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學習總結>

黃河頌教學反思範文

學問君 人氣:2.67W

黃河頌這一課上完了,你有哪些收穫嗎?下面是本站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關於黃河頌教學反思範文,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黃河頌教學反思範文

黃河頌教學反思範文【1】

一、品創作背景:

瞭解詩歌創作背景,可加深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並使課堂的教學延伸得更深遠,豐富學生的知識。《黃河頌》光未然創作於抗日戰爭時期的作品,那是一個民族生死存亡懸於一線的危難年代。詩人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代,站在象徵民族氣節的黃河面前,面對黃河的磅礴氣勢,寫下的詩歌,學生在朗讀的時候就自然地會與民族命運聯繫到一起。

二、品創作的情感:

詩歌作品是詩人情感的載體,情感又是詩歌的靈魂所在。情感的品味是詩歌學習的重點所在,瞭解了作者的創作背景之後,詩人創作的情感也呼之欲出了。本詩的寫作對象是“黃河”,被譽爲“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包納了民族文化內涵的特殊河流。詩人內心深處的民族自豪感,對着它機時發揮得淋漓盡致。學生在反覆朗讀中感悟,“文化的搖籃”、“鐵的臂膀”、“英雄的體魄”、“民族的屏障”……學生的內心的豪邁之情被激發了,與詩人達成了共鳴。再輔以《黃河頌》的樂章的欣賞,更有畫龍點睛的作用。

三、品詩歌的內容:

詩的內容是閱讀的關鍵所在,也是詩人思想表現的根本,所以必須要好好理解、品味,但不宜過多過細地去“肢解”、分析。想要讓學生透過內容了探索詩人的心靈世界,教師就不宜有過多的講解,更要注意不要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學生,讓學生被動地接受,而失去了學習體味的機會。課堂上應注意引導的藝術,留給學生充分的想象空間,點到即止。《黃河頌》結構與內容都比較簡明,表達的主題也集中,稍加點拔即可。

1、讀出感情:詩歌朗讀時應充分發揮想象,“將心比心”,感詩人所感,想詩人所想,讀出感情更能讀出深遠的意味,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種藝術的享受。注意節奏,語調的高低起伏及關鍵詞的把握,讓學生在反覆的朗讀中品味出其中的情與味。

2、讀出語氣:言爲心聲,一樣的句子用不同的語氣讀出來,表達的意思就不相同。詩歌的朗讀語氣得揣摩準確。《黃河頌》句式整齊,相同句式重複多處,但所表達的意思卻是有所不同的。比如連用了三個“啊,黃河!”,但三處所表達的語氣是有所不同的:豪邁—讚美—激昂。

3、讀出體會:詩歌教學不僅要讓學生得到一種藝術的薰陶與享受,更要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感。在小節這一環節中可讓學生選取最喜歡的章節或句子說說理由,或就詩的意境、思想、情感、寫法等談談自己的'看法,甚至可以讓學生根據本課所學內容,自己嘗試寫寫詩。

總之,詩歌教學應注重品讀,保護學生的想象力,留給他們自由的空間;還要聯繫實際,學以致用地進行拓展遷移。

黃河頌教學反思範文【2】

《黃河頌》一課的總體教學設計與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一脈相承的。但是在進行本課的教學設計時,我力求挖掘出本課教材的特色,同中求異,讓學生有一種全新的感覺和與衆不同的收穫。

我知道:反思是以自己的教學活動爲思考對象,對自己的觀念、行爲、決策以及由此所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是透過提高自我覺察水平來促進能力發展的過程,是進行創造性勞動和超越自我的過程。回顧剛剛在學校小組公開課上展示的《黃河頌》一課,自我反思如下:

一、運用“美”的課件給學生以直觀生動的感性認識。

運用多媒體教學,可以聲像文相結合,打破四十五分鐘的時空限制,動靜結合,虛實相生引發大量的聯想和想象,創設一個嶄新的語文教學審美時空。

黃河,歷來被譽爲我們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它猶如聚龍般橫亙祖國東西,濤濤河水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孕育出燦爛的華夏文明。然而親眼見過黃河之壯美的同學卻幾乎沒有。因此,我製作了“美”的課件,聲像文結合,給學生以直觀生動的感性認識。

在匯入新課時,我先給學生播放了黃河的配樂視頻(配的是黃河大合唱的第一樂章),目的是以圖象來顯示情境,以音樂來渲染情境,給學生以直觀生動的感性認識。視頻中的黃河驚濤澎湃,氣勢磅礴,又配以雄渾的鋼琴曲,給學生創設身臨其境的感受。因此,當我問欣賞後,你有什麼感受?學生都激動的近乎搶答,能暢談其眼中所見、耳中所聞、心中所想、感中所生。

在學生的激情中,我說:這就是黃河,黃河以它雄渾的氣魄、高遠的形象入詩、入畫、入曲,人們歌詠它,是因爲它古老,它蘊育了華夏五千年的文化;人們歌詠它,是因爲它厚重,它本身就是中華民族的一部歷史;人們歌詠它,還因爲它滄桑,它和它的人民一起經歷過抗爭。在上個世紀,日本帝國主義入侵中國,民族危在旦夕,黃河就以磅礴的力量,激勵它的兒女奔赴前線。那是在1938年9月,詩人光未然跟隨抗日文藝工作者,一起來到了黃河,來到壺口瀑布,被這驚濤澎湃、氣勢磅礴的黃河水所感動,於是寫下了不朽的詩篇《黃河頌》。下面我們就認識一下詩人光未然。(利用多媒體展示光未然的照片和簡介)

