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談民法類型化的方法

學問君 人氣:2.75W

民事權利主體是指民法上權利的歸屬者,是民事法律關係的承受者,被稱爲民法上的“人”。那麼民法類型化的方法是?

淺談民法類型化的方法

民法類型化是解決民事疑難問題的明智方法,類型化思維是民法思維的重要組成部分,類型化方法是民法方法論的重要內容。爲保持邏輯上的嚴謹性,民事權利主體應先類型化爲自然人和擬製人,再將前者分爲完全行爲能力人和限制行爲能力人,將後者分爲法人和非法人(其他組織)。現行民法把財產權和人身權作爲兩大類民事權利,這是對民事權利的大致分類。財產權與人身權之間不是涇渭分明的,存在諸多模糊地帶,要關注財產權的人身屬性、人身權的財產屬性、財產權與人身權的轉換。民事法律事實類型化是解讀民事權利變動類型化的基礎。民事法律事實可類型化爲行爲事實和非行爲事實,前者分爲民事行爲和事實行爲,後者分爲事件和狀態。類型化在民法領域的具體運用主要體現在三方面:一是把研究對象擴展到新事物,拓展研究的寬度;二是把研究對象進一步類型化,拓展研究的深度;三是對研究對象進行重新分類,提出新的命題。由於分類標準的模糊性、多樣化和層次性,對民法範疇進行類型化的過程是複雜的,堅持在類型化方法的指引下研究民法問題,有助於構建更爲科學、合理的民法體系。

好的方法,事半功倍;不好的方法,事倍功半。日常生活離不開方法,民法研究也離不開方法。從哲學上講,方法論是關於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一般方法的學說和觀念體系,是有關人們用什麼樣的方式去觀察世界和處理矛盾的理論集合。相應地,民法方法論是人們有關認識民法世界、改造民法世界所遵循的關於方法的觀念和理論。民事法律人是擁有民法知識、運用民法思維、解決民事問題的法律人,是民法知識、智慧、理念的共同體。面對紛繁複雜的民事糾紛,解決其疑難問題最簡單、最明智的方法,就是將問題類型化。類型化思維是民法思維的重要組成部分,類型化方法是研究民法的重要方法。有學者指出,一般方法論包括定義、區別、劃分和論證,民法基本範疇的研究應當借鑑一般方法論原理[1];還有學者系統論述了類型在法學特別是民法學中的意義,把類型分爲經驗的類型、邏輯的理想類型和規範的理想類型[2];另有學者指出了類型化理論對法律漏洞的填補作用,細化了案件類似性的認定標準[3]。本文擬以民事權利主體的類型化、民事權利的類型化和民事權利變動事由(民事法律事實)的類型化爲例,論證民法類型化的方法,提出民法知識創新的三種基本路徑。

一、民事權利主體的類型化

民事權利主體是指民法上權利的歸屬者,是民事法律關係的承受者,被稱爲民法上的“人”。現代民法上的“人”不僅包括生物學意義上的人,還包括法律所擬製的人。我國《民法通則》將民事權利主體分爲公民(自然人)和法人,《合同法》將民事權利主體分爲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物權法》將民事權利主體分爲國家、集體、私人和其他權利人。目前主流觀點是將民事權利主體分爲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三類。國家是土地、礦藏、水流、森林、草原、荒地、漁場等自然資源的權利主體,是無線電頻譜資源和國防資產的權利主體。國家作爲民事主體,在傳統民法教材中很少涉及。同樣,集體也是我國重要的民事主體,特別是作爲土地所有權的權利主體。就主流觀點而言,把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放在同一位階,有失科學性。民事權利主體應當先區分爲自然人和擬製人,再將擬製人區分爲法人和其他組織,才能保持邏輯上的嚴謹性。據此,民法的調整對象應當界定爲自然人之間、擬製人之間、自然人與擬製人之間的社會關係。

1.自然人的類型化

我國《民法通則》依據年齡和精神狀態,把自然人類型化爲完全民事行爲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爲能力人和無民事行爲能力人。10週歲以上18週歲以下的人屬於限制民事行爲能力人,可以從事與其年齡和智力狀態相適應的民事行爲。未滿10週歲的人屬於無民事行爲能力人,不能獨立從事民事行爲。無民事行爲能力人可以接受純獲利的行爲,不需要監護人的輔助。但是,未滿10週歲的人購買文具、食物,買票看電影、乘坐公共汽車等行爲,未超出其智力認知範圍,根據生活常理,不應當認定爲無效。可見,無民事行爲能力人實際也具有特定的行爲能力,判斷其有無民事行爲能力,需要根據具體的情勢。因此,無民事行爲能力人這一概念本身就與生活相脫節,應當拋棄。自然人應當類型化爲完全民事行爲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爲能力人兩類,不宜採用無民事行爲能力人的'概念,應在重新界定限制民事行爲能力人涵義的基礎上,把傳統無民事行爲能力人的外延也納入其中。

