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學習方法>

好的學習方法讓你的學習事半功倍

學問君 人氣:3.25W

福樓拜說:“閱讀是爲了活着。”區區五尺之軀,短短几十年光陰,想要馳騁古今、驚天動地,至少有一半時間要依靠閱讀。讀書雖然重要,但是有個好的方法更是能事半功倍。

好的學習方法讓你的學習事半功倍

昨天晚上,在和著名書法家唐瑞臣一起聊天時,我告訴他,最近自己在讀柏楊先生的《“鬼話”中國正史》,柏楊先生說,中國的所謂的正史,多爲“鬼話”,哪個皇帝的誕生不是天放異彩,就是其母不小心踩到個大腳印,或者做夢夢見一蛟龍在自己的腹部一陣折騰後,自己就懷孕了。當然,這樣寫對當時的統治者都是有利的,具體不論。所以我就產生了困惑,怎樣才能讀到最真的歷史,是不是最人性的就是最真的。唐老師笑着對我說:“但是很多人都不幹人事,你怎麼辦?讀歷史時,你可以把它當做小說來讀,不要讀它闡述了什麼事情,而要看它裏面的人物。”此話雖有待商討的地方,但是也不失爲一種好的方法,尤其是對喜歡寫的朋友,我覺得可以如此閱讀。

今天在《勵志》雜誌上看到了這樣一篇文章《顛覆你的八個未來觀念》。文中有一段話談到了讀報紙的方法,很不錯:“揭開未來面紗的最佳知識來源是報紙。有人說:‘報紙是歷史的初稿’,看報紙,就好像先行閱讀百年後的歷史。當然,我們要看的不是個人意見,而是事件的記錄與結果。”此方法正好與唐老師所言相反,當然,這是讀報紙的方法。

李敖先生被香港評爲當今“讀書最多的人”,七十多歲的他,仍堅持每天讀書十三個小時,從不間斷。同時,自己筆耕不輟,寫了一百多本書,近兩千萬字。我們看看他怎麼談讀書,以及怎樣把這些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上的。

李敖在自己的書裏說:“讀書一個重要的竅門就是,書一開啟,一抓就抓到重要的部分,關鍵字能夠抓到。”

“很多不會看書的人,老是從頭到尾看一遍,一本書不看完不看另一本,這是錯誤的,大家不要那麼笨地去看書。我是學歷史的人,《二十四史》是必讀的書。北京大學有一個人講他《二十四史》看過好幾遍。我只看過一遍,看三遍表示你第一遍沒有看好。我現在做《李敖有話說》的資料,有我八歲時候蒐集的,從北京帶去的資料還有。大量的資料都經過我的分類,發生了類似的題目,我隨手拿來和我的舊資料合併。”

“該怎樣讀書?每一頁有重要的部分,就立刻把它撕下來,如果背面也有重要的部分,反面也有的話,或者把它影印,或者根本就買來兩本書,正反,重要的部分立刻把它撕下來,把它標點出來,或者把它剪下來,然後把它分類,要這樣讀書,這本書唸完了,就被你大卸八塊,五馬分屍,這本書不見了,這纔是讀書的方法,真正讀書的方法。如果大家看過以後,這本書還很新,我告訴你,這是個錯誤的方法。爲什麼要這樣做,你把它分類了以後,你才能得到它。如果你不這樣做,這本書乾乾淨淨的放到書架,你讀第二本新書的時候,第一本新書距離你開始遠,第三本,第四本,閱讀越多,越來越遠,用我們一句古話,漸行漸遠漸無書。時間越久,第一本書給你的印象越來越淡,所以考你的方法,就是你站在這兒把你讀過的這本書講出來。用我這個方法,你才能講出來最多,抓住它的部分最多。記住,而保留一本乾乾淨淨、完整的書,是一個錯誤的讀書方法,效果不好。”

清風的雜文裏,不少文章的例證都比較豐富,而且多是出處分明,引用的作者原話。能這樣做很簡單,就是因爲我用五年的時間積累了四十多萬字的摘抄,並且用了一個星期的時間做了非常細緻的分類。不管是談到人生的任何一個方面,情感的任何一個方面,還是要對不同的景物進行描述等等,都可以很快的從這四十多萬字裏把相關的資料蒐集在一起,然後幫助我闡述自己的觀點,對主題做進一步分析。不過我搜集的方法很笨。雖然從《的讀書生活》中學會了“不動筆墨不讀書”,隨時做批註寫寫畫畫外,我比較愛惜書,所以很多大段的文字都是手寫,很慢也很累。李敖的方法就很好,直接剪了它。這樣就很省事省時了。一本書,不是保護得越好越能張顯他的價值,而是真正能做到物盡其用,書可以沒有,但是看後,它闡述的思想精華你能吸收,一些例證可以拿來用,就是它價值最好的體現。

同時我想提醒大家的是,書要讀得進去,還要讀得出來纔好。一位女生,酷愛《紅樓夢》,沉溺其中,不可自拔,以至於臥牀不起,不得正常生活。其父母憤怒無奈之下,從她手裏奪去此書燒之。她竟一躍而起,哭喊着撲來:“我的黛玉……”高中時,教我們語文的老師對我很好,他曾告訴我說,讀書本是好事,但是要進得去出得來纔好,否則,你讀那麼多書還不如不讀呢。大陸名畫家李可染曾說過這樣一句很好的話:“以最大的力量打進去,再以最大的力量打出來。”這是一種高境界,不僅僅是因爲它難以企及,更是此法高明。只要我們腦子裏有這樣一根筋,就會在以後的讀書生活中潛移默化的.產生作用。

