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腦血管痙攣的內科防治進展

學問君 人氣:1.55W

腦血管痙攣(Cerebrovascular Spasma,CVS)是蛛網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的嚴重併發症,其最直接的後果是引起劇烈頭痛發作,或意識障礙,或遲發性腦缺血(Delayed Cerebral Ischemia,DCI),併產生相應的局竈性神經功能缺失症狀。一旦出現上述情況,不少臨牀醫生爲了解病情及制定治療方案,往往會多次爲患者行腦部影象學檢查(如頭顱CT,DSA等),從而使不少患者承受不小的精神負擔和經濟負擔。目前普遍認爲,SAH發生後CVS的發生率約爲10%~60%左右,可見仍有相當不少SAH患者不會發生CVS。因此積極探索哪些SAH患者易於發生CVS,並儘早採取預防和治療措施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就這方面的進展狀況進行綜述。

腦血管痙攣的內科防治進展

1、CVS的危險因素

1.1 低齡:低齡是CVS易發的獨立危險因素。研究發現,年齡<50歲的低齡人羣易發生症狀性腦血管痙攣[1-2]。Reilly等認爲,年齡在4O~59歲的SAH患者更易發生。低齡者不僅易發CVS,而且一旦發生,往往較爲嚴重[3]。陳高等發現,重度CVS組的年齡明顯小於無CVS組和輕中度CVS組的年齡,並認爲年齡與CVS程度呈弱負相關[4]。出現上述情況,主要是因爲低齡者不存在腦動脈硬化或較輕,對引起腦血管收縮的.物質如內皮素,5-羥色胺等較爲敏感所致。這是目前的普遍看法。

1.2 出血量大(Fisher分級≥Ⅲ級):出血量大不僅是引起CVS發生的危險因素,同時也影響CVS病情的嚴重程度。目前,多采用Fisher分級(頭顱CT掃描所見,Ⅰ級:未發現血液;Ⅱ級:血液厚度<1>1 mm;Ⅳ級:伴腦實質血腫或腦室積血)判斷出血量之大小。羅勇等發現,Fisher 分級Ⅲ~Ⅳ級患者CVS發生率明顯高於Fisher 分級Ⅰ~Ⅱ級者[5]。而發生重度CVS的患者中,發現有腦內血腫即Fisher Ⅳ級者遠高於輕中度CVS及無CVS者[4]。因此,遇到Fisher分級≥Ⅲ級的SAH患者務必引起重視。

1.3 動脈瘤:顱內動脈瘤是SAH最常見的病因。邵連彬等發現,107例有動脈瘤的SAH患者中,發生痙攣66例,佔61.7%;非動脈瘤性SAH患者39例,發生痙攣2例,佔5.1%,兩者差異明顯,因此認爲CVS的發生與動脈瘤的存在密切相關[6]。

2、CVS的內科防治

2.1 藥物防治

2.1.1 鈣離子拮抗劑:尼莫地平是目前防治CVS最常用的Ca2 +拮抗劑。該藥可以透過抑制Ca2 +內流,鬆弛血管平滑機發揮抗CVS作用。新近薈萃分析顯示,尼莫地平能夠顯著減少SAH後DCI症狀及CVS所致的死亡和傷殘[7];且尼莫地平防治SAH後CVS安全有效[8]。此外,法舒地爾作爲一種新型的Ca2 +拮抗劑,在防治CVS方面與尼莫地平效果相當,甚至優於尼莫地平[9-10]。

2.1.2 自由基清除劑:依達拉奉是目前應用較爲廣泛的自由基清除劑,近年來用於防治CVS也收到了良好效果。動物實驗表明,依達拉奉能有效防治CVS[11]。臨牀研究發現,該藥可有效的降低氧自由基水平,緩解遲發性CVS[12];並且改善SAH患者神經功能缺失症狀和傷殘程度[13]。

2.1.3 其他:罌鹼是一種鴉類生物鹼,對血管,心臟或其他平滑肌具有非特異性鬆弛作用,可以擴張血管,解除血管及平滑肌痙攣。該藥用於防治CVS取得良好效果。動物實驗表明,早期鞘內注射罌鹼對SAH後實驗性CVS有治療作用[14]。Gupta等發現,鞘內注射罌鹼不僅可以明顯減輕CVS,改善大部分患者的DCI症狀,並且是安全的[15]。國內近年研究發現,鞘內應用罌鹼對大部分的SCVS有效,並且無明顯不良反應[16]。

