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心理輔導>銷售心理學>

習俗對消費客戶心理的影響

學問君 人氣:2.74W

不同的節假日、習俗會對客戶產生不同的消費觀念和影響,小編精選了習俗對消費客戶心理的影響,供大家閱讀。

習俗對消費客戶心理的影響

1、消費習俗對客戶心理的影響

隨着社會的進步,人們的生活方式不斷變化。新的生活方式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但消費習俗依然對客戶的心理產生影響,具體表現在:

(1)使消費心理具有相對穩定性。由於消費習慣具有穩定性的特點,客戶長期受習俗的影響,自然會對符合消費習俗的商品產生偏愛,因而會經常購買這些商品,形成穩定的消費心理。比如臨近端午節,人們就會購買棕子;臨近中秋就會購買月餅;爲祝賀春節更要購買大量的節日商品等。銷售員可根據這些類似的要素,向目標客戶進行銷售。

(2)使消費行爲具有普遍一致性。受消費習俗影響,某個區域內的大量客戶會

重複購買那些符合消費習俗的商品,從而導致在特定時間範圍內消費行爲的普遍一致性。

(3)制約消費心理與行爲的變化。消費習俗幾乎導致了人們消費行爲的定製化,人們在日常消費活動中在很大程度上被習俗心理所取代。由於遵從消費習俗而導致的消費活動的習慣性和穩定性,將大大延緩客戶心理及行爲的變化速度,並使之難以改變。消費習俗的地方性,使很多人產生了一種對地方消費習慣的偏愛,並有一種自豪感,這種感覺強化了客戶的一些心理活動。如廣州人對本地飲食文化的喜愛,各民族人民對本民族服飾的偏好等。

2、消費習俗對購買行爲的影響

由於消費習俗本身的特點,決定了它所引起的購買行爲同一般情況下的購買行爲又有所區別,主要表現爲以下幾個特徵:

(1)由消費習俗所引起的購買行爲具有普遍性。任何消費習俗的形成都必須有

一定的接受者,由此決定,它能夠在某種特定的情況下引起客戶對某些商品的普遍需求。比如,在中國的傳統節日春節裏,人們要購買各種商品,肉類、蔬菜、水果、糕點、服裝以及各種禮品。這一期間,客戶的需求要比平時增加好幾倍,幾乎家家如此。這就是消費習俗的普遍性引起購買行爲的普遍性。

(2)消費習俗不同於社會流行。這是因爲消費習俗形成之後就固定下來,並週期性地出現。例如,每年端午節吃糉子,中秋節吃月餅等。所以,隨着這些節日的週期性出現,人們也要週期性地購買。

對銷售行業來說,也完全可以利用這種消費習俗進行銷售。比如:春秋兩季是週期病理高發期,夏天人們容易疲勞困乏,冬季人們抵抗能力下降容易傷風感冒等常規生活特徵,有針對性地推進銷售計劃。銷售員所銷售的產品一旦對人們的這些困擾具備針對性的緩解作用,那麼,成交的機率就會大大提高。

(3)由消費習俗所引起的購買行爲具有無條件性。消費習俗是社會風尚或習慣,它不僅反映了人們的行動傾向,也反映了人們的心理活動與精神風貌。一種消費方式、消費習慣之所以能夠繼承相傳並形成消費習俗,重要的原因是人們的從衆心理。每個人都習慣於和別人去做同樣的事,想同樣的問題。因此,由消費習俗引起的購買行爲幾乎沒有什麼條件限制。銷售員恰恰可以利用客戶的這種心理,將一次性消費,逐步轉化爲消費習慣。雖然它引起的消費數量大、花費多,但客戶又可以克服許多其他方面的困難,甚至減少其他方面的支出,來滿足這方面的消費要求。這就是引導客戶產生購買行爲的無條件性。

3、保險消費心理及其影響因素論文:

隨着經濟的發展,保險業作爲第三產業的重要服務行業,在社會生活中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商業保險作爲一種特殊的商品,有着自身的消費者和相應的消費需求。把握保險消費心理,積極開展保險商品的營銷活動,是擺在新老保險公司面前的一項艱鉅任務。本文擬分析商業保險消費心理及其影響因素,以期爲有效地進行保險營銷提供一定的參考。

