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關於西方後現代主義文化思潮對當代中國的影響

學問君 人氣:1.27W
關於西方後現代主義文化思潮對當代中國的影響

【論文摘要】:後現代主義文化思潮以其對傳統的反叛而對西方哲學、文學、社會學、歷史學等諸多領域形成強大沖擊,甚至在許多非西方國家和地區也引起了強烈的文化震盪。多以否定性的形式展示當代資本主義的社會矛盾和文化矛盾的後現代主義文化思潮正在影響着中國社會,我們應本着批判和借鑑想結合的原則關注它、研究它,創建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意識相結合的和諧社會。 
  【論文關鍵詞】:後現代主義; 傳統文化; 現代文明 
  後現代主義作爲一種文化思潮具有十分豐富的內涵。它是西方理性主義文化傳統的反動,一反傳統文化的一元性、整體性、中心性、縱深性、必然性、明晰性、穩定性、超越性,後現代主義思潮標誌着多元性、碎片性、邊緣性、平面性、隨機性、模糊性、差異性和世俗性。它於本世紀50年代,60年代在美國和法國興起,70、80年代在歐美達到巔峯。後現代主義思潮首先形成於建築和文化領域,後來擴展到藝術、哲學、社會學、歷史學等人文和社會科學領域。雖然自命或被公認爲後現代主義者的人並不很多,但其影響卻相當深遠。後現代主義自80年代中後期傳入中國之後逐漸成爲一種時髦的文化現象。《後現代的生存》的私以爲:後現代是"一種人類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狀態",許多跡象表明,這種狀態"正在以種種方式進入中國社會"。①由於後現代主義自身的複雜性和矛盾性,進而它產生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後現代主義是不能模仿的,它屬於複雜、特殊的傳統,早已現代化的、發達的工業、後工業西方社會奠定了後現代想象的基礎而處在從前現代到現代過渡的中國社會對後現代主義的進入,則應本着批判與借鑑的原則,在本土文化的土壤上,創建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意識相融合的和諧社會。 
  一、後現代主義的基本特徵 
  儘管後現代主義的各種理論觀點不盡相同,但是如果從總體上對後現代主義的特徵進行把握,可以發現,後現代主義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傾向。 
  1. 批判理性主義,崇尚非理性。哈貝馬斯認爲非理性主義是後現代主義的主要特徵,而非理性主義則是以對傳統理性的"非難"和批判爲表徵的。在後現代主義看來,正是現代主義的理性主義的泛濫造成了一系列社會問題和人類的災難,因而批判、否定、解構理性主義,推崇非理性,成爲後現代主義所致力的目標。 
  2. 解構現代主體性。張揚主體性,這是現代化的一個特徵。而後現代主義則反對人類中心主義,對主體性採取解構策略。首先,後現代主義抨擊人類中心主義,主張重建人與自然的關係,旨在賦予人與自然關係以濃厚的"生態意識",以消除人對自然的統治欲和佔有慾。其次,反對"自我中心主義",重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在現代性中,個人主義是一切合理性的基礎。個人主義的極度膨脹造成了諸多的社會問題。因此.後現代主義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內在本質關係 
   3. 反對"同一性"、"整體性",崇尚差異性。後現代主義思想反對同一性和整體性,崇尚差異性。在對"現代性"的審慎反思中,後現代主義把矛頭直接指向現代性的一套整體性、同一性的敘述,對現代性中許多不言自明的真理持懷疑態度。與反對"同一性"、"整體性"相適應,後現代主義倡導多元化。對他們來說,異質的、矛盾的東西完全可以拼貼在一起,不需要統一與綜合,差異不應該消除,而應保留,分析和表述問題應從微觀入手,反對所謂的"宏大敘事",主張多元主義。由此派生的是後現代主義對於確定性的否定,強調不確定性。 
  總的來看,後現代主義實際上主要表現爲思維方式的轉換和變化。它並未向人們展示一幅完整的現代狀態下的社會圖像,而強調對現代性的批判和解構。 
  二、後現代主義的正面影響 
  後現代主義思潮代表着後現代社會的思維方式,具有相對獨立的社會文化特徵。作爲一種思潮,它也是對歷史和現實的比較和反思,對科學與文明的審視,對人生價值的重新評估。  1. 倡導多元論,尊重差異性。後現代主義拒斥人類中心主義、西方中心主義、東方中心主義、種族中心主義,反對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以一種徹底的相對主義的態度來張揚科學的懷疑精神。在知識領域裏後現代主義拒絕對理性、本質和普遍絕對真理的信仰,反對直線進步的價值觀,提倡多元主義的文化價值觀;在社會關係領域中拒絕一切普遍主義的社會方案,主張社會關係中的差異性、多樣性和相容性,拒絕任何囊括世界歷史全部內容的理論,強調社會生活中的相對主義、特殊主義和情境主義,要求人們尊重差異,學會寬容。② 
  後現代主義號召人們要像讀一首詩、一部神話一樣解讀哲學原著和哲學文字,其用意也在於倡導一種多視角看問題的思維方式。德里達、福柯、德勒茲力倡差異性、多樣性、多元性,其目的就在於對抗形而上學的同性性總體化、極權化的僵化的理論模式。 
  2. 倡導創造性。後現代思想家最推崇的活動是創造性活動,最推崇的人生是創造性的人生,最欣賞的人是從事創造活動的人。後現代主義取向的核心是社會建構主義,其認爲知識不是現實的反映,而是社會建構的結果。基於此,後現代主義思潮極力倡導人們發揮自己的創造性,突破傳統的思維方式,尋求新的有價值的世界觀,在社會生活領域內創建生活的價值意義,在社會關係領域內創造多樣性、有差異的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新型關係。 
  3. 力主平等。在後現代思想家看來,"個人主義已成爲社會中各種問題的根源"③。後現代主義,尤其是建設性後現代主義哲學,對現代精神和現代社會中的個人主義、二元論、男性中心主義進行文思和批判,指出:現代性在人與社會的關係中強調個人主義,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中強調二元論,在男人與女人的關係中強調男性主義,實際是強調人與人的不平等,證明人對自然的優越性,男性對女性的優越性。後現代主義思潮更爲關注的是個人與社會的關係, 以及人應該如何更好地適應正在極速變化的資訊化和高品化的高科技社會。 
  在全球化的今天,處在跨國文化的語境中的中國,以和而不同的差異性,強調不同民族、不同人羣、不同國家、不同文化間的差異性,提倡創造性和平等,從而使得和諧對話逐漸取代文明衝突,以創建和諧富足的社會。 
  三、後現代主義的負面影響 
  "後現代主義思潮表現了一部分西方知識分子對當代資本主義官僚政治秩序的強烈不滿,對當代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對人的尊嚴的摧殘的嚴歷控拆,對現代科學技術進一步所帶來的實際成就的深重優慮,對資本主義的文化基礎之可靠性的深刻懷疑。"④自八十年代末以來,國家政治危機相對緩和,社會生活相對穩定,商品化邏輯無限擴張,大衆傳媒的迅速普及,後現代語境已經包圍着中國人。在娛樂文化方面,後現代氛圍日漸濃厚。流行音樂、排行榜、卡拉OK、通俗文學、暢銷書、電視小品、連續劇甚至肥皂劇、武打片、言情片、VCD、錄像帶等等,消費文化市場已經形成,文化工業初具規模,藝術、理想、品德、情操、權威、價值等崇高的意義已經悄然引退,高雅和通俗的界限正在打破,無論政治還是文化,諸多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