2.擬製人的類型化

擬製人分爲法人和非法人組織。我國《民法通則》將法人分爲企業法人、機關法人、事業單位法人和社會團體法人。但這種分法並沒有窮盡所有的法人類型,對於傳統的財團法人(如各種基金會)和有些社會組織(如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等羣衆自治組織),很難準確將其納入某一種類型。將法人一分爲四,是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它強調每個法人都有特定的社會功能,要服從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目前我國事業單位正在進行改革,很多事業單位都將改製爲企業,實行企業化執行,成爲企業法人,因此,我們有必要借鑑傳統社團法人與財團法人的分類,完善我國的法人類型。當然,隨着一人公司的被承認和認繳資本制的實施,何爲法人也存在諸多爭議。

非法人組織又稱無權利能力社團,主要表現形式是合夥。合夥可分爲普通合夥與有限合夥,其中有限合夥具有法人的某些特徵。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戶、個人獨資企業和籌備中的法人是否屬於非法人組織,目前尚存在較多爭議。我國現行立法使用“其他組織”的用語,其內涵和外延都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因此,我國未來立法可以使用“非法人組織”的用語,強調非法人的屬性,對非法人組織進行類型化,特別是對合夥之外的其他組織進行類型化。社會中出現的許多組織,如業主委員會、建設性企業的項目部和科研課題組等,它們是否屬於我國法律規定的“其他組織”,是否具備民事主體資格,需要立法作出積極的迴應。

二、民事權利的類型化

權利是法律概念而不是生活本身。輿論媒體所談及的戀愛權、牽手權、擁抱權、接吻權、哺乳權等,並不是法學意義上的權利。權利是法律對私主體所享有的利益的概括。私主體所享有的利益是多種多樣的,而法律條文的數量是有限的,用有限的語言去把握無限的世界,類型化是其重要的方法。現行民法把財產權和人身權作爲兩大類民事權利,這是對民事權利的大致分類。財產權與人身權之間不是涇渭分明的,存在諸多模糊地帶,民法研究要解決這些疑難問題,就要把抽象的概念分類還原爲活生生的現實。

1.財產權的人身屬性

物是財產權最重要的客體。大部分物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具有商品屬性,能夠以貨幣爲媒介自由交換。有些物具有身份的屬性,其流通性受到限制,如在城鄉二元格局沒有完全改變的前提下,土地承包經營權和宅基地使用權不能進入市場進行自由交易。這些權利起着彌補社會保障不足的功能,給農民最低限度的生活保障。爲了提高農村土地利用率,未來農民身份將變爲農民職業,把具有身份色彩的財產權轉變爲沒有身份色彩的財產權。

物不僅能滿足人的物質需求,也能滿足人的精神需求。有些物融入了人的情感,具有較強的主觀價值,如獨一無二的傳家寶、具有特定紀念意義的照片和具有情感交流意義的寵物。這些物的商品屬性淡化,不具有所有人都能接受的客觀交易價值;然而,這些物具有人格象徵意義,對特定當事人意義非常重大。我國《侵權責任法》第19條規定:侵害他人財產的,財產損失按照損失發生時的市場價格或者其他方式計算。這裏的“其他方式計算”,就包括按照財產的主觀價值進行計算。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侵害具有人格象徵意義的財產,受害人可以主張精神損害賠償,從而彌補財產的主觀損失。

部分物權具有人身屬性,部分債權也具有人身屬性。合同是債權變動最重要的法律事實,合同法是財產法的重要組成部分。一些合同具有明顯的身份屬性,這決定了部分債權具有較強的人身屬性。買賣合同原則上不具有身份特徵,但特定的身份會對合同產生較大的影響,如近親屬和承租人享有的優先購買權。承租人轉租需要經出租人同意,這是租賃合同人身屬性的表現。提供服務的委託合同、居間合同、行紀合同和承攬合同等,以當事人之間的相互信任爲前提,其人身屬性更強。

知識產權雖主要是財產權,但知識產權中有人身權因素。例如,著作權中的署名權、發表權和修改權,均屬於人格權。著作人身權是作者對作品享有的與人身相聯繫又無直接財產內容的權利,該權利由作者終身享有,不可轉讓、剝奪和限制。因此,爲了研究的方便,可以直接把知識產權劃分爲知識財產權和知識人身權。當然,著作權、專利權、商標權等,其中的人身屬性並不完全相同,要區別對待。

2.人身權的財產屬性

人身權包括人格權和身份權,而人格權又可分爲物質性人格權和精神性人格權。物質性人格權包括生命權、健康權和身體權,精神性人格權則包括標表型精神人格權、自由型精神人格權和尊嚴型精神人格權。不同種類人格權中的財產屬性有較大的區別。生命是自然人作爲民事主體的前提和基礎,是自然人最高的利益,是不能用財產來衡量的。標表型精神人格權,如姓名權和肖像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具有較大的利用空間。姓名使用權和肖像使用權可以在一定時間一定範圍內讓與他人,實現較大的經濟利益。這樣的權利已經不再是單純的人格權,它具有財產屬性。保守者稱,這是人格權中經濟內涵的實現,還屬於人格權的範疇[4];激進者說,這已經不是人格權,而是商品化權,是一種新型財產權[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