當然,如果能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就更好了。《的讀書生活》這樣描述他老人家:“讀書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他不死讀書。在他讀書的大千世界裏,他總喜歡聯繫實際,從人世間大家所關心、所困惑的問題,結合所讀之書進行思考,他在學習、思考的大海了泛舟,他很想透過多讀書,從而找到問題的答案,或引導人們作更深層次的探索,或者新的追求。”

再告訴大家一個小祕密,就是書是可以讀完的。記者問了李敖這樣一個問題:“你認爲中華文化的精髓是什麼?”李敖回答說:“很難說。當年陳寅恪給他的表兄講了一個故事,他幼年時去見歷史學家夏曾佑,那位老人對他說:‘你能讀外國書,很好;我只能讀中國書,都讀完了,沒得讀了。’他當時很驚訝,以爲那位老學者老糊塗了。等到自己也老了時,他才覺得那話有點道理。中國書有十萬種怎麼看完呢?中國書有一個主軸,中國文化有一個主軸,就是孔孟文化。除了主軸以外,還有儒家的、道家的,其餘的許多都是千篇一律。所以看一本就等於看了很多本。”

誠如夏曾佑老人所言,自己沒有看到外國的書是有遺憾的。在《的讀書生活中》,文中就提到了,毛主席雖然博覽羣書,但是主要是對中國的古典書籍比較喜歡,對於世界各國的名著等讀得比較少。毛主席自己也曾向中央請一兩年的假,要惡補科學類的知識,但是遭到了拒絕。從這點我們可以看到,豐富自己的閱讀範圍和知識面是很重要的。不要只讀自己喜歡的書,那樣會使自己過於狹隘。屈原的《離騷》,內容豐富,文字瑰麗,這和他豐富全面的知識結構是分不開的。

說到此,我覺得大家要對那些意淫類言情類的小說要有所抵制。回到古代,帶領大家滅了日本,那樣固然痛快,但是除了爽還是爽,爽完了,就是更大的空虛,惡性循環;糾纏於自己狹隘的情感也不好。劉墉說過這樣一句話:“當你讀一本不好的書時,不要以爲你只是浪費了讀一本書的時間,而是同時浪費了讀一本好書的時間。”一些書籍,我們看一兩本爽一下就可以了,不要爲他們浪費太多的時間。

曾有人寫了一篇心理學論文,引起了轟動。他論文的大意是:那些成功人士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只是堅持做罷了,他們所以誇大自己的痛苦與磨難,就是想嚇唬那些沒有成功的人,讓他們望而卻步。此語一出,驚天動地。馬克思也說過類似的話:“偉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爲我們跪着看他們,站起來吧!”

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事情。其實很簡單,人自私之本性使然也。大家都知道,這個社會是個金字塔,大多數人都處於下層或中下層。越是往上人就越少,但是享受的資源和權力也就越大。好不容易爬到上面的人當然不希望大家都爬上來,所以就嚇唬你,告訴你想爬上來多難多難啊,要九死一生一生九死啊!所以你就不爬了,就乖乖在下面呆着了,只恨自己時運不濟了,他們就能更好的在上面穩當當的坐着了。很多事情裏都能看到這種情況。太極拳裏的動作名稱和術語想必大家都略知一二,譬如什麼“白鵝亮翅”“氣沉丹田”“用意不用力”等等,讓人覺得玄乎,搞不懂,難。但是創造太極拳的人知道是什麼意思,知道該怎樣做。他們的徒弟和親友也知道,就是外人看着不理解,甚至產生歧義。爲何?我好不容易搞出來的東西,憑什麼讓你知道,讓你學會,讓你和我一樣,甚至比我還強!

清風寫文章,很希望大家能從中受益,能更清楚的看清這個世界,然後勇敢堅強的去過活。但是我也自私,我也不想別人都超過我。那麼我爲什麼還把一些有用的東西好的方法貢獻出來呢?理由很簡單,因爲我覺得真正決定一個人成敗與否的不是方法,而是態度,是努力,是堅持不懈的奮進。有了這些,這些好方法纔是錦上添花,纔是如虎添翼。否則,再多好的方法,到你那裏也是白費,自己不努力,麪粉是不會變成饅頭的。

我開始讀書是很笨的,一個字一個字的讀。然後把不認識或感覺好的字詞句記下了。後來讀完一本書,竟然沒有我不認識的字詞,竟然沒有兩句我覺得好的句子。這和我前期的積累是分不開的,但是我接着想:既然如此,爲什麼他能寫一本書,而我就只能寫篇文章呢。這就涉及到思想的表達,故事情節的設計,寫作的技巧,對生活的觀察和積累了。於是,我就開始注重蒐集資料,研究寫作技巧,觀察生活,勤練筆。當然,寫作方面,沒有人指導過我。說這些,我的意思是,只要大家堅持,你會一個層次一個層次的上升的。功到自然成,老祖宗早就告訴我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