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談辨體-辨病-辨證診療模式的臨牀運用

學問君 人氣:1.56W

“三辨”模式應以“辨體”爲主的第二種情況是“未病先防”,即亞健康狀態的干預和某些慢性疾病的早期預防。以下是小編J.L爲大家分享的關於辨體-辨病-辨證診療模式的臨牀運用之論文範文。

談辨體-辨病-辨證診療模式的臨牀運用

診療模式是人們對於醫療活動內在規律認知的反映,診療模式的實用性和先進性直接關係到臨牀水平與療效。中醫界存在片面強調辨證論治的情況。事實上,中醫臨牀診療模式不應是單一的,而應是多種診療模式相互結合應用。我們以中醫體質學等中醫基礎理論爲基礎,結合多年臨牀經驗,將辨體、辨病、辨證相結合,建立了辨體-辨病-辨證診療模式( 簡稱三辨模式) ,可拓展臨牀思維空間,豐富了中醫臨牀診療體系。“三辨模式”應從何“辨”入手,施治應以何“辨”爲主,我們透過分析“辨體爲主” “辨病爲主”“辨證爲主”幾種情況,總結了“三辨模式”的常規應用模式。

1 “三辨模式”的理論基礎

“三辨模式”實際是“人-病-證”的綜合診斷,體現“體-病-證”的一統觀。多年來臨牀存在單純強調辨證論治診療模式的現象,從某種意義上束縛了中醫工作者的診療模式和治療思路,因此,應用好“三辨模式”以提升臨牀療效,首先要解放思想,透過臨牀實踐來檢驗診療模式的效果。

1. 1 “主病主方論”是“三辨模式”的思想武器

根據清代徐靈胎《蘭臺軌範》中提出的“主病主方主藥”構想,我們將主病主方的內涵界定爲: 高度針對貫穿整個疾病始終的主導病機,以一方爲主,並可根據病情、證候、體質的多樣性,據主方加味,體現“體-病-證”的一統觀。臨牀實踐已經證明了主病主方論的意義與價值,中醫應學會識病辨病、以病統證、據病施方,透過臨牀實踐,嘗試深入研究“某病”,抓住“病”的主導病機,由博而約,不斷凝鍊醫療經驗,形成自己的“主方”。

辨病論治是“三辨模式”的關鍵所在,而“主病主方論”是辨病論治的理論基礎,也是“三辨模式”診療疾病的重要思想武器。用好“三辨模式”必須深刻理解“主病主方論”。沒有主病主方的思想, “辨病”就失去了支撐, “三辨模式”也就失去了穩定與協調,難以在臨牀上取效。

1. 2 中醫體質學是“三辨模式”的理論基礎

辨體論治是以人的體質爲認知對象,從體質狀態及不同體質分類的特性,把握其健康與疾病的.整體要素與個體差異,制定防治原則,選擇相應的治療。中醫體質學是辨體論治的理論基礎,也是“三辨模式”最重要的理論基礎。中醫體質學是中醫基礎理論中一門新興的學科。瞭解中醫體質學是應用“三辨模式”的基本功,只有準確辨識患者的體質,明晰中醫體質與特定疾病的相關性,掌握中醫體質調整的方法和手段,才能在臨牀上用好“三辨模式”。

2 “三辨模式”的常規應用模式

我們將“三辨模式”常規應用模式總結爲:先病後體,結合辨證,序貫用方。其含義是: 在臨牀病情明確的常規情況下應用“三辨模式”應以“辨病”爲先,抓住疾病主要病機,明確“主病”,制定“主方”,配合“專藥”,同時結合患者體質特徵和證候特點加減用藥; 隨着疾病病程的變化,當症狀緩解、疾病表現已不突出時,逐漸轉向以辨體爲主,結合辨證辨病,鞏固療效,調整體質,治本防復。以潰瘍性結腸炎爲例說明。患者,男,55 歲,2001 年7 月31 日初診。主訴: 腹痛、腹瀉、黏液便間斷髮作15 年。現病史:每日晨起腹瀉、黏液便,伴左少腹隱痛,三餐後半小時復又臨廁,夜間大便2 ~ 3 次,腹部脹氣,腸鳴排氣,裏急後重,反覆發作。西醫診斷爲潰瘍性結腸炎。處方: 桂枝10 g,烏梅15 g,細辛3 g,黨蔘10 g,生薑3 片,黃芪15 g,白芍10 g,炙甘草6 g,防風10 g,陳皮6 g,蒲公英15 g,黃連3 g,馬齒莧15 g,神曲10 g,白朮10 g,飴糖適量( 1 湯匙) 衝入。30 劑,水煎服,每日1 劑。2001 年9月21 日二診: 前方投烏梅丸合黃芪建中湯、痛瀉要方合劑,下泄黏凍物減少。處方: 黃芪15 g,補骨脂10 g,白朮10 g,防風10 g,烏梅15 g,仙鶴草15 g,吳茱萸10 g,地榆10 g,罌l殼10 g,白頭翁10 g,石榴皮10 g,白及10 g,五倍子10 g,兒茶6 g,木香6 g ( 後下) ,馬齒莧15 g,赤石脂10 g ( 布包) ,訶子10 g。30 劑,水煎服,每日1劑。2001 年10 月15 日三診: 大便次數由每天十餘次到目前的六、七次,大便形狀由稀便有黏液到成型,腸黏膜脫落現象由明顯減少,伴腹脹、矢氣、時有腹痛,仍感裏急後重。處方: 烏梅15 g,黃芪20 g,補骨脂10 g,白朮10 g,防風10 g,仙鶴草15 g,吳茱萸10 g,地榆10 g,白頭翁10 g,石榴皮10 g,秦皮15 g,赤石脂15 g ( 布包) ,白及15 g,馬齒莧15 g,厚朴10 g,生薑3 片,罌l殼10 g,肉豆蔻6 g ( 後下) 。30 劑,水煎服。藥後患者排便次數顯著減少,大便溏薄、黏液狀態減少,逐漸成形。仍宗前法加減調治,前後歷六診而治癒。按: 此例患者診斷明確爲潰瘍性結腸炎,在臨牀診治時即以辨病爲主,以“主病主方論”爲指導,選用烏梅丸、黃芪建中湯及痛瀉藥方合方論治,並以此爲主導思路前後據證加減化裁。待病情控制後,仍以烏梅丸兼以調治其體質。此外,臨牀中還有兩種情況應採用辨病爲主,結合辨體、辨證的方式加以治療。一是病情緊急且進展迅速,此類情況一般起病急驟、症狀突出、病情發展迅速,此時務必採用辨病施治,力求快速有效阻止病情發展,緩解症狀,如腦卒中、功能性子宮出血、急性胰腺炎等。二是診斷明確又無證可辨,此類情況患者往往西醫診斷明確,但是無明顯證候可辨,此時也應以辨病爲主,如神經官能症、頸椎病等。模式一詞是指“事物的標準樣式”,但模式不是機械的、一成不變的,特別是在“三辨模式”的臨牀實踐中,廣大醫生多數情況下可參考使用“先病後體,結合辨證,序貫用方”的常規模式,但同時也應注意根據具體的情況靈活運用。

3 何時以“辨證”爲主

辨證論治是運用中醫理論觀察分析診斷疾病,確定治療疾病的原則和方法。作爲中醫診療的一大特色,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臨牀實踐中,辨證論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三辨”模式是辨體、辨病、辨證的綜合運用,能夠更好地發揮辨證論治的特點和優勢。在臨牀應用“三辨模式”時,以下兩種情況應以辨證爲主,結合辨病、辨體進行診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