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學習心得體會>

以讀爲本讀中感悟--------學習心得體會

學問君 人氣:1.11W

《大綱》明確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書,在讀書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薰陶。”“以讀爲本”是語文學科的主要特色,是感悟型語文教學遵循的極爲重要的原則。

以讀爲本讀中感悟--------學習心得體會

語文教學的過程,實際上就是透過有指導的讀書活動,把課本的規範語言內化爲學生自己的語言,同時全面提高學生自己的語文素質的過程,擯棄繁瑣分析,注重讀中感悟,這不僅是教學方法的改變,而且是教學思想的根本轉變。讀中感悟則相反,是教師的啓發誘導和激勵下學生自己去咀嚼語言文字的滋味,去體驗語言文字蘊含着的思想感情。即由讀生疑,由讀求悟,由讀生趣,由讀生情。

以讀爲本讀中感悟,在課堂教學如何具體操作呢?閱讀教學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讀書內化的過程。學生學習一篇課文,總是初讀感知,再精讀理解,而後熟讀積累,最後遷移運用。各個階段的任務不同,因而引導感悟的側重點也有所不同。下面結合《豐碑》一文教學實踐談點個人的具體做法。

一、初讀階段如何引導學生感悟

教師教學一篇課文,首先應引尼學生從整體上感知課文,內容有一個大概的瞭解。

教《豐碑》一文時,從題入手,透過審題,引導學生從整體上去領悟課文。我先問學生:“看了課題,你腦海裏出現了什麼問題?。一個學生問:“這篇課文的`題目爲什麼叫《豐碑》?”我當即肯定,並在課題後畫了個問號。又一個學生問:“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什麼?”,我也給予肯定。接着,我便鼓勵學生自己透過讀書思考來解決。由於學生是帶着問題去讀書的,所以讀得十分投入。透過初讀,學生大體上知道課文敘述了一件什麼事,歌頌了誰,課文爲什麼要以豐碑爲題。這樣學生初步感知了課文,爲進一步把握課文的重點奠定了基礎。

二、精讀階段如何引導學生感悟

當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初步的把握和整體認識後,就要針對重點和難點幫助學生體味領悟。所謂重點,就是課文中具有關鍵性主導性的內容,所謂難點,就是學生在初讀課文時的疑惑的地方,抓住了重點,突破了難點,整篇課文就迎刃而解了。

如《豐碑》一課的重點是第三段,以將軍的情感變化爲主線,以將軍誤解軍需處長爲重要情節,在讀中進行理解,抓住重點詞句讀,“將軍的臉色頓時嚴峻起來,嘴角邊的肌肉抽動着”,從而體會將軍之所以如此悲憤,是因爲看到老戰士被凍僵的悲壯場景。接着以“抽動”與“抖動”兩個詞比較,來體會此時此刻將軍悲憤加氣憤的特殊感情。還要讓學生反復讀這一段,讓學生體會到:不是戰士沒聽見,也不是戰士們不願服從將軍的命令,因爲他們知道被凍僵的是軍需處長。此時此刻戰士們似乎“血”凝固了,“淚”往心裏流,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讀“將軍愣住了,久久站在雪地裏……”將軍爲什麼愣住了?他在想什麼?透過讀原文,體會將軍因眼前的事情,完全出乎意料而呆住了,由誤解到內疚這一心理變化過程,再把將軍神態、語言描寫的兩個句子用氣憤的語氣、輕快的語速加以比較,使學生明白將軍愈悲痛氣憤,愈能顯示出軍需處長的崇高偉大,使學生用心感受軍需處長的“豐碑”形象。

第七自然段是教學的重點,教學時仍然要透過多種“讀”來理解課文。面對死亡,軍需處長爲什麼那麼鎮定?那麼安詳?因爲他爲了革命,爲了戰士,視死如歸,體現了他捨己爲人的崇高精神。讓同學們用敬佩的語言朗讀這段文字。目睹此情此景,將軍的淚止不住了,“他的眼睛溼潤了”,將軍千言萬語化作一個莊嚴的“軍禮”,這軍禮包含着怎樣的感情?從哪能些詞中體會到的?(飽含着悲痛、愧疚、激動、自豪……的情感),從下列詞語中可體會到:“緩慢地吸了一口氣”“舉到齊眉處”,這時老師引導學生,帶着對軍需處長的深深敬意,朗讀第十二自然段,語速緩慢,由悲痛到激動,讓學生感悟到軍需處長是在無人知曉的情況下作出自我犧牲抉擇的,可見其精神偉大,品德崇高。

配以低沉的哀樂,老師再引讀第十三自然段,課堂教學再一次理入高潮,這位可敬的軍需處長,就這樣離我們遠去了……“風更大了,雪更狂了,大雪很快地覆蓋了軍需處長的身體,他成了一座晶瑩的豐碑”。將“覆蓋”換成“掩蓋”、“遮蓋”,讀一讀,可以體會出“掩蓋”意思不符;“遮蓋”不能反映出整個身體被包圍的事實。只有“覆蓋”寫出了風狂、雪大,同時表達了作者地限的崇敬之情。課文教學重點,在朗朗中得到突破,從形象上看大雪覆蓋着軍需處長的身軀,確實是一尊晶瑩潔的形象,更重要的是他那捨己爲人、勇於獻身的精神與山河同在,與日月共存,在後人心中矗立起一座不朽的“豐碑”。

三、熟讀遷移階段如何引導學生感悟

熟讀遷移階段引導學生感悟,主要是透過範文語言的遷移運用,讓學生學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從而提高其語言表達能力。學生在閱讀實踐活動中,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多讀幾遍,纔會讀得一遍比一遍好,感受一次比一次深。正如古人所說:“文章讀之極熟,則與我爲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逐步形成了對語言文字的悟性,有了這個悟性,也必將遷移於表達,使學生逐步達到準確、得體、生動地運用語言。更重要視遷移性的練習,並注重練後評議。如《豐碑》一文讀過後,學生知道了這篇課文主要寫什麼,對哪些地方感受最深。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難道你們不想對軍需處長說些什麼嗎?學生紛紛舉手回答,之後,佈置學生寫讀後感,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表達對烈士的崇敬之情。學生寫好後,請幾個學生當衆讀自己的話,並帶領學生進行評議,透過評議,學生知道哪兒好哪兒不好。爲什麼不好,進一步鍛鍊了感悟語言的能力。從而實現了以讀爲本,讀中感悟的最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