2.2 非藥物防治

2.2.1 亞低溫:亞低溫治療腦出血及腦梗死療效確切,用於CVS的防治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效果。動物實驗表明,33℃~35℃亞低溫能夠顯著降低SAH後CVS的頻度和強度[17]。研究發現,34℃~36℃亞低溫可以減少SAH患者CVS的發生率,縮短CVS持續時間,防治CVS[18]。然而,到目前爲止,對亞低溫防治CVS的臨牀報道並不多見,其確切的作用機制也尚不明確。但權崢嶸發現,經亞低溫治療後SAH患者血漿中的內皮素-1水平顯著下降,並推測,亞低溫可能是透過抑制內皮素-1的分泌而緩解CVS的發生和發展的;邢紅霞等認爲,亞低溫可能透過促進降鈣素基因相關肽(CGRP)mRNA表達上調而達到防治SAH後CVS的作用的。但上述兩人的觀點並沒有得到更多研究證實。因此,目前對亞低溫防治CVS仍需進一步研究。儘管如此,亞低溫療法無疑給CVS的防治開闢了新的思路。

2.2.2 腦脊液引流、置換:臨牀觀察發現,早期腦脊液置換可以迅速改善劇烈頭痛症狀,降低CVS發生率。Kwon等認爲,腦脊液引流能很好的預防CVS,並改善神經功能和預後。對腦脊液引流置換,目前較普遍做法是:常規腰椎穿刺,測顱內壓。對顱內壓正常者,緩慢放出腦脊液5.0 ml,緩慢注入等量生理鹽水,如此反覆置換2~3次,最後鞘內注射2.0~5.0,mg,拔出針心,穿刺部位加壓包紮固定。當顱內壓>300 mmH2O時,立即快速靜脈滴注甘露醇250 ml,待顱內壓降到300 mmH2O時以下後再予引流置換。一般每1~3天1次,視患者具體情況,可酌情置換5~7次。該方法簡單、方便、經濟,療效可靠,便於各級醫院採用。

3、展望

隨着對SAH後CVS認知水平的不斷提高,防治CVS的方法越來越多樣化。臨牀上,單純採用哪一種辦法和措施,效果有時不甚滿意,因此多采用綜合治療。科學技術在日新月異的發生變化,相信今後在防治CVS方面會有更多、更好的藥物和措施不斷涌現。

參考資料:

[1] Rabb CH,Tang G,Chin LS,et a1.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factors related to symptomatic cerebral vasospasm[J] Neurochir(Wien),1994,127(I/2):27.

[2] Tamatani S,Sasaki O,Takeuchi S,et ction of delayed cerebral vasospasm,after rupture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by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J]osurgery,1997,40(7):748.

[3] ReillyC,AmideiC Tolentino J,et volume and clearance rate as independent predictors of vasospasm after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J].J Neurosurg,2O04,1Ol(23):255.

[4] 陳 高,張建民,李 珉,等.動脈瘤性SAH繼發重度腦血管痙攣相關因素研究[J].中華神經外科雜誌,2005,11(2l):665.

[5] 羅 勇,吳立權,陳謙學,等.動脈瘤性SAH遲發性腦血管痙攣的多元因素分析[J].中國臨牀神經外科雜誌,2007,12(9):525.

[6] 邵連彬,高欣光,劉彭華,等.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後腦血管痙攣的病因分析[J].河北醫藥,2009,31(20):2740.

[7] Dorhout Mees SM,Rinkel GJ,Feigin VL,et ium antagonists for aneuri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J]rane Database Syst Rev,2007,18(3):277.

[8] 李 峯.尼莫地平防治蛛網膜下腔出血後腦血管痙攣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誌,2009,12(24):22.

[9] 劉慶彥,張廣東.法舒地爾治療蛛網膜下腔出血後腦血管痙攣的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09,4(15):172.

[10] 高功臣.鹽酸法舒地爾防治蛛網膜下腔出血後腦血管痙攣療效觀察[J].中國誤診學雜誌,2008,8(16):2844.

[11] Nakagomi T,Yamakawa K,Sasaki T,et ct of edaravone on cerebral vasospasm following experimental subarachnoid hemorhage[J].J Stroke Cerebrovase Dis,2003,12(1):17.

[12] 董秀傑,李聰慧,葉建亞,等.依達拉奉防治蛛網膜下腔出血後遲發性腦血管痙攣的療效觀察[J].臨牀薈萃,2009,24(18):1590.

[13] 馬丕勇,高宇飛,趙 勇.依達拉奉治療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的臨牀觀察[J].疑難病雜誌,2007,6(4):211.

[14] 李 俊,賀道華,秦尚振,等.鞘內注射罌鹼對腦血管痙攣的治療作用[J].中華實驗外科雜誌,2005,22(l2):1528.

[15] Gupta A,Mehta VS,Kurve athecal papaverine therapy for the treatment of delayed ischemic deficits following intracranial aneurysm surgery[J]ram Abstract,2002,23(4):92.

[16] 馮東俠,徐衛東,周新民,等.鞘內應用罌鹼治療動脈瘤術後症狀性血管痙攣[J].中華神經外科疾病研究雜誌,2007,6(2):122.

[17] 楊綺帆,李鐵林,錢鎖開,等.亞低溫防治腦血管痙攣的實驗研究[J].現代診斷與治療,2001,12(4):196.

[18] 苗海鋒,肖衛民,李潤雄,等.局部亞低溫對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腦血管痙攣的影響[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誌,2009,12(1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