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學習總結>

初中的音樂教學反思

學問君 人氣:1.19W

義務教育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應試教育是各學校共同的努力方向,固然重要,但是少了素質教育的教育,就不是完整的教育。同樣,素質教育實施不到位,達不到目的,仍然不是完美的,對人才的培養一樣會產生負面影響。雖然我們的教育主管者明白這個道理,清楚藝術教育這門所謂的“必修課”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也着實下了一番功夫,各級教育部門也越來越重視藝術教育,藝術教育越來越顯出蓬勃生機。就目前來看,離全國真正“必修”還有一段時間,但是,即使真的到了那一天,情景未必就是那樣樂觀。

初中的音樂教學反思

試想,我們的學生在學習階段,連最起碼的音樂課、美術課被改成英語課、語文課,有的學生甚至到了畢業還不認識簡譜,五線譜更談不上;美術課分不清油畫、國畫,或者說不認識齊白石,達·芬奇,畢加索……,更不用說什麼審美感受和審美體驗了。如果真的這樣了,我們的素質教育就的確不能恭維。

藝術課重要嗎?怎樣才被重視而不流於形式?

誰都知道,一個巴掌拍不響,設想不會等於現實,樂觀的預計到了具體實際會出現千差萬別的局面——因爲學生知道藝術教育不是應試教育,它僅僅是課程表中的一節課,一週才見一次而已,根本用不着花費精力。於是問題產生了!教學本是師生的雙邊活動,凡教學必得學生的興趣、情感、精力、意志諸多方面的配合。也可以說,在應試教育的科目中,並非所有科目學生都感興趣,或某一科目不一定對全部學生都有誘惑力:有的學生愛好文學,他可能喜歡語文;有的喜歡英語;有的邏輯思維強,他更擅長於數學、物理或化學……。我們不禁問到:  既然如此,但學生在學習這些課程的'時候爲什麼總是很努力?爲什麼在上課時能夠積極配合老師,去主動學習?道理很簡單,因爲有壓力——應試!中考要考,要上高一級就必須學好,否則就會沒戲!所以,註定他們必須依靠堅強的意志,促使精力聯貫集中,變壓力爲動力,去努力學好。學生以自己的意志行動完完全全配合教師,從而保證了教師的教學質量和自己的學習效果。再如,資訊技術教育在開始實施時學生學習並非很投入,但從近年起加大考試範圍,新增音美中考,我發現一個現象:多數學生爲了考試過關,且不說上課非常認真,課後還時時在複習教材或看相關書籍,個別同學甚至走路也在琢磨。回過頭來,我們會發現藝術教育不是這樣,至少在現階段不可能出現這種情況。因爲在長期的教育環境或基於傳統教育模式下,藝術課只是一門副課,屬於非統考科目。而學生受傳統應試教育影響,自然分出彼此。藝術課是關於藝術的,同時又是現實的,因爲它本身也是一門“課”,應該同其它課程沒有兩樣。美國政府在1838年就已頒佈美術和音樂教學大綱,1994年又透過了《20xx年目標:美國教育法》,該法令把藝術課程(包括音樂、視覺藝術、舞蹈等)列爲美國基礎教育的核心課程,與原定的數、理、化、文、史五科並肩成爲基礎教育的“六大門”,而且多數學校裏學生必須拿到規定的分數才能畢業。我國20xx年7月25日頒佈實施的《學校藝術教育規程》已發出信號,藝術教育是全面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強制性和普及性,加強學校藝術教育必須透過建章立制,法律法規加以確定。所以,要將藝術教學的巴掌真正拍響,少了另一部分的積極因素是絕對不行的。

