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試論高職教育視閾中的師德、師能、師智與師藝

學問君 人氣:1.16W
試論高職教育視閾中的師德、師能、師智與師藝


  論文摘要: 在高職教育視閾中,高職教師的師德更強調:愛崗敬業、教書育人、樂於合作;師能更側重於:基於“工學結合”的課程開發能力、教學能力,基於“校企合作”的融通能力、服務能力,基於“經典”的文化傳承能力等方面;師智主要體現在求知探究的科學方法、生存的辯證法等方面;師藝更需兼具產業、行業、企業、職業和實踐特點。師德、師能、師智與師藝可透過社會實踐、理性反思、典型激勵加以培育。

  論文關鍵詞: 高職教育;師德;師能;師智;師藝
  
  一、 高職教育背景下的幾個關鍵詞

  在高職教育背景下,師德、師能、師智與師藝的問題,就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了,而具有特殊意義和特殊要求。高職教育背景下或者說高職教育視閾中,討論和探究師德、師能、師智與師藝,應該具有高職教育的屬性及其語境。因此,就必須懂得和把握幾個關鍵詞。
  一是大學功能。高職教育是高等教育重要的組成部分,因而高職教育具有與高等教育相一致的功能,即教育教學、科學研究、文化傳承和社會服務。如果輕視或忽略其中的任何一項,那麼師德、師能、師智與師藝就是不完整的了。沒有人對教育教學心存疑義,卻有人對高職教育的科學研究、文化傳承頗有微詞,認爲高職教育就是技能教育,科學研究是加重負擔,文化傳承是略顯多餘。顯然,究其原因要麼是對高職教育的大學功能缺乏認知,要麼是對高職教育的目標定位模糊不清。
  二是大學元素。大學的元素不乏大樓、大師、大樹、大智、大德、大愛、大氣、大任等,大師自然是最爲寶貴、堪稱首要的元素。號稱大師者,一定是師之德、能、智與藝的集成。梅貽琦先生是清華大學歷史上任期最長的校長,和蔡元培先生一樣,梅先生也是把德行作爲五育之首的。他有一句名言:“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許多人對於“大師”僅看到學問的一面,而梅先生所講的“大師”則是指學問道德都好的楷模。他說,老師不但要“以己之專長之特科知識爲明晰講授”,而且要爲學生的“自謀修養、意志鍛鍊和情緒裁節”樹立榜樣。爲此,他提出,“學校猶水也,師生猶魚也,其行動猶游泳也。大魚前導,小魚尾隨,是從遊也。從遊既久,其濡染觀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爲而成”。教師應以高尚的品行來自然地引導學生。
  三是大學精神。概略起來說,大學精神可表現爲人文關懷、理性追求、自由思想。高職教育是技能教育,但又不只是技能教育,更爲重要的還有人文教育、社會生活素質教育。因爲高職教育締造的不是工具、機器人,而是既懂工作又愛生活、既講理性又重情義、既有技術又具素質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因此要使學生學會關懷、學會感恩、學會做人做事。
  四是高職特色。高職教育不同於普通的大學教育,因此行業情懷、企業情境、職業情趣、創業情思可謂滲透其骨髓,泵出其血液。開放性(即面向行業、企業和社會)、合作性(即與行業、企業和用人單位的深度融合——同頻共振、從企業中來到企業中去)、實踐性(即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服務性(即爲行業、企業、用人單位提供技術服務,爲學生提供就業與創業服務,爲社會提供文化服務)成爲高職教育的顯著特徵。
  五是高職模式。即高職教育所特有的標準樣式,是高職院校的師生爲適應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面向企事業單位的職業崗位,以就業爲導向所建立和採取的爲直接獲得職業知識和技能、社會生活素質及其發展能力的範式,即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學做合一的教學模式及其基於工作和生活過程的課程開發模式。
  六是高職課堂。高職課堂必須與企業相對接、與崗位相對接、與工作任務相對接,以就業爲導向、以項目任務爲抓手、以在複雜的工作情境中進行分析判斷並採取行動的職業能力爲主線,從發展學生的“實踐思維”出發。它有校內課堂,即校內的生產性基地或教學車間,還有校外課堂,包括與企業深度融合而建立的教學車間或崗位、鍛鍊學生服務和生存能力的社會課堂等;它有以提高生產性技術爲核心的技術課堂,還有以培育社會人和合格公民爲核心的人文課堂、鍛鍊學生身心和發展情商、智商的心智課堂;它有培養學生良好生活、工作、學習習慣的養成課堂,還有培養學生職業遷移能力及可持續潛力的發展課堂。高職課堂以邊講邊練、學做合一爲其教學的組織形式,採用實際工作環境中的問題解決法、實際操作法,讓學生在體驗的過程中掌握實用技能。而教師課堂的執教能力,不再是能說會道而不精於操作,同時不僅僅體現於技術和工藝層面,更體現在工作的靈感、責任感、成就感、創新意識和人生的價值觀、感恩心、協作和諧的態度等層面。
  七是系域文化。高職教師具有文化引領的責任,創建富有個性的系域特色文化是構建和諧校園、和諧部門的重要舉措。文化是學校的靈魂,同樣每個系部也有各自的“精、氣、神”。應以團結和諧、包容謙和、仁愛正義、發憤圖強、健康高雅爲基調,以創新實踐爲主題,建設系域文化,反對斤斤計較、自由散漫、爾虞我詐的“惡文化”。系域文化建設同樣表現在4個層面:第一,精神文化建設。提煉專業系人才培養的“一句話理念”,系訓、系歌、系之精神,形成系部所特有的“精、氣、神”。第二,制度文化建設。弘揚人本管理理念,建立適應工學結合、產學合作、項目教學要求的教學管理制度及其質量標準體系和監控體系。第三,物質文化建設。注重開發專業系識別系統,系徽、系標、系旗、文化長廊、形象代言人等。第四,行爲文化建設。進一步推進以系風建設爲龍頭的教風、學風和工作作風建設,探索文化薰陶背景下師生員工健康向上的學習、工作、活動等行爲方式的形成機制,實施與企業文化對接,使學生主動悅納企業文化,使之在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中形成“職業人”的行爲方式和行爲習慣。
  八是學術研究。教學與科研如同車之兩輪、鳥之雙翼。不研究我國傳統職教思想,就不知道張謇、黃炎培、陶行知等職教先賢;不研究國外職教思想,就不懂得借鑑德國的“雙元制”、英國的“三明治”、美國的社區學院、新加坡的“教學工廠”等經驗;不研究當代職教理論,就不瞭解姜大源、徐國慶、馬樹超、石偉平等大家的思想;不研究當前高職教育的熱點、難點問題,我們的實踐就可能是盲人騎瞎馬。因此,必須研究和把握高職教育的制高點、創新點、着力點,透過新的角度、新的詮釋、新的概括、新的演繹、新的追蹤進行比較研究、實證研究、個案研究等,才能在高職教育的背景下,完成師德、師能、師智與師藝的重塑與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