一、保險及保險消費。

在保險理論界,各國學者從不同角度對保險下了定義,較爲普遍適用的定義是:“保險是結合具有同類危險的衆多單位或個人,以合理計算分擔金的形式,實現對少數成員因該危險事故所致經濟損失的補償行爲。”

商業保險以保險作爲經營的對象,在這裏保險取得了商品的形態,它具有經濟損失補償的功能或者說能夠提供經濟保障,從而滿足人們轉嫁危險損失的需要。保險是一種純粹獨立形態的保障性商品,它的體化物即爲保險單。保險的消費者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保險公司和客戶之間是商品交易的關係,保險消費的前提是支付代價(保險費)。進行保險消費必須有一定的支付能力。商業保險消費也即投保人交付保險費購買保險單,接受保險公司提供的服務;在保險標的發生約定事故時,得到保險公司的經濟損失補償,或當約定事件發生時,得到保險金的整個過程。基於保險自身的特性,保險消費也有着不同於其他消費行爲的特點:

1、存在危險是保險成立的條件。

因此,保險消費的前提是消費者有着潛在危險;

2、保險消費必須是多數人的共同行爲。

保險是根據大數法則、不確定性風險損失率、概率論等數學手段對經濟損失補償的部分或全部進行平均分攤,保險消費的過程也是多數人的互助過程,因此必須有多數人蔘加;

3、保險消費的'結果具有不確定性。

保險是事後補償經濟損失,保險合同履行的結果建立在合同規定條件下,事件可能發生,也可能不發生的基礎之上。因此,消費者在進行保險消費決策也即購買保險單時,不能明確知道自己的消費結果;

4、保險消費具有個人性。

保險合同所保障的是遭受損失的被保險人本人,而個人的稟性、行爲等將極大地影響到保險標的發生損失的可能性和嚴重性。因此,保險人根據不同投保人的條件及其投保標的的狀況決定是否接受抑或有條件地接受其投保。

二、保險消費心理分析。

消費行爲的直接原因是其心理動機,它是人體內在的主動力量,能夠驅使、促使消費者爲了達到一定的目的而進行消費活動。投保人蔘與保險活動,同樣也是受一定心理支配的。

(一)求平安的心理。

保險動機是直接推動保險消費者進行保險活動的一種內部的動力。它是一種對保險的需要,這種需要是客觀要求在保險消費者頭腦中的反映,其表現爲保險意向、願望等的產生,對保險消費起着積極的推動作用。

美國的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爲,人類具有五種需要。一是生理需要;二是安全需要;三是社會交往需要;四是被尊重的需要;五是自我實現的需要。一般一個層次的需要相對滿足了,會向另一個較高的層次發展。保險需要以生理需要爲基礎,是安全需要的一種延伸。具體而言,人們對保險這種特殊商品的需要,是源於人們對安全、穩定和秩序的需要。

(二)儲蓄心理。

隨着保險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投資型的險種得到了推廣,比如當前的子女教育婚嫁保險、養老保險等都有投資儲蓄的特點。一些人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就會考慮這類保險。這類險種一方面具有安全保障的作用;另一方面還有儲蓄保值的作用。這種心理對於保險消費也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三)從衆心理。

從衆心理在保險消費中也是普遍存在的,受社會風氣、消費階層、社會羣體等因素的影響,產生某種與其職業階層、羣體保持一致的心理。一些人聽周圍的人說保險是件好事就投保。這種人投保具有盲目性,他們往往並不清楚保險的內涵和意義,這種由從衆心理導致的保險消費往往不是持久的。

1997年底,保險出現了幾近“脫銷”的火爆場面。在“搶購風”中,有大批一哄而上、人云亦云的盲目者,到第二年續交保費的時候,才發覺自己的經濟實力沒有辦法承擔如此高額的保費,年復一年地續交下去力不從心,不少人被迫退保。退保除了給雙方帶來損失,一些退保者還常因費用損失與保險公司爭論或投訴。因此,從衆心理儘管在一定時期內對於保險消費會起到促進作用,但是這種促進作用並不持久。