藝術教學內容以欣賞爲主線,強調學生的“心到”、“眼到”,藝術教師在鑽研教材、備課,設計教學模式,尋求教學方法時可能花了不少功夫,到了課堂上,有的學生對這部分內容感興趣,有的對那部分感興趣,如:中國古代繪畫,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繪畫和外國近代繪畫,學生對這些內容喜好不同,在精力分配上懸殊很大,而女同學喜歡服裝的多一些,到教學“現代服飾藝術”這部分內容時可能比較專注,在音樂課上,幾乎所有的學生更喜歡流行歌曲。“心”到是學生學習的內部驅動力,“心”到與不到,全靠教師組織調度;整齊與否,決定最終的教學效果。藝術課原本是最讓人心動的,藝術課(尤其是美術)單一的欣賞內容,教師力求“活”而有趣,但千變萬化始終是一個欣賞,過分的知識化、理性化,學生的熱情不會堅持很久,久而久之,部分學生“心”不到位了,“眼神”也走了,對於藝術課他們也就開始走過場,或者浮躁,再不然就是:你們上課,我行我素。於是,一堂藝術課就成了有板有眼的自習課或休閒課。由此可見,藝術課同樣需要學生的意志介入和意志投入。

從現階段來看,初中藝術課,尤其是美術教材缺少讓學生“手動”的教學內容,實地考察參觀應當另論。但在欣賞內容的基礎上,多一部分實際操作的練習,教學內容活而豐富,更能滿足多數同學的學習需求,極大地增強他們的學習興趣。教育普及既然是面向全體學生,這部分內容就不能空缺。因爲真正的知識,它的本身內涵是豐富的,也是全面的。大綱鼓勵教師靈活機動,但這當中還得有一個“約定”尺度和綱要,否則又容易走形成“專業”課了。

當前,藝術課正走在“必修”的普及路上,不過它仍然是“調味”課,缺少不行,又不能將它提升到一定高度,教師在很多時候充當的是類似“變臉”一樣的角色。許多教師認爲,反正學校也不重視,評職最後,待遇最低,上藝術課沒人會看得起,所以,在這樣的環境下,教師創新意識不強。前幾年,生物課也非應試科目,教學景況和藝術課相差無幾,但自從加盟理科綜合考試科目起,成績上去了,生物教師一下也搖身變成升學考試舉足輕重的顯赫人物了。藝術課呢,還是那樣——更多時候只能服從教學需要,爲主課讓路,在主課與主課的磨合中客串“潤滑劑”、點綴物。最終主課豐收了,藝術課也未能實現“叢中笑”的初衷。顯而易見,藝術教師在這當中的“色調”關係非常微妙。

看來,亟待這一狀況的改觀,讓藝術課在發展素質教育,培養健康全面人才的教育體系中扮演重要角色,那麼,首先必須要給藝術課重新定位,讓它獲得真正的地位,使之在學校的教育內容中佔有一定份額,讓“努力學好每一門功課(包含藝術)”成爲大家共同的聲音;其次,教師在具體教學中要不斷探索、大膽改進教學方法和方式,如在實際教學中,配合教學組織學生聽音樂會,或帶學生到商場參觀商品的外觀包裝設計,配合教學到外地參觀考察,教學探討,師生互動,教學課件、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整合運用,角色扮演等等,儘量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做到以學生爲本,融人文、情感、思想、意志、理想、道德、尊嚴、個性與關愛等爲一體;再就是,光靠一紙呼籲、文字宣傳、理論探討重視藝術教育是絕對沒有實際效果的,必須改進教育目標,讓學生的精神和意志行爲在學習過程中貫穿始終,興趣與自覺並在,主動學習和探索,逐步完善考覈機制,力爭變“考查”爲考試,逐步過渡爲應試教育,同應試教育接軌,適當的壓力會鑄就學生積極學習的內動力,而非僅限於文化素質的考試;最後,求取教材內容的進一步完善,充分考慮到發達地區和不發達地區的懸殊,城市與農村的差別,適當考慮動與靜的搭配組合等,諸如此類,這些都是藝術教育現狀改觀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倘若這樣,藝術教育的春天離我們就不會很遠,素質教育才能真正得到普及和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