濟總量過小,制約第三產業進一步發展的空間(安徽省2000年的第三產業佔GDP比重爲33%,同期經濟發達的江蘇省這一比例爲36%,差距並不明顯),剩餘勞動力無法有效地轉移出去。從各方面情況看,安徽省的經濟結構還不夠合理,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還比較緩慢,三大產業之間的調整還未能進入良性循環推動經濟的快速發展,安徽省的產業結構還急待提升。

    4.2政策建議
    以上分析表明,安徽省需要制定積極的產業政策,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提高經濟的外向度水平,優化資源配置,推動經濟增長。
    4.2.1加快工業化進程,促進外向型經濟的形成
    對於安徽這樣一個還處於工業化初期的省份來說,第二產業尤其是工業的發展對經濟總量的增長具有重要的意義,可以爲第一產業增加附加值,爲第三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創造基礎。安徽經濟的薄弱之處在於外向度差,無法分享專業分工帶來的生產力快速飛躍,以實力以及現在的經濟發展狀況,技術和服務的區域之間的分工還很難形成,最爲現實的就是實現產品生產的分工。而要提升產業結構就要加快工業化進程,擺脫原料產地的.不利分工地位。90年代後期,安徽第二產業的名義年增長率爲8.5%(江蘇省1978—1999年第二產業增長速度爲13%),難以起到帶動全省經濟快速發展、縮小與發達地區差距的作用。安徽應創造透明的投資環境,更加積極地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建設製造業加工基地;選擇產業關聯性強、帶動輻射性大的工業行業作爲戰略性產業加以培育,改善經營管理,加快技術改造和工業項目的固定資產投資,培育企業核心競爭力,形成一批工業企業航母;同時透過創新和市場準入放開,打破所有制界限,培育一大批專業小巨人,發展江浙滬等發達地區重點發展產業的上游產業,形成合理的配套生產,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以形成經濟的活力。在工業化進程中,安徽還應注意發揮比較優勢(如勞動力價格、農產品資源等優勢),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如農產品加工業,加快剩餘勞動力轉移的步伐,從而取得工業化進程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步提高的良好局面。
    4.2.2圍繞工業化主題協調發展服務業
    農業小部門化的趨勢不可阻擋,第三產業的發展也依賴於第二產業的發展創造新的空間,但我們不可因此而走片面的工業化道路,單純追求產業結構高度化,正如1991年特大洪災把安徽省一產比重一下子下降了近十個百分點,這並不能說明安徽的產業結構得到了優化。而且第三產業的平衡發展也有助於給第二產業生產提供配套服務,優化經濟環境。隨着低層次小康生活水平的實現,安徽近期傳統消費增長受到一定的抑制,2000年、2001年、2002年安徽省消費品零售額增速分別比全國平均水平低2、1.7、1.3個百分點。所以要加大經濟執行環境治理力度,打擊非法經營和商業欺詐行爲,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改善市場的執行環境,提高人們的心理預期。順應隨着人們的消費觀念發生改變,消費、綠色消費、休閒消費、健康消費成爲主流,更加註重生活品質的提高,提升消費檔次。不斷深化流通企業的改革,發展連鎖經營、物流配送、商務等新型流通方式,使流通行業在促進消費、引導生產的作用不斷增強。將第三產業的發展與第二產業的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在爲生活提供優質服務的同時積極發展爲生產服務的第三產業。在外向度較高的一些服務業,如業,創造條件完善服務體系先行發展。這些服務業的發展具有廣闊的前景,且對經濟結構的優化都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1]劉偉、李紹榮:《所有制變化、經濟均衡增長及要素效率提升》載《經濟》2001年第1期
[2]吳方衛、孟令傑、熊詩平:《農業的增長與效率》,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3]褚保金、楊穎:《產業結構調整對江蘇省經濟增長的分析》,載《中國農村觀察》2002年第2期

畢業論文蒐集整理:

產業結構對安徽省經濟增長影響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