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學習總結>

《細胞的生活》教學反思

學問君 人氣:9.31K

【1】

《細胞的生活》教學反思

教材分析:

本章前三節的學習,學生初步瞭解了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的基本結構。認識到無論是植物還是動物(除病毒外)都是由細胞構成的。既然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它具有一定的結構基礎和相應的功能特點。那麼細胞室怎樣進行生活的?這節課從物質和能量統一的角度進行說明。教材內容抽象,內容跳躍性強,如無機物、有機物、分子、能量等概念,多而且抽象不易理解,對於七年級學生的知識層次來說,想要把這節課上好,教學難度很大的。

學生分析:

七年級學生認知水平正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

教學設計思路:

由於概念多而抽象,所以我將抽象的內容化爲直觀具體的`實驗現象,並聯系生活實際,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推理、體驗、類比等活動,這樣學生接受起來相對容易一些。

成功之處:

1、體現了雙主體這一教學原則,教師引導學生推理、分析,學生動手操作、體驗輔以積極思考,使得整堂課富於生機並能體現自然學科的特色。

2、對教材內容把我較精準。從新課的引出(引出本節研究的三個問題)開始,教師舉例、聯繫生活實際貫穿始終。由生活現象到小實驗,激發興趣並創設情境,營造輕鬆的課堂氛圍。當然,這樣處理教材是教材特點決定了的。

3、注重與學生的情感交流。親切、自然、友好的教學語言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發言,從而縮短師生距離,是整堂課看起來嚴謹而活潑。

【2】

一、成功做法。

1、在新課匯入環節,利用多媒體,展示由小長到,液泡由小變大的過程、細胞分裂一個變成兩個的過程、細胞逐漸衰老原生質死亡的過程,吸引學生的眼球。

2、探究細胞中物質組成環節,設定四個小實驗,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透過親身體驗得出科學的結論。

3、對能量轉換的教學,透過搓手環節體會能量轉換過程,貼近學生生活,這是冬節常做的取暖動作,實際、實用、直觀。

二、教育機智。

1、在處理物質是由分子構成的知識點時,先是請同學演示一小勺高錳酸鉀溶於水的過程,再播放小動畫,引導學生分析分子擴散,實物與課件結合,形象直觀。

2、在能量轉換器的教學中,教師提問,如果把一些汽油倒入燒杯中,能不能見證汽油中的能量轉換成動能、熱能釋放出來?幫助學生理解物質進入生物體內的轉換必須依靠能量轉換器完成。

三、學生問題。

1、碘液遇到澱粉變藍是澱粉的特性,馬鈴薯片上面爲什麼會變黑呢?

2、花生種子燃燒,剩下的是無機鹽,那麼燒掉的物質是什麼呢?

3、水果中除了糖分和水分以外,還有什麼成分呢?

四、不足之處。

展示小組探究成果,有的組不願意展示,可能是在分組時分工不明確造成的,小組長沒有發揮作用。

五、學習心得。

1、設計問題要符合學生實際。在品鮮果猜成分的環節,有的班級品嚐的是桔子,就出現,學生不能按照教師的意圖說出水分和糖分,之後改成品嚐的西瓜,就沒有出現不同答案的小組了。

2、實驗要反覆推敲,滿足學生認知。把碘液滴加到馬鈴薯片上,呈現黑色是澱粉中的支鏈澱粉大量存在,而且不溶於水,改爲把馬鈴薯切成絲,放入少量的水,在水中滴加碘液,藍色清晰可見。

透過不斷反思,不斷磨課,才理解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的意義,時刻把學生放在心裏,教師的活動都是在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把學生看做是和教師平等的主體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