(四)自私取利心理。

受自私取利心理驅使的保險消費行爲往往置保險公司於不利。如上所述,保險消費具有個人性,因爲保險標的發生危險的可能性以及發生危險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受保險消費者自身行爲的影響。而投保過程中,投保人和保險公司之間存在顯著的資訊不對稱。

自私取利心理的保險消費者十分清楚保險公司的職能、經營方法以及有關的規定,他們把保險當成了牟利的階梯。他們在保險中不擇手段,或超額投保或隱瞞投保條件,故意把預計必定要發生的危險轉嫁給保險公司。比如私人危房、集體危房投保等等。甚至有一些人會故意製造保險事故來欺騙保險公司的“賠償”,比如人爲製造失竊的假象,騙取保險公司的財產保險賠償。這種心理雖然促使了部分保險消費行爲,但是這種消費行爲本身是不利於保險業發展的,隨着商業保險相關法規的健全以及經營的規範化,這種心理也會趨於減少。

(五)運氣、僥倖心理。

在前面的分析中說到保險消費的結果依賴於在規定的時期內,符合合同規定條件的事件是否發生。保險消費的不確定性導致了消費者的運氣、僥倖心理。

一部分人認爲危險可能發生,他們憑着運氣心理,指望交納較少的保費得到一筆豐厚的賠款。但是如果經過一段時間後,沒有保險事故發生,便自認爲投保不必要,預防災害是杞人憂天,這時候他們的防災性心理就會消失,而僥倖心理卻佔上風,最終導致退保,這類人的投保動機不穩定,這種心理不能持久地促進保險消費,對保險消費有着阻礙作用。

(六)依賴心理。

影響保險消費的還有依賴心理。這類心理部分受到了過去計劃經濟的影響,他們認爲發生了意外,個人可以靠單位,單位可以靠國家財政或是民政救濟。同時,中國人傳統的朋友互相依靠、父母靠子女、子女靠父母心理也很大程度上促使了人們的依賴心理。在這種心理影響下,一部分人不是採取保險的方式防備危險,而是依賴於親人、朋友或是單位、國家。這種心理導致了部分人對於保險消費的淡漠態度。

(七)比較選擇心理。

與其他消費行爲一樣,消費者在保險消費時也有着比較選擇的心理。他們會根據能夠獲得的市場資訊,對各種保險商品及其可能的替代品(比如投資型的險種和儲蓄之間有一定的替代作用)進行比較,透過分析其價格和質量,從而選擇對他們來說效益最大的。

三、影響保險消費心理的因素分析。

不同的保險消費者有着不同的保險消費心理,保險消費心理受多種因素影響。這些因素之間也有不同程度的相互影響。

(一)個人心理因素。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每個人有着不同的心理結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的個性傾向。主要包括人的需要、動機、興趣、理想、信念、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等。個性傾向導致每個人有不同的風險態度。

風險態度是影響保險消費者心理的內在主要原因。諾貝爾經濟學獲獎者Arrow把人們對風險的態度分爲三種,第一種“好冒風險的”;第二種是“迴避風險的”;第三種“風險中性的”。風險態度不同,面對未來客觀存在的危險,不同的人有不同防備危險的需要,也就有不同的保險動機,進而有不同的保險消費行爲。

(二)保險商品的質量和價格。

消費行爲中,人們不可避免地會追求“價廉物美”,因此,保險商品本身的質量和價格成爲影響保險消費心理的因素之一。保險商品的質量體現在保險企業的服務質量、理賠度、人員素質、職業道德以及經營環境等要素。其中保險企業的服務尤爲重要。除了災後能夠得到一定的補償之外,消費者還希望在投保方案的設計、防災技術諮詢等方面得到滿意的服務。而且隨着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保險服務還需要注重對市場的調研,及時捕捉資訊,不斷開發設計滿足時代要求的險種。

