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論文寫作>

教育再生產理論視野下的教育功能觀

學問君 人氣:1.9W

 摘 要:教育功能研究是教育基本理論研究的一個基本問題。文章主要對教育功能觀做一個重新的認識,透過梳理已有研究,弄清教育功能的含義。以法國社會家布迪厄的教育再生產理論爲基礎,闡述了教育再生產理論視野下,教育的人和社會的功能。

教育再生產理論視野下的教育功能觀

關鍵詞:教育;功能觀;布迪厄;教育再生產

教育系統是社會系統裏面一個重要的子系統。同時從古到今,無論是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還是社會主義社會,教育都是一個普遍存在,並能對個人及整個社會產生重要影響。而這種影響是什麼?是正向的還是負向的?對社會政治、經濟等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這些問題都是教育功能所要關注和所要回答的問題。因此對教育功能的研究,也是教育基本理論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本文主要從布迪厄的教育再生產理論出發,論述該理論視野下我對教育功能觀的看法。

一、教育功能概念釐定

在研究教育功能之前,我們需要弄清楚的問題是:什麼是教育功能?關於這個問題,在教育研究領域有不同的爭論。

有研究者從功用性方面來理解教育的功能,認爲教育功能即爲教育活動對於社會與個人的促進作用。如有研究者稱“從教育是培養人的社會基本活動的定義出發,教育功能概言之也不外是促進社會發展的功能和促進人的發展的功能兩大方面”[1],也有研究者論述教育功能是“教育所能發揮的作用”[2]。可見這些論者是從教育的有用性來論述教育的功能。認爲只有教育發揮正面的、積極的作用纔是教育功能。這是一種“應然”的教育功能觀,希望教育最大化地滿足主觀價值需要,滿足人與社會的發展。這種觀點與其說是教育功能觀,不如說是教育價值觀,即教育的存在的價值。

另外的研究者則從影響性方面來理解教育功能。把教育功能理解爲教育活動對人與社會所產生的影響,當然這種影響既包括積極的也包括消極的。有論者稱“從社會學角度上看,功能表達的是一種客觀實際效果。這樣,功能既包括貢獻性正向功能,也包括損害性負向功能”[3]。這種教育的雙向功能觀,顯然是一種“實然”的教育功能觀,即教育活動實際對人和社會帶來的什麼樣的影響。這種功能觀只是對教育產生影響的一種描述,而不帶有一種主觀價值傾向。

當然也有論者對雙向功能觀做出批判,認爲雙向功能觀沒有對關鍵詞“功能”做出確切的界定,導致對功能觀理解的混亂。《現代漢語詞典》上,“功能”解釋爲“事物或方法所發揮的有利作用”。也就是說我們在談論“功能”的時候,其實已經界定了我們所指的就是有利作用。研究者認爲教育的貢獻性沒有發揮出來是受主客觀條件的干擾,導致教育功能發生變化,而反對教育具有負向的影響[4]。

筆者比較傾向的是實然功能觀,教育功能即教育活動實際對人和對社會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我們研究教育問題,不能只傾向研究教育所發揮的有利的、正向的作用。同時教育所產生的負向的、消極的影響也需要得到我們教育研究者的關注。這些都可以歸結到教育功能研究的範疇。其實,更值得研究的應該是教育的負向功能,只有充分認識到教育的消極影響,我們才能更好地調整教育活動,趨利避害。因此本文在考察教育功能的時候,立足的是實然的教育功能觀,更多關注的是教育的負向影響、教育給社會帶來的消極作用。

二、教育再生產理論

教育再生產理論是法國著名的社會學家、教育家布迪厄所提出來的理論。在社會變化過程中,教育所產生的影響究竟是引導社會變化,還是隻是社會再生產的機制?面對當時法國社會及教育現狀,布迪厄試圖揭示教育系統內隱含着的不公平的社會再生產機制,認爲教育系統控制着文化資本的生產、傳遞和轉換,是支配社會地位、形塑社會無意識的重要體制,也是再生產不平等社會結構的主要手段[5]。

布迪厄以“符號暴力”爲邏輯的起點,認爲“任何權力都發揮符號權力的作用,也就是說任何權力都試圖透過掩藏構成其力量基礎的權力關係來強加意義,並把這些意義強加爲合法意義,都將自身的特殊的符號力量增強到那些權力關係之上。”[6]認爲教育活動本身是一種“符號暴力”,因爲教育活動體現的是權力集團和統治階級的意識,宣揚的是統治階級的文化和意志,使這種統治階級的文化能夠不斷再生產,維持現有統治結構的穩定,保持該種文化的一代代的傳遞。從某種程度來說,文化的再生產,也是權力的再生產即“符號暴力”的再生產,而這些都是透過教育實現的。

教育行爲的實施需要透過教育權威來完成,布迪厄認爲“教育權威是一種表現爲以合法強加的權利形式實施符號暴力的權力。”那麼教育機構或人怎麼才能獲得這種權威呢?布迪厄論述道只有他們成爲統治階級或者主流意識形態的代言人,受委託掌握符號暴力權力,把專斷文化強加在教育上,他們才具有這種教育權威,才能實施教育行爲。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的學校只是這種專斷文化的宣講所,這種統治文化的再生產工廠。從上述論述來看,教育工作所發揮的作用就是灌輸。

同時,布迪厄認爲教育還有一種秩序保持的作用,教育接管了使社會分層的神聖的工作。而且是兩種資本的再生產,即經濟資本與文化資本。而這些資本的再生產通往的是權力和不同的社會階層。從最基本的常識出發,我們知道再生產需要一定的資本基礎,原本所擁有的資本多才能再生產出更多的資本,原本擁有的資本少,就只能再生產出少量的資本,而原本沒有資本,那麼就很難再生產出資本來。因此教育就透過再生產的這種機制,合理實現了社會原有結構和秩序的保持與延續。上層社會仍然待在上層社會,下層社會也只能在下層社會徘徊,很難躋身到上層社會。因爲我們透過教育只能再生產出原有的不公,甚至擴大這種不公。布迪厄與他的合作者從1965年開始對約1 000名學生家庭背景進行調查發現“精英”學校的學生主要來自社會上層階層。根據對來自84所高等教育機構調查資料,布迪厄也證明名牌大學的學生更多地出身於社會上層階層,而普通大學的學生更多的是來自於下層階層。布迪厄認爲,無論是在預備班還是在名牌大學,“精英”之所以成爲“精英”,主要是因爲他們從各自的家庭中繼承了更多的資本。貌似平等的入學考試,其實掩蓋着極大的不平等。