人民音樂家冼星海讀到了《黃河頌》,也異常激動,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他一連寫了六天,完成了一部史詩般作品——《黃河大合唱》,激勵着當時的抗日人士,迸發出了他們黃河般一往無前、堅強不屈的偉大精神。(出示冼星海的照片及簡介)

就這樣透過直觀的照片配以文字的形式把詞、曲作者展示給學生。並透過知識連結介紹《黃河大合唱》簡介及其八個樂章的名稱。讓學生了解其有關知識。

在聽讀課文時,我把收集到的黃河圖片,按照歌詞的內容,描寫的角度不同精心安排展示的順序、時間、方式,力求圖片和詩歌內容一致,讓學生有圖文並茂之感。

整個課件集視頻、圖片、文字、課文朗讀、音樂於一體,在幻燈片中,或以漂亮的美術字爲教學環節的名稱,或以養眼顏色的圖片爲背景,或用雄渾的黃河圖片展示黃河偉大堅強的形象,讓學生充分感受黃河的魅力,進而感知課文思想內涵。

二、將聽、說、讀的訓練有機的結合起來。

本課設計以讀爲主線,各個環節中又分別有所側重。

如以下幾個環節:

詩歌欣賞:

1、學生朗讀詩歌:請一名同學領讀(讀朗誦詞),其他同學齊讀歌詞。

2、範讀:利用多媒體播放配樂音頻朗讀,學生聽的同時欣賞黃河圖片集。

3、學生自由朗讀:先跟音頻朗讀一遍後,再自由朗讀。(教師巡視指導)

4、分角色朗讀:一學生領讀朗誦詞,四個小組各讀一個層次,最後四句齊讀。

5、學生齊讀全詩。

自由論壇

請學生暢談自己讀詩的感受。(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談)

展示自我風采:

把你最喜歡的部分讀給大家聽,並說說你爲什麼喜歡?(鼓勵學生自由發言)

合作探究:

請同學以小組爲單位,針對全詩討論質疑。

詩歌欣賞環節,就是要學生反覆的讀,無論是跟讀,自由讀,還是分角色讀、齊讀,都要求學生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的感受。這既是聽的訓練,又是讀的示範,更是讀的訓練。

自由論壇和展示自我風采環節是在上個環節的基礎上讀與說的雙重結合。透過朗讀,學生對詩歌有了新的感受:

生1:這首詩有優美的旋律,讓人讀着讀着,不覺低聲吟唱,從心裏流出音符,真是“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生2:這首詩語言形象,勾勒了黃河的輪廓,形神兼備,讓我這個從未見過黃河的人,砰然心動,想一睹黃河英雄的風采。

生3:我喜歡這首詩,雄渾奔放,節奏鮮明,引人高歌,催人奮進,越讀越激動。

生4:我喜歡這首詩的畫面,詩歌爲我們呈現了黃河的立體的美,遠近結合,縱橫相接,全方位的展現了黃河的美(雄渾、壯闊、蜿蜒),讓我們真切的感受到了黃河的磅礴氣勢、勇不可擋的氣度和力量,激發我們每位華夏兒女的民族精神和信念。

生5我喜歡這首詩的語言,特別是修辭的運用。如……

……

合作探究則要求學生透過合作討論將自己的疑問說出來並解決;等等。在環環相扣的訓練中,學生的朗讀能力、詩歌欣賞能力、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維能力及寫作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三、挖掘主題的深度,激發學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對本課主題的挖掘,我是分三步走的:透過美文聽讀這一環節,讓學生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是淺層次的;透過美文美讀,學生此時對主題的感知是實實在在的,真真切切的;透過美文研讀中問題的解決,學生對本文的主題的理解是有深度的,不再停留在感受領悟作者對黃河的理解上,同時揣摩到作者的寫作意圖是激發我們的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增強保衛黃河、保衛祖國的決心.爲使我們的民族躋身於世界強國之林而奉獻自己的力量。

四、充分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的主動參與。

整個教學設計是以學生爲主的,除了聽讀這一環節,其他的學習過程都是以學生不同形式的朗讀、學生自由暢談感受、合作討論等活動形式進行的,整個課堂是學生與教材、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的真誠對話過程。在輕鬆的學習交流中,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培養了學生的感悟能力及學習方法。

五、合理開發、利用課程資源。

在拓展延伸環節中,展示了《話說長江》的主題曲《長江之歌》的歌詞,兩首歌詞風格相近,都是直抒胸臆,熱情豪邁。不僅使學生領略了黃河長江的風采,而且還感受歌詞中洋溢的愛國熱情。既與教材和諧的統一在一起,又使教材知識得以延伸拓展,開闊學生視野,拓展閱讀空間。

正是以上這些方面的努力,使得我的這節看似簡單的課有了許多的亮點,學生學習的眼睛亮起來,激情高漲了起來,我的課才隨之而“亮”了起來。受到同事們的一致好評。

但是,課堂教學似乎永遠是一種殘缺的藝術,欣喜之餘也有諸多遺憾:比如本人的嗓音如果很清亮的話,親自示範朗讀,是不是會更好的感染學生呢?如果在課堂有足夠的時間,給每個學生足以展示的機會課堂效果會怎麼樣呢?如果大膽的讓學生在課堂上嘗試仿寫一段歌頌家鄉或祖國其他景物的歌詞會怎樣?課前如果和音樂老師溝通,請她先講《黃河大合唱》這部音樂作品的有關知識或教唱其中的歌曲,結果會這樣呢?……

我想,只要每個教師在教學設計的環節多設計一些亮點並且努力實踐,你的課也可以“亮”起來。今後,我會倍加努力,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我力求挖掘出教材的特色,同中求異,站在學生的角度進行設計,讓學生有一種全新的感覺和與衆不同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