保險商品的價格即保險費。商業保險消費是建立在一定的貨幣支付能力基礎上的,所以,保險商品的自身價格對保險消費的影響是十分明顯的。一般來講,兩者呈反方向關係變化。個人或單位購買保險時是比較理智的,他們遵循的是最大邊際效應原則。就是說,他們會根據自己有限的收入和所獲得的市場資訊,去選擇最需要、最有價值的保單。

(三)社會因素。

1、傳統文化的影響。

傳統文化是在歷史發展中形成的風俗習慣、價值觀念和行爲準則、生活方式、倫理道德等等。生活在社會環境中的每個人的思想和行爲都深深地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保險消費心理也同樣受到了傳統文化的影響。

首先,受勤儉節約思想的影響,許多人對於生活必需品之外的消費往往是精打細算的,而且通常更爲關注眼前節省,而沒有考慮長遠的利益。

其次,受傳統家庭倫理觀念的影響,許多人把撫養子女、贍養父母看是家庭內部必須履行的責任,不接受將這些責任轉嫁給外界,從外界尋求保障的保險行爲。再次,普遍存在的求同心理也是受傳統文化影響而致的,人們力求與外界保持一致,也即所謂的“求大同”。

最後,封建迷信的思想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保險消費心理,人們一方面忌諱考慮未來的危險,存在僥倖心理;另一方面面對危險,一些人寧願求助於“神靈”或將一切視爲“天意”。

2、社會羣體的影響。

人總是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羣體中,通常一個羣體中的人有着某些相近的客觀條件,如年齡、性別、職業、支付能力、文化水準等。每個人的保險消費心理也就受到了自身所在羣體的影響,同時也受到其他羣體的影響。社會羣體內部的交流和溝通不斷促使羣體信念、價值觀念和羣體規範的形成,這就形成了羣體之間的一致性。一般來說,個體出於對羣體的信賴以及對離羣的恐懼心理往往希望保持羣體之間的一致性。

面對保險消費,個體有自己的判斷力,但是在其做出決策時,羣體就對個體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壓力,進而影響了個體的心理和行爲。

(四)經濟因素。

1、經濟的發展。

經濟發展對保險消費心理有着重要的影響,原因在於經濟發展提高了人們的經濟實力。經濟發展只有在滿足了人們第一層次的需要後,繼而引起了人們更高層次的需要。在人們收入較低時,首先考慮的就是滿足生理上的需求,解決溫飽的問題;在收入水平不斷提高,第一層次的需要基本得到滿足之後,人們開始更多地考慮安全問題。

收入上升的結果將增加其支出,其中的部分支出用於購買耐用消費品,如汽車、房屋等,人們擁有的實物財產也就越來越多。因此,需要考慮的財產安全問題也越來越多。同時,個人開始意識到身體的健康將帶來持久的收入,進而爲自己和家庭帶來幸福,因此也更多地關注身體的安全。因此,經濟發展促進了人們的保險消費行爲。

2、社會保障程度。

社會保障政策是由國家制定,對公民個人提供某種形式的補貼以彌補他們由於退休、失業、傷殘等原因造成的收入損失,並在他們患病期間提供醫療服務的一項政策,包括社會保險、社會救濟和社會福利等方面的內容。由於社會保障和商業保險有一定的替代效應,因此,社會保障的發達程度直接影響商業保險消費心理。通常,社會保障程度越高,覆蓋面越廣,消費者的僥倖心理和依賴心理越強,越不利於保險消費。

3、利率變化。

銀行利率對保險心理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投資型的保險消費方面。銀行儲蓄和投資型的保險商品具有一定的替代效應,投資型的保險消費者會在保險和儲蓄之間進行比較權衡。利率和投資型的保險消費之間具有負相關的關係。

綜上所述,保險消費有着其特殊性,基於此,保險消費有着多種的心理要素,且保險消費心理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消費心理對保險業的發展有着重要的影響。在市場經濟競爭激烈的態勢下,爲擴大保險市場,提高保險消費,保險公司無疑應儘可能地把握保險消費心理,並主動透過外部因素引導有利於保險業發展的保險消費心理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