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儒家與供給學派輕稅思想的比較

學問君 人氣:1.81W
儒家與供給學派輕稅思想的比較
關於輕稅,中西各學派都有不少的論述。但比較起來,我國古代各學派中尤以儒家的輕稅思想最具代表性,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全部是輕稅論者;國外則尤以美國供給學派的減稅主張最爲有名,影響最廣。本文就以上兩派的輕稅思想作以粗淺的分析比較,以期對我國目前的改革有所裨益。

一、兩派輕稅思想產生的理論背景

儒家產生於我國社會經濟大變革的春秋戰國時期。當時,我國經濟由領主制向地主制過渡,促進這個過渡的主要社會力量是人民大衆和新興地主階級。伴隨着經濟大變革,出現了政治大變動。首先是周王室權力的瓦解,繼之是國家分裂和兼併戰爭。戰爭與動亂給勞動人民造成了嚴重災難,破壞了生產。在這種情況下,各階級代表人物從自己的階級立場出發,探討社會改革、安幫定國,實現國家統一的理論和策略,形成了後世稱之爲儒、法、墨、道、農等許多學派。儒家的輕稅思想也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

供給學派輕稅思想也是在社會經濟動盪條件下產生的。1973-1975年,美國發生了嚴重的經濟恐慌。1975年聯邦預算赤字爲450億美元,是戰後最高記錄,通貨膨脹加劇,物價飛漲,失業率猛增,達到二戰以來的最高水準8.5%。這宣告了凱恩斯經濟理論的破產。爲了擺脫“滯漲”局面,儘快使經濟復甦,許多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紛紛起來批判凱恩斯經濟理論,提出自己的政策主張,逐漸形成了新劍橋學派、貨幣學派、供給學派等各派羣起逐鹿的局面。供給學派以減稅從而增加供給,恢復經濟發展而獨樹一幟,並一度成爲官方學派。

儘管儒家與供給學派產生的年代相距兩千多年,而且一個在太平洋西岸,一個在太平洋東岸,但其輕稅思想產生的時代理論背景卻有相似之處:都是處在經濟或生產力受到嚴重破壞或威脅,急需恢復和發展的大變革時期,都是處在思想自由,諸派紛爭的時代背景下,而且儒家思想產生後從漢代始成爲我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而以減稅爲核心的供給經濟學也一度成爲官方經濟學,它們都對社會經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所不同的是,儒家輕稅思想的影響主要是縱向的、長期的,它對其後封建國家的賦稅政策產生了深遠影響;而供給學派輕稅思想的影響則主要是橫向的、短期的,它對當代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賦稅政策產生了轟動一時的影響(這主要表現在所得稅率的大幅度削減上)。

二、兩派輕稅思想的具體比較

1.出發點和目的的異同

儒家和供給學派主張輕稅的出發點都是發展經濟,涵養稅源,擴大稅基。如儒家創始人孔子認爲“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在歷史上第一個提出了涵養稅源、發展生產的重要性。孔子後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孟子則要求“賢君,必恭儉禮下,取於民有制”(《孟子·滕文公下》),即稅收徵收要有節制,不可傷及稅本。儒家另一位代表人物荀子更明確地主張“田野縣鄙(農村)者,財之本也,垣窌倉廩者,財之末也;百姓時和,事業得敘者貨之源也,等賦庫者貨之流也。故明主必謹養其和,節其流,開其源。潢然使天下必有餘,而上不憂不足。如是,則上下俱富。”(《荀子·富國》)生產是財富的本源,生產發展才能使“上下俱富”。

供給學派代表人物之一萬尼斯金在《稅收收益和拉弗曲線》一文中對拉弗曲線(見“理論基礎比較部分”)作了分析說明後尖銳地指出:“帝國是在這條簡單曲線的`底部建立起來的,也是在它的頂部覆滅的。”爲了避免使處於曲線頂部的美國走向覆滅,就必須實行減稅,以增加企業和個人的收入,提高他們進行投資、擴大生產的積極性,進而提高勞動生產率,發展生產,並在生產發展基礎上徵收到更多的稅收收入即“用糖漿比用醋能逮住更多的蒼蠅。”

儘管儒家與供給學派都是從發展經濟,擴大稅源出發主張減稅,但比較起來,儒家更着重於發展經濟,富國裕民;而供給學派則偏重於擴大稅基,取得更多的稅收收入,即如保羅·羅伯茨在《供給學派革命》一書中所說的“倘要取之,必先予之;榨取富人並從他們那裏聚集更多的資金的辦法,是降低而不是提高他們的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