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文藝體育>

蒙太奇和長鏡頭的見解

學問君 人氣:6.41K

從導演方面的意義上講,蒙太奇,就是導演把他想講的東西,透過各種不同的鏡頭表現方式告訴你。帶有強制性和主觀性,控制觀衆的情緒,結局由導演決定。

蒙太奇和長鏡頭的見解

而長鏡頭則與其相反,它紀錄的事實在屏幕上展現的是客觀的物質世界。

在我的想象裏,蒙太奇和長鏡頭關係就如同對一道菜餚的態度。

面對着一條新鮮的三文魚,西方人(長鏡頭)說肯定就要生吃啊,保持它真實的肉的質感、香味和營養,頂呱呱!而大部分中國人(蒙太奇)就喜歡煎着吃,因爲中國人吃不慣魚生,何況中國上下五千多年的美食文化,炒、蒸、煮、燜、燉、扣、滷、煎、焗、扒、炸、烤、灼、氽、溜、煲,廚藝博大精深。一道菜我變着法的做,做完粵式做湘式。。。一條三文魚,任憑廚師處理,結果包羅萬象。

蒙太奇,它不僅要以蒙太奇思維和蒙太奇手段完成鏡頭與鏡頭的組接,還要運用蒙太奇思維和蒙太奇手段處理畫面與聲音,色彩之間的各種關係。這其中最重要的還是運用蒙太奇的手段、方法和表現形式,對於畫面的分切,延續,對列和組接。從這一意義上講,簡而言之,蒙太奇就是鏡頭的安裝,組合與構成,即按分鏡頭次序裝配。

這裏面的藝術功能,概括地講,有

1. 透過鏡頭分切與組接,進行對畫面的選擇及動作的取捨,對主題的概括和情節的集中。

2. 積極引導觀衆參與影視片的創作,吸引注意力,激發觀衆的想象力。

3. 創造影視藝術獨特的時間和空間,運用蒙太奇鏡頭的分切與組合,將現實生活的.時空變成藝術的有限時空與無限時空。

4. 創造出影視片內部結構的嚴謹和外部結構的流暢,產生出強烈的節奏感。

5. 運用蒙太奇鏡頭的分切與組接,產生新的含義和概念,構成具有特定意境和寓意的影視語言。

6. 聲畫的有機組合,多元素(表演、攝像、造型、聲音、色彩等)的融合,產生完整,統一的聲畫合一的銀屏形象。

(影視剪輯編輯藝術)

比如中國香港電影,林家棟,黃日華等主演的《復仇》電影中,25分處,有一個片段讓我印象深刻。主演等人去到一個案發現場找尋三個兇手留下的蛛絲馬跡。導演在這一個片段中試用了平行蒙太奇,把主演在現場找尋蛛絲馬跡的片段,與在這之前發生兇殺案,兇手殺害屋主的片段分切,對列,組接在一起。

這種蒙太奇手法對畫面的取捨十分準確而讓劇情緊湊,集中:主演從現場環境中猜測出什麼,下一個鏡頭就會緊接着兇手的畫面。而且畫面形式新穎,很有創造力。打破了現實時空這條線的侷限,把過去跟現在聯繫在了一起。裏面的音樂和畫面的互相配合,緊湊有力,蕩氣迴腸,再加上特殊的場景:兇殺現場,讓觀衆也是揪了一把Σ( ° △ °|||)︴呀。

有興趣的可以看一下那些特工,黑幫題材的電影。例如《教父》這一系列的電影中,蒙太奇藝術的表現形式在這種黑幫題材中的演繹,真的會給劇本加分。

對於蒙太奇的理論、方法和學派而言,真正對其進行挑戰,形成衝擊的,是20世紀中葉出現的長鏡頭理論,長鏡頭學派,或稱場面調度派。主要是在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和法國“新浪潮”電影的推動下,掀起創作浪潮。並且出現了蒙太奇與長鏡頭雙峯對峙的局面。

長鏡頭學派代表人物,法國電影理論家安德烈·巴贊,認爲電影的本質是“正式的藝術”,強調顯示原本存在的含義,反對創作者以自己的意圖給現實添加東西。長鏡頭即指影片中的單個鏡頭的膠片超過17米或延續時間30秒的鏡頭。

20世紀中葉,不少歐美電影藝術家創作了不少佳作,彪炳於電影藝術史冊,如意大利的《羅馬,不設防的城市》、《偷自行車的人》、《橄欖樹下無和平》、法國的《好年華》、《獅子的標誌》和美國的《大衛》等。

比如我國影片《小兵張嘎》中,羅金保帶領小兵張嘎在敵人佔領的村莊裏尋找抗日遊擊隊的長鏡頭。在這一長達一分多鐘的連續的尋找過程中,鏡頭從未切換,人物、環境、動作交代得一清二楚。透過羅金保和嘎子的一系列動作,這個悠長而有變化多端的跟、拉、搖、升、俯、仰、推等綜合性運動鏡頭,達到了逼真地再現當年抗日戰鬥生活的目的。

電視劇《嘿,老頭!》李雪健喝酒片段經典長鏡頭,特別有意思,透過一個長鏡頭來還原表現主角的形象特徵。

當時20世紀中葉,蒙太奇手法之所以受到長鏡頭派的抨擊的其中一個原因是當時某些用蒙太奇手段創作影視片中,平庸、矯情、溼疹、虛假等矯揉造作的弊病頻繁出現。所以,對於它們二者。我們都不要爲了“使用而使用”,故弄玄虛。而是要從藝術和美學的角度出發,給他們賦予新時代的創新力和想象力。

而所以現在許多年輕人都喜歡攝影,自己拍一些微電影或者MV等,都會充分利用蒙太奇和長鏡頭的方法。

現在有許多一鏡到底的MV、多米諾骨牌效應、或者婚禮的視頻。在這些創作中,可以看到許多燒腦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很強的作品。

期待二者各自完善和深化,合二爲一的運用和推廣,將影視藝術創作的總體水平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